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重复
B. 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D.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项王默然不应
B.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D. ①无能为也已?????????????? ②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像《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像玉石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B. 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的。前者只是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C. 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
D. 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循循善诱,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有所体会,达到认知。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城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枝,作鱼龙曼延、角角氏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联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迁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净,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大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含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固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烽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悉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讽帝大征四方奇枝——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忧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为伯父让之所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咸私哂其矫饰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
A.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凡所陈奏,……矩辄以闻/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锹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枝、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塔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人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赂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人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3题。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
(《资治通鉴·后梁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颇知属文???????????????属文——写文章?
B.思母,欲告归???????????告归——告假回家?
C.累迁至中书令???????????累迁——多次升迁?
D.延徽寓书于晋王?????????寓书——家信?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B.筑城郭,立市里?
C.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 D.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延徽有助焉?
②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①止于乡人王德明家?
②会于西河外渑池
C.①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①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1.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宜礼而用之——应该以礼相待并任用他?
B.各安生业——各自有安全感谋出新职业?
C.延徽不自安——延徽(也)不大安心?
D.北去之意——逃跑的想法?
1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契丹与中原相安无事”原因的一组是?
①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②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③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
④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
⑤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④?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发配去放马。?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韩延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用。
C.韩延徽本是带兵出使,却留在契丹,后虽逃回,却又因怕人妒嫉重返契丹,二三其德贪生辱节。
D.韩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灌夫①
司马迁(汉)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凌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均。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灌夫家居虽富,然失势,卿相侍中宾客益衰。及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晚也。
灌夫有服,过丞相。丞相从容曰:“吾欲与仲孺②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灌夫曰:“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请语魏其侯帐具,将军旦日蚤临。”武安许诺。灌夫具语魏其侯如所谓武安侯。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夜洒埽,早帐具至旦。平明,令门下候伺。至日中,丞相不来。魏其谓灌夫曰:“丞相岂忘之哉?”灌夫不怿,曰:“夫以服请,宜往。”乃驾,自往迎丞相。丞相特前戏许灌夫,殊无意往。及夫至门,丞相尚卧。于是夫入见,曰:“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武安鄂谢曰:“吾昨日醉,忽忘与仲孺言。”乃驾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魏其乃扶灌夫去,谢丞相。丞相卒饮至夜,极欢而去。
丞相尝使食客籍福请魏其城南田。魏其大望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夺乎!”不许。灌夫闻,怒,骂籍福。籍福恶两人有郄,乃谩自好谢丞相,曰:“魏其老且死,易忍,且待之。”已而武安闻魏其﹑灌夫实怒不予田,亦怒曰:“魏其子尝杀人,蚡活之。蚡事魏其无所不可,何爱数顷田?且灌夫何与也?吾不敢复求田。”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元光四年春,丞相言灌夫家在颍川,横甚,民苦之。请案。上曰:“此丞相事,何请。”灌夫亦持丞相阴事,为奸利,受淮南王金与语言。宾客居闲,遂止,俱解。
注:①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题目为编者所加。②仲孺:灌夫的字。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亦以此多之/多:归附
B.诸所与交通/交通:交流沟通
C.丞相从容曰/从容:不慌不忙,悠闲舒缓
D.横甚,民苦之/苦:深受……之苦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灌夫“刚直”与“不好面谀”的一组是( ) ?
①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凌之 ?
②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
③乃驾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 ?
④平明,令门下候伺 ?
⑤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 ?
⑥灌夫闻,怒,骂籍福。 ?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灌夫为人正直,不好在别人面前奉承讨好,不媚上欺下,而且十分礼遇比自己地位低的人,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中表彰奖掖后辈,因此颇得人心。
B.灌夫不喜欢文章辞赋和经术,却爱好施行侠义,打抱不平,讲信用,守诺言。与他交往的人,尽是些能力出众却不守法度的豪强。
C.灌夫服丧期间去拜访丞相武安侯,武安侯说想与他一道去拜访魏其侯。灌夫不顾自己丧服在身不方便,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
D.在魏其侯家饮酒正酣时,灌夫起身跳舞,舞毕向丞相敬酒,丞相不肯起身,面对丞相的傲慢无礼,灌夫在座位上毫不客气地讽刺他。
4.翻译文中句子。 ????
①丞相卒饮至夜,极欢而去。
译:?????????????????????????????????????????????????????????????????????????????????????
②蚡事魏其无所不可,何爱数顷田?
译:?????????????????????????????????????????????????????????????????????????????????????
③灌夫亦持丞相阴事,为奸利,受淮南王金与语言。
译:?????????????????????????????????????????????????????????????????????????????????????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
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 (《史记·乐书》有删改)
1.下列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响:响应
B.百姓不亲,天下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 乐:爱好
D.与纣为靡靡之乐 靡靡:萎靡颓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为善者天报之以福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乃召师涓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是源于人心的,晋平公爱好濮水之上的靡靡之音,可见他不是个有德之君。
B.司马迁认为,晋国大旱三年的原因是晋平公听了他不该听的音乐。
C.师涓、师旷同为乐师,但师旷能发现师涓琴声中的问题,可见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技高一筹。
D.司马迁把国家兴亡和音乐联系起来,表面上谈的是音乐,其实谈的是仁、礼之类的治国之道。
4.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
(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
(3)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5.请结合原文简要概述:圣人君子该如何对待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