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六国论
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出身:挺身而出
B.韩、魏塞秦之冲/塞:冲锋,攻击
C.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休息:休养生息
D.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排斥,弃绝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二国委秦②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
B.①则韩、魏之附秦故也②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C.①而蔽山东之诸侯②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
D.①夫韩、?魏不能独当秦②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3.苏氏父子二人同题作文,可谓千古佳话。同是分析战国时六国被秦消灭的原因,但观点不一。(请用原文的话作答)
(1)苏洵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辙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延,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选自张溥《五人墓碑记》)????
乙文:(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明史·张溥传》) 1.??下列各句中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抵罪:抵消罪行
B.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仆一样
C.所读书必手钞?????????????????????????????????钞:通“抄”,抄写
D.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沃汤:用热水浸 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B.佯狂不知所之者????????????????????????????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C.如是者六七始已????????????????????????????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慷慨得志之徒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两段文字均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五位义士与蓼洲周公、缙绅等作了鲜明对比。
B.作者对“高爵显位”种种丑态的描述,字里行间表现出辛辣讽刺和极度鄙视。
C.“嗟乎”引出了对“大阉之乱”时期“缙绅”的行为和“五人”义举的感慨。
D.??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一丝不苟,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天才出自勤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
(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
5.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
|
|
参考答案:1.A
2.C
3.A
4.
(1)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B.冯虚御风冯:通“凭”,乘。御:驾。
C.山川相缪缪:缭,盘绕。
D.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渔夫和樵夫。渚,江边。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A.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 俾:非常 B.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回来 C.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字:教育 教化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 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日:“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孥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龅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到,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起迁为武安君 迁:升迁 B.且诸侯救日至 且:而且;况且 C.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怨:埋怨 D.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 乃:于是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组是(3分) ①白起攻魏,虏三晋将 ②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③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 ④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⑤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⑥武安君言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B.秦王派王龁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赞颂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9分) ①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3分) ②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3分) ③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怨:怨恨,仇恨。 小题1:其中①②⑥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白起“善用兵”的特点。③是预测武安君将升迁。④是说苏代挑拨应侯,成功地离间了武安君和应侯。⑤是说武安君假装有病而不肯率军出征。 小题1:秦王派应侯去请武安君在王龁率军攻打邯郸之前。 小题1:①“与……战”“河”“沉”各1分,“沉”的活用可以通过译成“把”字句体现②“因”“割”“无以”各1分③“绝”“应”和状语后置各1分。 译文: 白起,是郿地人。他善于用兵。秦国把郢地设为南郡,白起被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进攻魏,俘获了赵、魏将领,斩敌十三万人。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赶到黄河里淹死。 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十月,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韩、赵两国十分害怕,就派苏代到秦国,献上丰厚的礼物劝说丞相应侯说:“武安君擒杀赵括了吗?”应侯回答说:“是。”苏代又问:“就要围攻邯郸吗?”应侯回答说:“是的。”于是苏代说:“赵国灭亡,秦王就要君临天下了,武安君当封为三公。武安君为秦国攻占夺取的城邑有七十多座,南边平定了楚国的鄢、郢及汉中地区,北边俘获了赵括的军队,即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超不过这些了。如果赵国灭亡,秦王君临天下,那么武安君位居三公是定而无疑的,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吗?即使不甘心屈居下位,可已成事实也就不得不屈从了。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让土地,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听了苏代这番话应侯便向秦王进言道:“秦国士兵太劳累了,请您应允韩国、赵国割地讲和,暂且让士兵们休整一下。”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便讲和了。武安君听说这些情况后,从此与应侯有了感情裂痕(嫌隙)。 九月,秦国曾再次派出部队,命令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邯郸。当时武安君有病,不能出征。武安君病好了,秦王打算派武安君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武安君进言道:“邯郸委实不易攻下。再说诸侯国的救兵天天都有到达的,他们对秦国的怨恨已积存很久了。现在秦国虽然消灭了长平的赵军,可是秦军死亡的士兵也超过了一半,国内兵力空虚。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打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这个仗不能打。”秦王亲自下令,武安君不肯赴任;于是就派应侯去请他,但武安君始终推辞不肯赴任,于是称病(不起)。 秦王(只好改)派王龁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没能攻下来。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领数十万士兵攻击秦军,秦军损失、伤亡很多。武安君有了话说:“秦王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王听到后,怒火中烧,强令武安君赴任,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于是(秦王)就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武安君已经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秦昭王与应侯以及群僚议论说:“令白起迁出咸阳,他流露的样子还不满意,不服气,有怨言。”秦王就派遣使者赐给他一把剑,令他自杀。武安君拿着剑就要抹脖子时,仰天长叹道:“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过了好一会儿,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随即自杀。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