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二)
2019-12-28 10:12:1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6分)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内容作简析。(3分)
小题2:诗歌的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绘林间美好的景象(1分):鸟声婉转,鸟儿自由飞翔(1分);山花绚丽,树阴浓密(1分)。?
小题2: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将笼中的画眉和林间的画眉进行对比(1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歌颂)(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描写的能力。前两句写景先写听到的景象,山间画眉百转千回随意飞动,再写视觉景象,山花烂漫树木繁茂高地参差。解答这类试题,先总说景象特征,再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境表达出来。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上下句“不及”一词把所在金笼的画眉与林间自在的画眉联系起来,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后两句的主要表现手法,此外,本诗借物抒情,借笼中画眉对林间画眉的艳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秋日三首(其二)
高翥①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螿②。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注]①高翥(zhǔ)(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磵,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②蛩:蟋蟀。螿(jiāng):蝉。
小题1:本诗一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最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为什么?(5分)
小题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歌的后两句。(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衔”字可以写出小草的神韵。作者通过一个“衔”字,运用拟人手法,把无形的秋具体化(形象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
答出“衔”字,给1分:答出运用的手法,给2分:答出作用,给2分。
小题2:后两句融情于景,长长的豆荚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曲曲弯弯地爬过墙头,好象是去殷勤慰问邻家,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或对村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答出借景抒情并具体分析,给2分;答出诗的意境,给2分:答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情,给2分。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炼字在古诗歌中主要是动词、形容词等,七言句常在三五处。因此,首句写小草,最能体现其神韵当是“衔”字。一“衔”字,富于小草以人格化,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这就写出了小草的神韵。
小题2:诗最后两句,融情于景。答题时首先要答出这首诗歌的后两句所写的景,以及景的特点:长长的豆荚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曲曲弯弯地爬过墙头,好象是去殷勤慰问邻家,优美诗意。然后根据其景的特点,概括其蕴含的情感。这两句诗,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zhǔ):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小题1:颔联中“空忆谢将军”一句用典,简要分析其用意?(3分)
小题2: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以古人自况,袁宏能得到谢将军的赏识,而我虽然也有袁的文才却不能得到谢将军那样的人赏识,寓含世无知音、怀才不遇的感喟。
小题2:尾联联想到明朝离开的情景:片帆高挂,客船即将离开牛渚,飒飒秋风中,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送着寂寞的行舟,进一步烘托出世无知音、怀才不遇的寂寞凄清情怀。


本题解析:
小题1: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从谢尚闻袁宏咏史事件中,领略到对于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是与地位高低无关的。由写月夜江景引发了对谢将军的回忆,虽然未提及袁宏,而他却是诗人寄寓情感的最主要的对象,让人很自然的联想到上文中提到的谢将军对袁宏的赏识,诗人与袁一样也能吟诗诵句,却没有像谢将军一样的人赏识。其怨艾、失意,沉郁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点评: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时是通过典故来表达的。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使用典故可以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题2: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诗人空有袁宏样的才情,却没有谢尚似的伯乐,如此便想到了归隐,但绝非诗人本意,心中的不快便寄托给纷纷落下的枫叶。秋风萧瑟,落叶纷纷,一幅极具动感的秋意图,衬托出了诗人的不得志,这便是以“景语”写“人语”的佳句。
点评: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时,抓住主要景物,运用描写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忠实于原诗,想象合理,语言优美。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古诗文鉴赏与默写(33分)
小题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知陛下何所取义,为此不祥之举,以駴天下耳目,贻百世之讥笑也。(5分)
译文:?
?
(2)且言时事可忧者三,可惜者四,语极切。帝付之所司。(5分)
译文:?
?
小题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敌,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②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①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②以为知者,恶不孙③以为勇者,恶讦④以为直者。”
《论语·阳货》
【注】①窒:阻塞不通,这里指顽固不化。②徼:【jiāo】抄袭。③孙:同“逊。”④讦:【jié】揭发或攻击别人的隐私。
子贡提问君子的厌恶,其目的是什么?请概括。(2分)
答:?
?
根据上面选段内容,简要分析儒家“勇”的含义。(4分)
答:?
?
小题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
韦庄
惆怅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小楼高阁谢娘家①。?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
【注】①谢娘:是唐代的名妓,后成美女的代称。
(1)词的上片写醒后所见之景,有何作用?(4分)
答:?
?
(2)本词是如何写女子体态之美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共9处)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节选自《礼记·儒行》)
小题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题作答,每空1分,共6分)
⑴黄发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
⑵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⑶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
⑷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⑸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⑹寄蜉蝣于天地,?,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参考答案:
小题1:(1)不知陛下出于何意,做出这样不吉利的举动,来让天下人的视听受惊,招致后代百世的讥笑。(“为”“駴”“贻”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并进言说眼下有三件事令人忧虑,有四件事令人感到可惜,言辞极为恳切。皇上将他的意见交给各主管部门。( “时”“之”“所司”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小题2:(1)子贡提问君子的厌恶,目的是与老师交流思想,并以此来修身养性,约束自我。
(2)儒家主张勇要有义和礼的节制和规范。如果勇没有义、礼的节制和规范,君子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就会去做盗贼。
小题3:(1)上片写醒后所见的景象:小楼高阁,孤灯照壁,影映窗纱(1分)。这些景象衬托着美人所居的环境(1分),自然引出下片对美人体态之美的描写(1分),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梦醒之后的伤感、失意之情(1分)。
(2)以梅花喻人,不仅写出美人容颜肌肤的洁白如雪,而且突出气质高洁淡雅、冷艳绝伦。(2分)以“满身香雾簇朝霞”加以衬托,“香雾”而“簇朝霞”,将美女舞姿飘飘之状、容颜明丽之美,一笔写出,极富韵外之致。(2分)
小题4: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小题5:(1)并怡然自乐;⑵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⑶濯清涟而不妖;⑷门衰祚薄;
⑸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⑹渺沧海之一粟;⑺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⑻青青子衿。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为”译为做出,“駴”译为“使……受惊(害怕)”,“贻”译为招致;(2) “时”译为眼下、目前,“之” 则指代他的意见,“所司”译为个主管部门。
小题2:(1)此问要求从文中的对答中归纳可知。原文意思是,子路说:“君子崇尚勇猛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崇高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成为盗贼。”
(2)首先要明明白此段大意,即: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宣扬别人缺点的人,厌恶居下位毁谤地位比他高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得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不通情达理的人。”孔子说:“赐啊,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我厌恶剽窃却把它当作聪明的人,厌恶不谦逊却把它当作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却把它当作直率的人。”结合第一段意思,可分析总结出答案。
小题3:(1)可结合翻译词的上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先要概括出所描写的景象,再次要分析描写这番景象的作用,最后要分析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回答此问,要结合整篇词的内容,要具体到句子来分析,从词作中找出词的最后两句是能够回答此问的关键答案,然后加以分析。
小题4:此题考查给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解答时要注意依照以下步骤完成:①读文段,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②找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③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④据修辞,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⑤辨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 “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小题5: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怡”、“ 颁”、“ 涟”、“祚”、“ 隳”、“ 沧”“ 粟”、“ 至”、“ 衿”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⑴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⑵?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 “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