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六)
2019-12-28 08:35:4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纸上得来终绝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馆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馆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教民力田。常选学馆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亦从学馆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閤。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馆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馆,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卷七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翁欲诱进之           诱:引导
B、买刀布蜀物,赍郡吏以遗博士    遗:赠给
C、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      次:顺序
D、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荣:光荣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遣诣京师,受业博士      B、蜀生皆成就还归
C、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    D、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以郡县吏察举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自文翁为之始云 / 夫晋,何厌之有
D、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 /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翁重视教化的一组是( )
①少好学,通《春秋》    ②遣诣京师,受业博士
③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④文翁以为右职
⑤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⑥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教民力田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翁年少时喜好学习,通晓《春秋》。汉景帝末年,他担任蜀郡郡守,执政期间他为人仁爱,注重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治理蜀郡。
B、文翁发现蜀地闭塞落后,便想用教化的方法来开化蜀人,他为了让张叔等人到京城学习,特地派人到京城给官员送礼。
C、蜀郡学生学成归来后,文翁根据他们的才能,让他们担任相应的官职,有的人甚至做到了郡守、刺史。
D、文翁在蜀郡开办学校,使蜀郡在京城学习的人增多,与齐、鲁接近。到汉武帝时,朝廷下令天下郡国都要设立学校。
玉 不 琢 不 成 器 人 不 学 不 知 道 然 玉 之 为 物 有 不 变 之 常 德 虽 不 琢 以 为 器 而 犹 不 害 为 玉 也 人 之 性 因 物 则 迁 不 学 则 舍 君 子 而 为 小 人 可 不 念 哉
                      ——欧阳修《诲学说》
6、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7、请翻译上段文字。


参考答案:
1、D(D项中“荣”是以动用法,应解释为“为……感到光荣”。)
2、B(B项中的“成就”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都指“完成……事业”。A项中“博士”古义为“一种学官”或“通晓古今、能言善辩的人”,今义为“一种学力”;C项中“以为”古义为“以……为……”,今义为“认为”;D项中“文雅”古义为“文艺礼乐”,今义为“言谈、举止温和有礼貌,不粗俗”。)
3、D(D项中两个“乃”都应译为“于是”。A项中前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为“凭借”,后一个“以”是连词;B项中前一个“者”应译为“……的人”,后一个“者”应译为“……的原因”;C项中前一个“之”是代词,代的是“天下郡国皆立学馆”,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4、B(①项是说文翁自己重视学习;③项是文翁施行教化后取得的成果;⑤项是武帝推行教化的措施。)
5、B(文翁为京城学官送礼是在张叔等人去京城学习之后的事。此外,文翁此举不是为了贿赂学官,而是宣传、介绍蜀地文化。)
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7、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不学习,就不知晓道义。但是玉作为一件物品,有不改变(其本质)的常性。即使不雕琢它成为玉器,(它)仍然不失为一块玉。人的本性,因为外物(的影响)而改变。不学习,就会舍弃君子的行为而做一个品质恶劣的人。怎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呢?


本题解析:
文翁,是庐江舒县人。年少时喜好学习,通晓《春秋》,凭借庐江郡县吏的身份被提拔。汉景帝末年,担任蜀郡郡守,(他)为人仁爱,喜欢用教化的方法进行治理。文翁发现蜀地偏僻粗陋有蛮夷风气,便想引导教化他们,(他)于是选拔聪明通达有才能的郡县小吏张叔等十多人,亲自告诫勉他们,将他们派遣到京城,让他们跟随博士学习,有的学习法律条令。(文翁)还减少节省郡府开支,购买刀、布等蜀地物品,由各位郡吏带着去送给博士。几年后,蜀郡派出的学生都学成归来,文翁起用他们担任高职,按照次序选拔,有的人官职达到郡守刺史。(文翁)又在成都街市修建学校,召来所属郡县的子弟作为学生,为他们免除徭役,成绩优异的提拔担任郡县官吏,次等的担任教民务农的乡官。(文翁)常常选拔学校里的学僮,让他们在非正式场合管理事务。每次出巡属县,也从学校各个学生中挑选那些通晓经典、行为端正的人随他一同前往,让他们传布教令,出入内府。县邑吏民见此而感到荣耀,几年后,(大家)都争当学校学生,有的富人甚至为求当学校学生而愿出钱。因此蜀地风气发生巨大改变,蜀郡在京城学习的人数可与齐、鲁(在京城学习的人数)相比。到汉武帝时,便命令天下郡国都要设立学校,此风气从文翁开始。文翁死在蜀郡,当地吏民替他建立祠堂,一年终结的时候祭祀不断。直到现在,巴蜀之人喜欢文艺礼乐,也是文翁教化的结果。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而南。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馆之,问:“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志。
王趣见,未至,使者三四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暝。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及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如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选自宋濂《燕书四十首》)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迨:等到。
B.王趣见趣:通“趋”,奔赴。
C.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贾:招致,招引。
D.矫虚以诳人诳:欺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瑕恐获罪于王进于上卿瑕
B.且投璧祭河欲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C.尊卢沙,亦其一人也吾其还也
D.为王上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11.下列各项编为四组,都表现尊卢沙“大言”的一项是()
①吾将说楚王以王国之术②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
③不祸楚国,无相见也④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
⑤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⑥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②④
1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寓言手法抨击了那种不学无术、以夸夸其谈混世的不良风气,很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也足以让后人鉴戒。
B.作者写到了楚国关吏、大夫、上卿受骗上当,都带着符合于他们身份而各有顾忌的心态,显示了驾驭叙事技巧的娴熟功力和把握笔下人物心理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C.本文行文简洁清晰,不蔓不枝,描摹人物细腻传神,生动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
D.尊卢沙受了三年的牢狱之灾,且被割了鼻子释放后,才有所觉悟,“欲言,扪鼻即止”的描写,看似幽默,实则包含了作者的沉痛之心。
13.把第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3分)
(2)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3分)
(3)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4分)


参考答案:
9、B
10、B
11、D
12、D
13、(1)先生不小看我们这偏远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将使我们的楚国强盛。
(2)不久,晋侯率领诸侯的军队到了楚国国境,楚王害怕极了,召见尊卢沙让他定退敌的计策。
(3)如果晋国军队不是很快就到达,或许他还能稍稍施展一下他吹牛的本领;而他没有过多少时候就败露,这也是很不幸的了!


本题解析:
9.B(趣:催促)
10.B(A于,从;向。B且,并且。C其,其中;还是。D为,替;为了)
11.D(③,晋和诸侯的图谋;⑤,尊卢沙在情势逼迫下的所谓对策,只是无奈的敷衍;⑥,尊卢沙惨痛的教训)
12.D(“沉痛之心”有误,作者更多的是调侃和讽刺)
13.(1)注意“鄙夷”“远”“康”三个词语的翻译
(2)注意“已而”“帅”“却”三个词语的翻译
(3)注意“使”“售”“妄”“败”四词语的翻译
附:参考译文
秦国有个叫尊卢沙的人,喜欢说大话,时间一久他自己也深信不疑了。秦国人嘲笑他,尊卢沙说:“不要嘲笑我,我将要去向楚王陈说使国家强盛的方法。”于是飘然自得地往南方的楚国去了。
等他到了楚国的边境,楚国守卫的官吏拘捕了他。尊卢沙说:“你们小心一些,别抓我,我是来给楚王当老师的。”守边的官吏把他送到朝廷,大夫安置他住进宾馆,问他:“先生不小看我们这偏远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将使我们的楚国强盛。和您接触的时间不长,不敢倾说心里话,其他的事情不敢多问,暂且想听听你打算怎样做楚王的老师?”尊卢沙大怒地说:“这不是你能知道的!”大夫没法知道尊卢沙的底细,只好把他送到上卿瑕那里,瑕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询问他。尊卢沙更加愤怒,作出要离开地样子。瑕害怕楚王怪罪,立刻向楚王报告。
楚王催促尊卢沙来见,尊卢沙没到,使者已跑去请了三四趟。等到见了楚王,尊卢沙只是拱拱手而不跪拜,招呼着楚王对他说:“楚国东面有吴国和越国,西面有秦国,北面有齐国和晋国,都虎视眈眈的盯着楚国不放松。我新近路过晋国边境,听说晋国约集诸侯准备进攻楚国,他们宰了白马,排列起珠盘玉敦,歃血结盟说:‘不灭了楚国,发誓不相见!’并把璧玉投入河中祭祀河神,准备渡河。大王你还能安枕大睡吗?”楚王站起来问对策,尊卢沙指着天发誓说:“让我尊卢沙为卿,楚国如果不强盛,有这太阳为证!”楚王说:“好的,那么请问先该做哪一件事?”尊卢沙说:“这不能空口说白话。”楚王说:“好吧。”立刻任命他为卿。
过了三个月,没有异常情况。不久,晋侯率领诸侯的军队到了楚国国境,楚王害怕极了,召见尊卢沙让他定退敌的计策。尊卢沙瞪着大眼回答不出来。逼着他说,他才说:“晋国的军队勇猛极了,我替大王着想,最上等的办法,不如割地给晋国同他们讲和。”楚王愤怒极了,把他关了三年,割掉他的鼻子后放走了他。
尊卢沙对人说:“我从今以后才知道说大话是会招祸的。”于是他终身不讲大话,刚想讲,一摸摸不到鼻子立即住口。有学问的人说:战国时,读书人大都喜欢说不着边际的大话,大概都是想通过说大话来求得富贵。尊卢沙也就是其中的一个。如果晋国军队不是很快就到达,或许他还能稍稍施展一下他吹牛的本领;而他没有过多少时候就败露,这也是很不幸的了!一一考察往事,凡是故弄玄虚欺骗人的,都不会有好结果。这样看来,尊卢沙被割掉鼻子,并非不幸,而是理所当然的事。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蒋瑶,字粹卿,归安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行人。正德时,历两京御史。陈时弊七事,中言:“内府军器局军匠六千,中官监督者二人,今增至六十余人,人占军匠三十。他局称是,行伍安得不耗。”并言:“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厘革。刘瑾虽诛,权犹在宦竖。”有旨诘问,且言“自今如瑶议者,毋复奏”。寻出为荆州知府。筑黄潭堤。
  调扬州。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遗。诸嬖幸皆怒。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彬闭瑶空舍挫辱之,胁以帝所赐铜瓜,不为慑。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瑶怀其妻簪珥、桂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帝笑而遣之。府故有琼花观,诏取琼花。瑶言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绝,今无以献。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帝曰:“苎白布,亦非扬产耶?”瑶不得已,为献五百疋①。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驾旋,瑶扈至宝应。中官邱得用铁縆②系瑶,数日始释,竞扈至临清而返。扬人见瑶,无不感泣。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资建祠祀之,名自此大震。
  嘉靖初,历湖广、江西左、右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帝命桂萼等核巡抚官去留,令瑶归候调。已,累迁工部尚书。四郊工竣,加太子少保。西苑宫殿成,帝置宴。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如尊贤。”其重瑶如此。
  时土木繁兴,岁费数百万计。瑶规画成称帝意,数有赉予。以忧去。久之,自南京工部尚书,召改北部。帝幸承天,瑶扈从。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豪家所匿军毕出,募直大减。以老致仕去。
  瑶端亮清介。既归,僻处陋巷。与尚书刘麟、顾应祥辈结文酒社,徜徉岘山间。卒年八十九。赠太子太保,谥恭靖。(节选自《明史·蒋瑶列传》)
  [注]①“疋”,音pǐ,同“匹”。②縆,音gēng。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瑶不可。——执:坚持。
B.瑶,民且重困。——微:认为……卑贱。
C.扈至临清而返。——竟:竟然。
D.迁陕西参政。——迨:等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言“自今如瑶议者,毋复奏”。——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B.久,自南京工部尚书,召改北部。——顷未发,太子迟之。
C.请停不急者。——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老致仕去。——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蒋瑶全心为民的一组是(  )
①刘瑾虽诛,权犹在宦竖。 ②瑶怀其妻簪珥、桂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
③此花已绝,今无以献。  ④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
⑤扬人见瑶,无不感泣。  ⑥既归,僻处陋巷。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德年间,蒋瑶力陈时政弊端,他认为在内府各局担任监督的宦官人数增加太多,这样会导致军队耗费太大,以致损耗国力。
B.武宗南巡至扬州,随行的权幸因扬州繁华富庶,向蒋瑶大肆索要财物,蒋瑶对此暗中抵制,后被权幸用铁绳捆绑数日才被释放,扬州人对此无不感慨落泪。
C.皇帝对蒋瑶非常器重,在宴会上,他下令将蒋瑶的席位移至殿内,然后把皇亲移到殿右来为蒋瑶让出席位,并且强调尊重贤才比亲近亲人更重要。
D.嘉靖年间,朝廷工程繁多,耗费巨大,蒋瑶严格遵循皇帝的意图进行规划设计,对此皇帝非常高兴,并多次对他进行赏赐。
5.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D
5.(1)恰逢皇帝打鱼获得一条大鱼,(皇帝)开玩笑说价值五百金,江彬当即送给蒋瑶并且向他索要银两。
  (2)京城工程营建,大多役使京军,(京军)多被豪家所藏匿。(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谋动干戈邦内——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B.则物我皆无尽也——不复出焉,遂外人间隔
C.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D.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居州,恒惴栗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意有所(极点),梦亦同(同”,往)
B.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才)指(以……为异)之
C. (顺着)染溪,(砍)榛莽,焚茅茷,
D. 心凝形(解除束缚),与万化冥合(浑然一体)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名句名篇默写..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