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1-15 20:36: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五代史记一行传叙
(宋)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乱世,而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坏,至于如此;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①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注】①俛:同“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当时可道者何少也怪:对……感到奇怪
B.风俗坏隳:毁坏
C.必有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负:辜负
D.处乎山林而麋鹿群:与……为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乱世    青取之于蓝而青
B.嫉世远去不可见者       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
C.泯没而无闻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
D.吾得二人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行传》是欧阳修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五代史记一行传叙》是这个合传的序。
B.序文的第一节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C.从第二节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
D.欧阳修对于四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却四次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不易。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5分)
(2)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2分)



2、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无礼于晋(因为)   秦南(驻军)
B.臣得有以报太子(就)  秦王之金千斤(收购)
C.将军战河(黄河以北)  沛公在(在哪里)
D.其能几何(赞许)    甚防川(比)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磬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酌,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 ,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② 劣:仅仅,才。③磬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山有龛屋即:靠近
B.其穴竟于是意:料想

C.亦阳力殆慑:害怕
D.虽不酒雅:文雅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3分)
①是中极暗??????②烟郁勃满洞中???????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⑤有泣者,恚者,诟者?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初焉,若高阔可步。 (3分)??????
译:??????????????????????????????????????????????????????????????????????????????????????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3分)
译:??????????????????????????????????????????????????????????????????????????????????????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洁,长乐信都人也。昭成时,慕容氏献女,洁祖父生为公主家臣,乃随入魏。赐以妻妾,生子堤,位乐陵太守,封信都男。卒。洁袭堤爵。数从征讨,进爵会稽公。后与永安侯魏勤及功劳将军元屈等击吐京叛胡,为其所执,送赫连屈丐。洁声气不挠,呼其字而与之言,神色自若。屈丐壮而释之。后得还国,典东部事。明元寝疾,太武监国,洁与古弼等选侍东宫,对综机要。?
太武即位,奇其有柱石用,委以大任。及议军国,朝臣咸推其能。迁尚书令,改为钜鹿公。车驾西伐,洁为前锋。沮渠牧犍弟董来距战于城南,洁信卜者之言,以日辰不协,击鼓却阵,故董来得入城。太武微嫌之。洁久在枢密,恃宠自专,帝心稍不平。?
时议伐蠕蠕,洁言不如广农积谷,以待其来,群臣皆从其议。帝决行,乃从崔浩议。既出,与诸将期会鹿浑谷。而洁恨其计不用,欲沮诸将,乃矫诏更期,诸将不至。时虏众大乱,景穆欲击之,洁执不可。停鹿浑谷六日,诸将犹不集,贼已远遁,追至石水,不及而还。师次漠中,粮尽,士卒多死。洁阴使人惊军,劝帝弃军轻还,帝不从。洁以军行无功,奏归罪于崔浩。帝曰:“诸将后期,及贼不击,罪在诸将,岂在于浩?”又洁矫诏事遂发,舆驾至五原,收洁幽之。?
太武之征也,洁私谓亲人曰:“若军出无功,车驾不返,即吾当立乐平王。”洁又使右丞张嵩求图谶,问:“刘氏应王,继国家后,我审有名姓不?”嵩对曰:“有姓而无名。”穷验款引,搜嵩家,果得谶书。洁与南康公秋邻及嵩等皆夷三族,死者百余人。洁既居势要,内外惮之,侧目而视。籍其家,财产钜万。太武追忿,言则切齿。??
(节选自《北史·刘洁传》)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尚书令迁:贬斥、放逐
B.太武微之嫌:讨厌

C.收洁之幽:幽禁
D.其家,财产钜万籍:登记、抄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内外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B.随入魏 遂私见樊於期

C.洁军行无功 是君子远庖厨也
D.奏归罪崔浩 月出东山之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洁能文能武,太武帝认为他是国家柱石,朝中大臣也都认为他有才干。正因如此,刘洁得以久居高位,恃宠自专。
B.刘洁长于征战,在与董来作战时,居然听信占卜者的无稽之谈,鸣金收兵,贻误战机,致使太武帝对他心生不满。
C.在讨论征伐蠕蠕时,太武帝听从崔浩的建议,刘洁心生怨愤,横生掣肘,导致远征失败,后竟嫁祸崔浩,自食恶果。
D.太武帝对刘洁的问题早有发现,并心生厌恶,常给予警醒;刘洁充耳不闻,还阴谋篡逆,最终导致祸国败家的结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洁声气不挠,呼其字而与之言,神色自若。屈丐壮而释之。(4分)?
(2) 帝日:“诸将后期,及贼不击,罪在诸将,岂在于浩?(4分)
(3)欲沮诸将,乃矫诏更期。 (4分)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①坐促弦弦转急  表示轻微的转折②去江口守空船  来到? ③弦弦掩抑声声  悲、伤④渚清沙白鸟飞  回来 ⑤河东亦然  遇到饥荒? ⑥非能也  游水? ⑦如听仙乐耳明  暂时⑧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⑨使人听此朱颜  使……凋谢 ⑩至尊而制六合  登上
??? A.③⑤⑥⑧⑩
B.①②③⑤⑥
C.②④⑦⑨⑩
D.①④⑦⑧⑨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