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7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唐]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春?思[宋]方?岳
春风多可①太忙生㈡,长共花边柳处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注】⑴“多可”即“多所许可”,这里是随和的意思。⑵“生”,句末语气词,无实义。“与”,替,帮。
(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方岳《春思》第四句中的“又”字为例,加以赏析。(2分)
(2)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刻画风的形象所运用了的艺术手法的同与异。(5分)
参考答案:⑴“又”与“才”相承,语势急促,状写春风之忙。⑵虞世南《咏风》主要运用侧面描写。风本无形,诗人通过“袖”“歌”“枝”“花”在风吹动下各种动态的描写,使人看见、听到、闻到,生动形象。方岳《春思》,主要运用拟人手法。把春风拟人化,说她总是太忙,亲切有趣。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 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句中的“点”、“叠”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自己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2)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流连欣赏的心情。(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2013·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小题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小题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本题解析:
小题1:通过分析诗歌所用意象,理解概括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联年近半百的苏洵以“不才”自称,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己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多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后一句运用典故,借“闲”、“老”二字表现了自己虚度年华、用非所长的深沉哀叹。颈联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泯。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韩琦志得意满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未酬的深沉哀怨。“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整首诗处处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小题2:分析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主要从分析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内容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的字句,三层对比:喜与忧的对比,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比,“久”与“偶”在时间上的对比。作用上,运用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相?见?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⑴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3分)
答:? ? ?
(2)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3分)
答:?
参考答案:(1)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2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1分)
(2)“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1分)“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解为“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亦可)(1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春夕》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
小题1:请谈谈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答:?
小题2: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此外,颔联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表达特色?(3分)
答:?
小题3:概述全诗表达了作者那些情思?(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点明在异乡送春归的诗人形象(点明春归时节我身在异乡);引起下文诗人凄楚的情怀的抒发。(每点1分)
小题2:分析:典故: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1分)(2)分析:典故: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1分)
虚实结合: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
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注意,视听结合分析时不能将蝴蝶一句作为视觉描写)
曲折层递: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这三层愁情,一层比一层深。(每点1分,写出两点即可。)
小题3:?分析: 春逝之伤;思乡之苦;迟暮之悲(或“对范蠡功成身退的羡慕”);故园美好却欲归不得的矛盾。(答出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楚城”,泛指湘鄂一带。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这里,不是春风他送我回故乡,而是他在异乡送春归。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乡。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
小题2: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象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真如李白诗句中所谓道“一叫一回肠一断!”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读着这样的诗句,谁都会为异乡漂泊的诗人一洒同情之泪。
小题3:这首诗情切境深,风格沉郁。诗的前四句通过对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景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尾联自慰自嘲,墨中藏意,饶有情味。体现了春逝之伤;思乡之苦;迟暮之悲(或“对范蠡功成身退的羡慕”);故园美好却欲归不得的矛盾。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