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牛僧孺,字思黯,隋仆射奇章公弘之裔。幼孤,下杜樊乡有赐田数顷,依以为生。工属文,第进士。元和初,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皇甫浞俱第一,条指失政,其言鲠讦,不避宰相。宰相怒,僧孺调伊阙尉,改河南,迁监察御史,进累考工员外郎、集贤殿直学士。
穆宗初,以库部郎中知制诰。徙御史中丞,按治不法,内外澄肃。宿州刺史李直臣坐赇当死,赂宦侍为助。具狱上;帝曰:“直臣有才,朕欲贷而用之。”僧孺曰:“彼不才者,持禄取容耳。天子制法,所以束缚有才者。禄山、朱泚以才过人,故乱天下。”帝异其言,乃止。赐金紫服,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始,韩弘入朝,其子公武用财赂权贵,杜塞言者。俄而弘、公武卒,孙弱不能事,帝遣使者至其家,悉收赀簿,校计出入。所以饷中朝臣者皆在,至僧孺,独注其左曰:“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帝善之,谓左右曰:“吾不谬知人。”由是遂以相。
敬宗立,进封奇章郡公。是时政出近幸,僧孺数表去位,帝为于鄂州置武昌军,授武昌节度使、同平章事。鄂城土恶亟圮,岁增筑,赋蓑茅于民,吏倚为扰。僧孺陶甓①从城,五年毕,鄂人无复岁费。又废沔州以省冗官。
文宗立,是时,吐蕃请和约弛兵,而大酋悉怛谋②举维州入之剑南,于是李德裕上言:“韦皋经略西山,至死恨不能致,今以生羌二千人烧十三桥,捣虏之虚,可以得志。”帝使君臣大议,请如德裕策。僧孺持不可,曰:“吐蕃绵地万里,失一维州,无害其强。今修好使者尚未至,遽反其言。且中国御戎,守信为上,应敌次之。彼来责曰:‘何故失信?’赞普③牧马蔚茹川,若东袭陇阪,以骑缀回中,不三日抵成阳桥,则京师戒严,虽得百维州何益!”帝然之,遂诏返降者。时皆谓僧孺挟素怨,横议沮解之,帝亦以为不直。
会昌元年,汉水溢,坏城郭,坐不谨防,下迁太子少保。进少师。明年,以太子太傅留守东都。刘稹诛,而石雄军吏得从谏④与僧孺、李宗闵交结状。又河南少尹吕述言:“僧孺闻稹诛,恨叹之。”武宗怒,黜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累贬循州长史。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卒,赠太尉,年六十九。谥曰文简。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注】①甓Pì,砖。②悉怛谋,人名。③赞普:吐蕃王号。④从谏:刘稹叔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持禄取容耳容:宽容
B.僧孺陶甓以城城:筑城
C.至死恨不能致恨:遗憾
D.坐不谨防坐:因……而获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帝为于鄂州置武昌军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岁增筑,赋蓑茅于民学于余,不拘于时
C.且中国御戎,守信为上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若东袭陇阪,以骑缀回中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牛僧孺为牛弘的后代,早年丧父。初及第时骨鲠正直,指陈时弊,无所回避,因而得罪宰相,仕途一度受阻。
B.牛僧孺严于执法,在任御史中丞时,追究查办违法之事。且为官清廉,曾因拒收贿赂而得到穆宗称赞重用。
C.牛僧孺心系国家百姓。治理鄂州时,关心百姓疾苦,修缮倒塌的房屋;撤去沔州的设置,减少国家财政支出。
D.石雄军吏掌握了刘从谏跟牛僧孺私下交往的情况,再加上河南少尹吕述的检举揭发,僧孺 因刘稹案被降职。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具狱上,帝曰:“直臣有才,朕欲贷而用之。”(4分)
(2)帝然之,遂诏返降者。时皆谓僧孺挟素怨,横议沮解之,帝亦以为不直。(6分)
2、单选题 下列“而”字和“之”字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既遵道而得路
③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①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余,”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知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②,射稽八板;擿③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节选自《韩非子新校注》。略有改动。)
【注】??①臞:同“癯”。②板:筑墙的夹板,此处用作计量单位。③?擿:掷,此处指用尖锐之物插入墙中以检测墙的坚实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体: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度:衡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燕王欲结于君?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答:?????????????????????????????????????????????????????????????????????????????????????????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答:?????????????????????????????????????????????????????????????????????????????????????????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答:?????????????????????????????????????????????????????????????????????????????????????????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张益州①画像记
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虽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②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敧,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③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④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⑤,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张益州:古人往往以官名称呼,张方平为益州太守,故称“张益州”。②朔:农历每月初一日。③繄:yi,犹“实”。④砧斧:是古代的刑具,这里代指严刑竣法。⑤齐民:齐等的民众,指无辜的善良百姓。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②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B.①故其思之于心也固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①今夫平居闻一善②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D.①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②于传有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待之以待盗贼之意②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B.①既正,油然而退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C.①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②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
D.①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②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益州在蜀地发生祸乱,“京师震惊”之际,临危受命,赶赴蜀地。由于措施得当,祸乱很快被平息,“蜀人相庆如他日”,从此,蜀地相安无事。
B.张益州治蜀,反对施行严刑竣法。他认为,施行严刑竣法只会使百姓沦为与盗贼为伍,酿成大乱;反之,用礼义、法律教化、差使百姓,那么蜀人是很容易管理的。
C.作者认为,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自己还未曾见过;即使不用画像,张公的恩情也会世世代代记在蜀人的心中。
D.张益州是“为天下牧小民不倦”的封建官吏的形象,他有文治武功之才,采取安抚办法宽政爱民,使之安居乐业,博得人心。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4分)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2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钱塘六井记
苏轼 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来远矣。沮洳斥卤①,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恶,惟负山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始长源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为相国井,其西为西井,少西而北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为方井,为白龟池,又北而东至钱塘县治之南为小方井。而金牛之废久矣。嘉祐中,太守沈公文通又于六井之南,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出涌金门,并湖而北,有水闸三,注以石沟贯城而东者,南井、相国、方井之所从出也。若西井,则相国之派别②者也。而白龟池、小方井,皆为匿沟湖底,无所用闸。此六井之大略也。
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给于水。南井沟庳③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应。”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乃命僧仲文、子圭办其事。于是发沟易甃④,完缉罅漏⑤,而相国之水大至,坎满溢流,南注于河,千艘更载,瞬息百斛。疏涌金池为上中下,使浣衣浴马不及于上池。而列二闸于门外,其一赴池而决之河,其一纳之石槛,比竹为五管以出之,并河而东,绝三桥以入于石沟,注于南井。
明年春,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饷如酒醴。而钱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龙山,北至长河盐官海上,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摘编自《苏轼全集》)
【注】①沮洳斥卤:低洼潮湿的盐碱地。②派别:江河的支流。③庳:低下。④甃:井壁。⑤罅漏:缝隙,漏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负山凿井 负:靠近
B.率常不应 率:大抵
C.并河而东 东:东面
D.六井毕修 毕:全部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六井修治措施的一项是(???? )
①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
②于是发沟易甃,完缉罅漏
③千艘更载,瞬息百斛
④而列二闸于门外
⑤比竹为五管以出之
⑥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钱塘城的形成和地理特征,为下文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作了必要的铺垫。
B.钱塘六井的开凿始于宰相李长源,终于刺史白乐天,为百姓引来了西湖之水,解决了饮水问题。
C.陈述古到任后,组织人员对钱塘六井进行了修治,使六井在第二年的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本文以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为主体,但不局限于“记”,而借“记”发“议”,意在“记”外。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