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八)
2019-12-28 08:29:4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注:本词作于罢官归田园居后。
小题1:词的上阕提及历史上的李将军、李蔡,这种手法叫?;这种手法在辛弃疾的诗词中常见,如?(写一诗句)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2分)
小题2: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词中流露的情感。(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用典(1分)(若写“典故”不给分)示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必须涉及到典故)(1分)
小题2:(1)强烈的不满之情:上阕用李广和李蔡的典故,将劳苦功高却一生为封侯的李广和人才平庸却封侯高位的李蔡进行对比,表面上为李广鸣不平,实则是词人的自我写照,表达自己备受猜忌、屡遭贬谪的不满。
(2)壮志难酬的无奈辛酸之情:下阕描写自己的农居生活:除草耕耘、修葺农宅,通过诙谐、自嘲的口吻说明自己事农的能力可以担任掌管农事的“力田”之职,实则表现了自己不能挥师北伐,完成壮志,却埋没于稼穑蓬蒿之中的无奈辛酸之情。(能结合词句具体分析,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手法。词的上阕提及历史上的李将军、李蔡,这种手法叫用典。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第二个空可从学过的诗词中选取一个诗句。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由注释中可知本词作于罢官归田园居后。可以知道作者的感情包含不满和壮志难酬。上片是用李广屡立战功,但官位不到九卿,而他的堂弟李蔡人品在下中等,却能封为列侯的故事,以古喻今,指出象李广这样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却总是被排斥、迫害,对此,作者是极为忿慨。表面上为李广鸣不平,实则是词人的自我写照。下片以“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作为起兴句,以“万一朝廷举力田,舍我其谁也”这一反语作结,与词的上片相照应,揭露南宋朝廷打击抗战派的政策。表现了自己不能挥师北伐,完成壮志。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诗人长期隐居于襄阳,这首诗作于诗人游历吴越期间。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第三联在构思上很有特点,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该诗表现了作者的思乡盼归之情。作者先借景抒情,以凄清的秋景表现内心惆怅,再写自己客居异地,想到亲人不觉落泪,而要归去却水天茫茫,找不到归路。
2.诗歌颈联(第三联)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联想想象)。上联写诗人自己在旅途中思念家乡和亲人,不禁落下泪来;而下联是作者想象自己的亲人在家乡的襄水之滨遥望着天边驶来的船帆,盼望着自己归来。作者用想象的景象将“思念”的内容落实,自己一方与亲人一方彼此呼应,不仅丰富了诗歌内涵,扩大了诗歌境界,而且真切表达诗人的思归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意对即可)
(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①
姜夔
云鬲迷楼,苔封很石②,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厓緑嶂,苦被北门③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④。问当时依依种柳⑤,至今在否?
【注】①1205年六十五岁的辛弃疾转任镇江知府,积极准备北伐。他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深受感动并依辛词的韵脚填写本词。②迷楼:在扬州,与镇江(京口)之北固山隔江相对,是隋炀帝幸江都时所建。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状如伏羊,相传孙权曾与刘备在此共商抗曹大计。③北门:京口,南宋时接近边界,成为北方的重镇和北大门。④金鼓:指出征的队伍。⑤依依种柳:《晋书·桓温传》载,桓温北伐看到自己任琅琊太守时种的柳树,都已十围。
小题1:请分析“千古空来去”中的“空”的表达作用,并结合上片指出作者在此所寄托的情感。(6分)
?
?
小题2:在下片中作者提及“诸葛”,请分析这处典故有何用意。(5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空,白白地,空自。(1分)是写眼前的秋烟中的征骑、寒汐中的船只依旧,年复一年空自来去,历史中的英雄人物早已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3分。意思接近即可)作者借此在说朝廷需要辛弃疾这样的英雄,也希望辛弃疾能够独当一面、统率千军万马来抗击入侵者。(2分。答“感慨朝廷没有抗敌英雄”类给1分)
小题2:提到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是将辛弃疾与之相比,(1分)借此推崇、盛赞辛弃疾,(2分。答感伤于辛弃疾英雄无用武之地,可以给1分)认为南宋要收复失地,非辛弃疾莫属。(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
“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承上而来,写古代英雄往矣,只有秋烟中的征骑、寒潮中的船只,仍然年复一年空自来去。这里的意思与辛词同位句“舞榭”三句也略同,都是寓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慨,但在具体写法和风格特征上却不遗余力。辛词此处正面吊古,写已经消失的事物,笔力雄大,感慨从语气中直接流露,显得悲壮而沉郁;姜词此处却出以侧笔,写楼前景致,借千古长有之物反衬已逝的人事,暗寓感慨于言外,显得凄婉而空灵。姜词之学稼轩而善于变化,于此可见一斑。通过这一番不胜今昔之感的慨叹,呼唤当世英雄的主题就可水到渠成地展现了。
小题2:
过片三句,进一步热烈的推崇、赞颂辛弃疾,把他比为致力北伐大业、为国事鞠躬尽瘁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认为南宋要收复中原,非辛弃疾莫属。这三句赞语,并非溢美之辞,而是南宋有识之士对辛弃疾的公论。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辛弃疾的才德堪与古代最杰出的将相比肩,如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云:“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刘宰《贺辛待制知镇江》云:“某官卷怀盖世之气,如圯下子房;剂量济时之策,若隆中诸葛”。姜夔这种坚信辛弃疾有惊人胆略才干、能使北伐成功的褒扬之辞,与稼轩原词下片借古讽今、反对无准备的北伐的那三句遥相呼应,深得唱和之旨。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8分)
菩  萨  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释:“高人”指叶丞相,是主战派,对辛弃疾极为赏识。
(1)词的上片把青山喻为“联翩万马”,望它来终不来,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2)纵观全词,请你分析“拍手笑沙鸥”一句中“笑”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1)那连绵的青山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可见词人多么渴望挥戈跃马,杀敌报国。可惜低回的烟雨阻隔。由此寄寓着词人壮志难酬的愁苦(或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
(2)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如果这样,那水上的沙鸥通体皆白,岂不是一身都是愁吗?拍手笑造成逻辑上的错误,这笑的背后饱含着词人的内心之愁英雄之泪。鸟愁是虚,人愁是实,用笔曲折、含蓄蕴藉。


本题解析:(1)叶衡主战,因而不能不受到主和派的反对,他收复失地的大计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词人也就由希望变成了失望。那逶迤的青山既然象万马奔腾而来,那么它们又何尝不象冲锋陷阵的铁骑呢?词人是多么渴望能挥戈跃马驰骋疆场呵!可惜,转眼之间又烟雨迷蒙,遮住了青山,而无数青山也只象是万马在烟雨中低徊不前。“望来终不来”写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
(2) 人之发白并不完全由于人心之愁;而沙鸥通体皆白,是其自然特征,与愁何干?词人故意造成逻辑上的错误,说得越幽默洒脱,反而越使人感到强自解愁而又不能解的痛苦,借说鸟与愁无关,实说愁与人甚切。人愁是实,鸟愁是虚,“一身都是愁”的是鸟还是人,不必拘泥于字句的解释而自晓。虽着笔轻快,实则发自积郁。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