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四)
2019-12-28 10:12:18 【

1、阅读题   补写出下面各句的空缺部分。
(1)古代阳关,位于现在的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如今,由于经济的开发,人烟稠密,交通发达,那里再也不是王维在《渭城曲》里所描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了。
(2)对于问题的认识,所处位置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宋代大诗人苏轼曾在《题西林壁》一诗中有相似的两句,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代名相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对名利和为人作过精辟的论述,后人也常将此句作为座右铭以自策,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潜的诗不仅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激烈;苏轼的诗不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放,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
(5)在写作过程中,灵感如同思维
⑴江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4)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江娥啼竹素女愁?梦入神山教神妪?吴质不眠倚桂树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②。
①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小题1:“南飞雁”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往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2分)“南飞雁”和诗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分);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凄凉处境。(2分)
小题1:颈联实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初落,水面静寂,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2分)尾联转入诗人的想象: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故乡,虽然见不到故乡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2分)虚实结合,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到荒远地方的悲哀心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意象的作用,“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往南飞,而要往北返回,为了写人流放途中的凄凉。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本诗情致凄婉,绵长不断,诗人怀乡之情已经升发到最高点,然而却收得含吐不露。宋人沈义父说:“以景结情最好”,“含有余不尽之意”。(《乐府指迷》)这一联恰好如此,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这样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郭沫若诗《凤凰涅槃》中凤凰自焚后,群鸟“哈哈”唱歌,这表现了什么?(《女神》)(5分)


参考答案:“群鸟歌”反衬了凤凰的崇高精神,这群鸟也是当时社会形形色色的反动军阀、政客、野心家的象征,它们因凤凰的自焚而欣喜若狂,但凤凰很快就要再生,那些跳梁小丑的黄粱美梦很快就会化为泡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小?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窥:偷视;寒花:菊花;小立:静立片刻。
小题1:首联中“动”、“窥”两字颇可品味,请选择其一进行赏析。(4分)
小题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情趣?请联系诗境具体解说。(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这是静景;傍晚微风乍
起,水中浓黑的树影也随之荡漾,这是动景。(3分)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1分)②窥”: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2分)运
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斜晖的眷恋之情,十分有趣,亦反衬出小院景色的美丽。(2
分)(任选一个均可)
小题1:颈联“幽竹”“寒花”等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孤傲坚贞;尾联“新月”
“新霜”等意象表现了诗人的清逸高洁。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
节操高尚、胸怀澄明,心与景谐的形象跃然纸上。(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练字,“动”、“窥”均为动词。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清平乐·别来春半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
小题1:这首词中“砌下落梅如雪乱”一句,“乱”字的使用有何妙处?(5分)
小题2:简要分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乱”有纷繁杂乱的意思。这里说雪落之纷纷扬扬明喻梅落之纷繁杂乱,又以目前梅落之纷繁杂乱暗指当下心绪之烦乱如麻;明写飘零的梅花刚拂去又满身,暗写满怀的离愁想克制却无法阻遏。词人在此通过极富画面感的描写创设了一个情景合一的深婉境界,从而将离人柔肠寸断的内心悲痛既形象又含蓄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令人动容又启人遐思。
小题2:比喻,复叠和层递,“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叠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随着它的“更行列远”,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间。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了。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乱”在句中的意思;②看“乱”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乱”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砌,就是台阶。这两句极力写出撩乱情怀的景物,景物写得越突出,情绪就得以更饱满的体现。台阶下落满点点梅花,零乱似雪,落在人身上,拂去一身又来一身,这岂不是诗人愁苦心情的体现吗?旧愁未去,又添新愁,诗人国际即在沦亡之睫,作为一国之君,又想到兄弟长留异乡,怎不叫人心乱如麻,偏这梅花不解人意,撩拨人的无名愁思。
小题2:此题要首先答出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着具体的词句分析。由“离恨”如“春草”可得出比喻的修辞手法;由“更行”、更远”、“还生”可得出运用了复叠和层递的表现手法。答题时,可将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答出来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