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2、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可以横绝峨眉巅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D.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有改动)
[注]①生口:指俘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竟从安议——竟:竟然
B.书连上辄寝——寝:搁置
C.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遮:拦阻
D.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诛:诛杀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袁安严肃正直的一组是(???? )
①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②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③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④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⑤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 ⑥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朝廷先交给楚郡审理,刘英供词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到任后深入调查,严加审理,掌握了大量证据,力排众议,当即释放了四百多家无罪的人。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其他)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上书力谏,甚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多次。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守正不移,直言敢谏,不怕得罪贵戚。窦景专掌大权,指使门客公然夺百姓财物,袁安弹劾窦景,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1)丈人“止子路宿”,而且“杀鸡为黍”招待子路,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1分)
??????????????????????????????????????????????????????????????????????????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有人认为这话是说丈人自己,也有人说是批评孔子,你同意哪种意见?理由是什么?(3分)
??????????????????????????????????????????????????????????????????????????
5、阅读题 文言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孙子兵法》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小题1:下列对文中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佐其外佐:协助
B.兵者,诡道也诡:欺诈
C.怒而挠之挠:阻挠
D.逸而劳之逸:安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A.存亡之道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B.主孰有道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因利而制权也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D.故能而示之不能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兵法》开篇就讲明,战争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必须要以谨慎的态度来观察、分析、研究,然后才能决定是否发动战争,任何轻举妄动都会给国家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B.孙武认为,战争胜负是可控的,必须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和“主孰有道?将孰有能?”等七种情况对敌我双方进行分析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的胜负。
C.用兵作战的本质就是“诡”,作战的意图不可让敌人知道,即使让敌人知道的也是一些假象,要在敌人无准备的状态下实施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
D.由于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战争同样有人力不可控制的一面,所以孙武认为,在尽力发挥人的智慧的同时,也应考虑天意,出征前还是应到寺庙里去占卜一下,增加胜算把握。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①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
②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
③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报任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