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五代史记一行传叙
(宋)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①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注】①俛:同“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怪:对……感到奇怪
B.风俗隳坏隳:毁坏
C.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负:辜负
D.处乎山林而群麋鹿群:与……为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泯没而无闻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吾得二人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行传》是欧阳修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五代史记一行传叙》是这个合传的序。
B.序文的第一节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C.从第二节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
D.欧阳修对于四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却四次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不易。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5分)
(2)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内容大意可知,负:具有。所以选C。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在/比;B表因果的连词;C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句末语助词/兼词,于之。所以选B。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表述不正确,程福赟不是宁死不屈,而是忠于君主,顾及大局,以忠获罪而至死不言。所以选C。
小题4: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注意文言虚词“或”“虽”一般用作句子开头。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虽、然、俛、羞、势利、去、义。
参考译文:
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吗!在这个时候,作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作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十分满足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我认为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从而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时疾世远离尘世而不能显露于世。自古贤才,有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蕴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的,有的人困顿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也会名声显扬。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而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但沉沦在社会底层而默默无闻的人。我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人罢了。
生活在山林中和麋鹿为伍,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或:让自己得意开心)呢?我找到了两个人,名叫郑遨、张荐明。
权力和利益都不能让他的心灵屈服,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都不违背他的道义。我找到了一人,名叫石昂。
如果对君主有利,因为忠诚而获得罪名又何必为自己表白,有直至死亡也不说出来的人,这就是古代的义士啊。我找到了一人,名叫程福赟。
五代时期社会混乱,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一直到兄弟间、夫妇间的人伦关系,没有不严重毁坏的,而伦理几乎灭绝了。就在这样的时刻,能够以孝悌之礼修身于一乡并且像风一样推行到天下的人,还是或许有的,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只有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而大致可以写下来的人,我也找到了一个,他叫李自伦。
于是我写了一篇《一行传》。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秦军南(驻军)
B.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就) 秦王购之金千斤(收购)
C.将军战河北(黄河以北) 沛公安在(在哪里)
D.其与能几何(赞许) 甚于防川(比)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磬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酌,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 ,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② 劣:仅仅,才。③磬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即山有龛屋即:靠近
B.意其穴竟于是意:料想
C.亦阳慑力殆慑:害怕
D.虽雅不酒雅:文雅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3分)
①是中极暗??????②烟郁勃满洞中???????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⑤有泣者,恚者,诟者?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初焉,若高阔可步。 (3分)??????
译:??????????????????????????????????????????????????????????????????????????????????????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3分)
译:??????????????????????????????????????????????????????????????????????????????????????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雅:平常。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B、C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D项“雅”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平常”而非“文雅”。本题可采用代入法进行逐项排除。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可用排除法,考生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间接”两个字。①为龙洞中的环境,是直接描写,可排除 A、B 选项。④是直接描写龙洞,而非“间接”。故可排除 C 选项。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根据文章一一比对,即可发现,C 选项中并不是“在洞外饮酒的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而是要劝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故 C 错。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
试题分析:第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下”是名词作状语“向下”;“庖”是翻译难点,但如果能从“庖丁解牛”中作引申,就可以得出“庖”为“厨房”的意思;另外本题还应注意补足省略的成份,句子方能完整。第二句注意关键字“斯”假借为“此”“这,这个”的意思。联系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不难理解。本题要点是“信足乐矣”,如果能联想到《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也就能准确翻译了。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历下多有名的山水,龙洞尤其超过一般山水。这个洞距离城邑东南三十里,过去名为禹登山。查询《九城志》,大禹治水到过这座山,所以称为禹登山。山中有水潭,时时有云气升起,大旱时祈祷就会有雨,前朝曾经封山神为灵惠公。洞前,山峰层层迭起,像云一样矗立着,一座名为锦屏,一座名为独秀,一座名为三秀,佛家人在这三座山之间不定期地居住。由锦屏山抵达佛刹山,山的四面都是陡峭的岩石,飞鸟仅仅能到达山的半腰。登上山,有石洞,洞的深度宽度可以容纳十几个人,四周雕刻的佛像很多。世上发生战争,逃避战乱的人很多来到这山。洞有上下两层,下面的洞偏在一旁,可以弯弯曲曲地向东走出此洞,那个叫龙洞的,就是指下面这个洞,朝洞里望去,十分幽暗,看不到洞的尽头。
我心想与一同来的几个人进洞观看。有人说这个洞中非常暗,没有火把不能进洞,我就叫仆人点起干枯的茭白叶子扎成的火把在前面引导。起初,洞的高度和宽度似乎可以步行;不久就要低下头走了;再不久,就要弯着腰前行了;再不久,就只能双膝跪地行走了;再不久,就只能匍匐前行了;再不久,就全身贴在地上像蛇一样前行了。正巧引路的火把灭了,浓浓的烟雾充满了洞中。想退出去,则自己也不允许这样做;继续前进,则前面狭隘,而且加上有烟,于是不再说话,摁住鼻子,屏住呼吸。心里非常害怕慌乱,自己以为性命当死在这里了,再也走不出去了。我硬着头皮叫大家快点走,众人因为有烟的缘故,没有人出声回答,我心里尤其害怕。我正好在最前面,忽然看到了一点微光,心里想这洞的尽头就在这里了,于是极力爬行,像鱼一样一跳,才舒舒服服地出了洞。就这样,在洞里走了才一里左右。几个进洞的人会聚之后,有哭的,有怒的,有骂的,有相互讥笑的,有跺脚后悔的,有耸着肩喘气的,有用手拍着额头高兴地庆贺能活着走出来的,有脱掉帽子光着脑袋一一诉说自己狼狈相的。只有向导一人年幼,形体瘦小,先出了洞,好像没怎么吃苦,看到大家都疲惫不堪,也假装害怕、用尽了力气。那些在洞外宴饮的人举起酒杯让进洞的人饮酒,每人两杯。即使不常喝酒的人,也一定要他喝,名叫定心饮。
我因此默默回忆,往日韩愈先生登华山,走到绝顶上,被阻塞,无法返回,嚎啕大哭了好几天。听到他哭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了下来。我曾经怀疑这件事未必有。从今天这件事看来,那么韩愈嚎哭这件事不是虚假的。啊,不登上高山,不面临深渊,就不知道危险,以前圣贤的教训是明白的,而我辈却认为是在游乐,使父母给我的身体几乎等同于被压死淹死却不悲伤。这件事作为教训,岂止是自己到死也不可忘记的。我心里担心后来的人到这里或许不知道,误进此洞,所以记下这件事来告诉他们。游洞中的人有七个,某官某人;洞外坐着宴饮的有四个,某官某人,一共是十一个人。时为延祐龙集丁巳八月。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洁,长乐信都人也。昭成时,慕容氏献女,洁祖父生为公主家臣,乃随入魏。赐以妻妾,生子堤,位乐陵太守,封信都男。卒。洁袭堤爵。数从征讨,进爵会稽公。后与永安侯魏勤及功劳将军元屈等击吐京叛胡,为其所执,送赫连屈丐。洁声气不挠,呼其字而与之言,神色自若。屈丐壮而释之。后得还国,典东部事。明元寝疾,太武监国,洁与古弼等选侍东宫,对综机要。?
太武即位,奇其有柱石用,委以大任。及议军国,朝臣咸推其能。迁尚书令,改为钜鹿公。车驾西伐,洁为前锋。沮渠牧犍弟董来距战于城南,洁信卜者之言,以日辰不协,击鼓却阵,故董来得入城。太武微嫌之。洁久在枢密,恃宠自专,帝心稍不平。?
时议伐蠕蠕,洁言不如广农积谷,以待其来,群臣皆从其议。帝决行,乃从崔浩议。既出,与诸将期会鹿浑谷。而洁恨其计不用,欲沮诸将,乃矫诏更期,诸将不至。时虏众大乱,景穆欲击之,洁执不可。停鹿浑谷六日,诸将犹不集,贼已远遁,追至石水,不及而还。师次漠中,粮尽,士卒多死。洁阴使人惊军,劝帝弃军轻还,帝不从。洁以军行无功,奏归罪于崔浩。帝曰:“诸将后期,及贼不击,罪在诸将,岂在于浩?”又洁矫诏事遂发,舆驾至五原,收洁幽之。?
太武之征也,洁私谓亲人曰:“若军出无功,车驾不返,即吾当立乐平王。”洁又使右丞张嵩求图谶,问:“刘氏应王,继国家后,我审有名姓不?”嵩对曰:“有姓而无名。”穷验款引,搜嵩家,果得谶书。洁与南康公秋邻及嵩等皆夷三族,死者百余人。洁既居势要,内外惮之,侧目而视。籍其家,财产钜万。太武追忿,言则切齿。??
(节选自《北史·刘洁传》)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迁尚书令迁:贬斥、放逐
B.太武微嫌之嫌:讨厌
C.收洁幽之幽:幽禁
D.籍其家,财产钜万籍:登记、抄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内外惮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乃随入魏 乃遂私见樊於期
C.洁以军行无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D.奏归罪于崔浩 月出于东山之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洁能文能武,太武帝认为他是国家柱石,朝中大臣也都认为他有才干。正因如此,刘洁得以久居高位,恃宠自专。
B.刘洁长于征战,在与董来作战时,居然听信占卜者的无稽之谈,鸣金收兵,贻误战机,致使太武帝对他心生不满。
C.在讨论征伐蠕蠕时,太武帝听从崔浩的建议,刘洁心生怨愤,横生掣肘,导致远征失败,后竟嫁祸崔浩,自食恶果。
D.太武帝对刘洁的问题早有发现,并心生厌恶,常给予警醒;刘洁充耳不闻,还阴谋篡逆,最终导致祸国败家的结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洁声气不挠,呼其字而与之言,神色自若。屈丐壮而释之。(4分)?
(2) 帝日:“诸将后期,及贼不击,罪在诸将,岂在于浩?”(4分)
(3)欲沮诸将,乃矫诏更期。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迁:升迁
小题1:A.代词,他;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B.副词,于是。C.介词,把;介词,因为。D.介词,在;介词,从。
小题1:太武帝对刘洁既没有敲警钟,也没有采取措施,而是照常重用,只是矫诏事发,才幽禁了他。
小题1:(1)“挠”“壮”“释”各1分,句意1分(2)后”“击”“岂”各1分,句意1分(3)“沮”“乃”“更”各1 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刘洁,长乐信都人。昭成帝时,慕容氏向魏进献女儿,刘洁的祖父刘生是侍奉公主的家臣,于是就随公主入魏。测生被赐给妻妾,生了儿子刘堤,刘斑官至乐陵太守,被封为信都男后去世。刘洁继承了刘堤的爵位,他多次跟随皇上出征,晋爵会稽公。后来,他和永安侯魏勤、功劳将军元屈等一起攻打吐京的叛胡,被叛胡抓去,送给赫连屈丐。刘洁不屈不挠,喊着赫连屈丐的名字和他说话,神色自若。屈丐因他的勇敢而释放了他。后来得以回国,主管东部诸事务。明元帝生病期间,太武帝主持国政,刘洁与古弼等人被选派服侍皇太子,帮他处理机要大事。?
太武帝即位,认为刘洁是个像国家的柱石一样的奇才,委以重任。在议论军国大事时朝中大臣都认为刘洁有能力,他因此而升迁为尚书令,改为钜鹿公。不久,大军征伐西部的沮渠牧犍,刘洁为先锋。沮渠牧犍的弟弟董来在城南接战,刘洁相信了占卜者的无稽之谈,以日月和时辰不合击鼓收兵,使董来得以进城。太武帝因这件事对他有些不满。刘洁因长久主管枢密,自恃皇帝对他的宠幸,办事独断专行,太武帝为此心中也有些不安。?
在商议征伐蠕蠕时,刘洁提出不如广积粮食,等待蠕蠕前来,大臣都赞成他的意见,但太武帝坚持出征,采用了崔浩的意见。出征时,皇帝和诸将约定了日期在鹿浑谷会集。刘洁因自己的计策未被采用,想阻止诸将,便改动了诏书上所规定的日期。到了约定的日期,各位大将都没到鹿浑谷。这时候,敌兵大乱,景穆帝打算带兵去袭击敌兵,刘洁不让他去。军队在鹿浑谷停留了六天,诸将还未到达,贼兵已逃远了,他们追到石水,没追上就回兵了。部队到达大漠中间,粮食已尽,士兵死了很多。刘沽暗地里派人骚扰部队,趁机劝皇帝抛弃军队,带少数人轻装而回。皇帝不接受刘洁的建议。刘洁把这次军队出征失利的原因上奏皇帝,把罪过归于崔浩。皇帝说:“诸将在约定日期未到,罪在他们,怎么在崔浩呢?”后来刘洁更改诏书上的日期的事被揭发出来,当皇帝到五原时,就把刘洁幽禁起来。?
太武帝这次出征时,刘洁曾私下对他的亲信说:“如果这次出师不利,太武帝不能回来,我应当立为乐平王。”刘洁又向右丞张嵩询问谶书,他问:“刘氏应当统治天下,以继魏国,不知有我名姓没有?”张嵩回答说:“有姓而无名。”(皇上)于是穷追查证,搜查张嵩的家,找到了那本谶书。刘洁和南康公秋邻、张嵩等都被夷灭三族,死的有一百多人。刘洁身居要职,朝廷内外都怕他,对他侧目而视。刘洁的家被抄没,抄出家产巨万。太武帝十分后悔和气愤,每次说起刘洁便咬牙切齿。?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①却坐促弦弦转急 表示轻微的转折②去来江口守空船 来到? ③弦弦掩抑声声思 悲、伤④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来 ⑤河东凶亦然 遇到饥荒? ⑥非能水也 游水? ⑦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时⑧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⑨使人听此凋朱颜 使……凋谢 ⑩履至尊而制六合 登上
??? A.③⑤⑥⑧⑩
B.①②③⑤⑥
C.②④⑦⑨⑩
D.①④⑦⑧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