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十)
2019-12-28 08:29:4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本诗作于变法被废除,诗人被迫闲居江宁时。陂,bēi,水池。
? 前人说这首诗“恰是自己身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艺术方法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说明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同意。艺术方面:托物言志(象征、以物喻人),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抒情言志。思想内容方面:杏花妖娆纯洁,飘落了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分题得渔村晚照
徐照
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收敛蓑衣屋顶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1.“渔父”是古代诗人经常描摹的对象。不少诗人笔下描写的渔翁都是“烟波钓徒”之类的高人隐士,请你说说徐照笔下的渔翁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对本诗的结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徐照笔下的渔翁是一个道道地地、处境艰难的渔民形象。他辛苦地打了近一整天的鱼以后,时已傍晚,他把小渔拢了回来,横系在自家的柴门外,然后就沿溪叫卖去了。但他用少得可怜的卖鱼钱又买了酒,在回家路上胡乱地喝了个醉,到家就闷声不响地躺在地上睡着了。他的生活清苦辛酸,是当时许多贫苦渔民的缩影。(意对即可)
2.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白描,通过绕溪卖鱼、小船横系、老妪唤鸡、收拾蓑衣、买酒自醉、卧地而眠、小儿因饥饿要吃饭等一系列的场景,叙述了渔民打鱼、卖鱼、醉酒归家的经历,反映了渔民贫苦的生活。本诗的最后,作者以“白鸥飞去芦花烟”作结,淡淡地抹上一笔傍晚的景象,使得诗篇耐人寻味,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渔人卖鱼归来薄酒自醉,其结果是全家又要忍饥挨饿。作者借此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同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
梁 栋①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意思对即可)
(2)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每小题4分)
临江仙?朱敦儒①
直自凤凰城破②后,擘钗破镜分飞③。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 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②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小题1:“今春还听杜鹃啼” 赏析“还”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2)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还”,“依然,仍然”之意。表明不是第一次,后面的“一十四番回”就表明年年如此。(只要解释了“还”的意思得1分)
②“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着他十三年来,年年听到杜鹃鸣叫的痛苦心情。(回到原句解释1分)
③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情感理解正确2分)
小题2:
①词的上片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诗人抛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
下片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分析各1分)
②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以小见大1分)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含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以小见大1分)
(格式不限定,只要答出了“以什么小见什么大”亦可,但要有分析。)


本题解析:14 (1)在古代诗歌意象中,杜鹃的啼声是悲切的,诗人往往借杜鹃啼鸣写自己悲愁痛苦的心情;“还”则表明不是第一次,后面的“一十四番回”就表明年年如此。
(2)从写作角度分析,整个时代社会的悲剧通过夫妻的离散来表现,抓住这一点,就能较好地理解“以小见大”的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题大庾岭北驿
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分界线,有北雁南飞至此回的传说。
小题1:这首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应”字极为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该字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2:这首诗在抒发感情方面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对有特色的一种手法做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应”表现的是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猜测之感,(2分)表现了诗人怀念故土思念家乡而又归期未卜,想以望梅自慰的情怀。(3分)
小题2:①借景抒情。诗人借“南飞雁”、“陇头梅”,将对故乡的思念的感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中,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②对比。北雁南飞至此回与“我行殊未已”相对比,把诗人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表现得更加深切。?③反衬。以“江静”、潮落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内心世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使诗人悲苦的心情更加深切。④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写的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最后一联是虚写,虚拟了一段情景来描绘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这样,虚实结合,凄切缠绵。?(就一点阐述赏析即可,手法2分,结合诗句2分,情感2分;从其它角度结合本诗恰当分析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