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1-16 13:00: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注],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迂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挞,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卒时,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酻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
  [注]脱粟:糙米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老仆蔬自给/艺:种植
B.会高拱_吏部,素瑞/衔:怀恨
C.执政阴之/沮:沮丧
D.而哭者百里不绝/酹:祭奠
2.以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
①发橐金数千,纳之库
②属吏惮其威
③力摧豪强,抚穷弱
④瑞遂谢病归
⑤瑞以身矫之
⑥有寒士所不堪者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他穿布袍吃粗粮糙米,即使为母亲祝寿也才只买了两斤肉,他死时挂的还是葛布帏帐,用的也是破烂竹器。
B.海瑞巡视应天十府时,很多贪污的人自动离职,显赫权贵人家把大红门漆成黑色,任江南织造的宦官也减少了车马随从。
C.海瑞推行政令雷厉风行,又加上奸民多乘机告状,世家大姓中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因此士大夫的怨言越来越多。
D.海瑞巡视应天十府才半年就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当老百姓听说海瑞解职离开时,不仅一路呼号哭泣,还画像来祭祀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挞,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C
4.(1)过去胡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4分)
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少孤贫,本居新安寿昌县, 姓项氏,名猛奴。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义兴人周荟为寿昌浦口戍主,见而奇之,因召与语。文育对曰:“母老家贫,兄弟姊并长大,困于赋役。”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就其母请文育养为己子,母遂与之。及荟秩满,与文育还都,见太子詹事周舍,请制名字,舍因为立名为文育,字景德。命兄子弘让教之书计。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之,文育不之省也,谓弘让曰:“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弘让壮之,教之骑射,文育大悦。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文育拒之。时贼徒甚盛,一日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贼不敢逼。及夕,各引去。文育身被九创,创愈,辞请还葬,庆之壮其节,厚加馈遗而遣之。葬讫,会卢安兴为南江督护,启文育同行。累征俚獠,所在有功,除南海令。安兴死后,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为高祖所败,高祖赦之,语在《僧明传》。
后监州王劢以文育为长流,深被委任。劢被代,文育欲与劢俱下。至大庾岭,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文育曰:“足钱便可,谁望公侯。”卜人又曰:“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其夕,宿逆旅,有贾人求与文育博,文育胜之,得银二千两。旦辞劢,劢问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高祖在高要,闻其还也,大喜,分麾下配焉。
(选自《陈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荟之,乃随文育至家哀:同情
B.素相,启荟为前军军主善:与……交好
C.及夕,各去引:退却
D.弘让之壮:使……雄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文育以告,劢遣之②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B.①厚加赗遗遣之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①兄姊并长大,困赋役②冰,水为之,而寒
D.①后监州王劢文育为长流②作《师说》贻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让教周文育写字和算术,但周文育不以为然,认为博取功名只要有长矛就可以了。弘让听后大为赞赏,于是便教周文育骑马射箭。
B.周文育本姓项,名叫猛奴,周荟见到他时认 为他是个奇特的人,于是便向自己的母亲请求把他收为养子。后来,改姓周,名文育,学习骑射。
C.陈庆之派周荟慰劳白水蛮人,但蛮人却密谋活捉周荟送给魏,事情泄露后,周荟和周文育率兵抵抗。结果,周荟战死,周文育身上也多处受伤。
D.王劢的职务被 别人替代后,周文育和王劢一同北下,但走到大庾岭时听信了卜人的话而返回,受到高祖的热烈欢迎。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之,文育不之省也。(5分)
译文:???????????????????????????????????????????????????????????????????????????????
(2)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5分)
译文:???????????????????????????????????????????????????????????????????????????????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壮”应解释为“认为……有雄心壮志”。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两个“乃”都是连词,“于是”。B第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是连词,表递进;C第一个“于”是介词,表示被动,“被”;第二“于” 是介词,“比”;D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
小题3:
试题分析:“便向自己的母亲请求收他为养子”错,是向周文育的母亲请求。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啖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周果讼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曰:“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曰‘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佣儿为证  啖:唆使
B.携出城四五里可:大约
C.予族大之德:感激
D.不易辞,卒死狱中竟:竟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少诸匠伍有志力,而又不随以怠
B.诉于官斧斤时入山林
C.廷福人伐木回焦仲卿母所遣
D.度廷福走若属皆为所虏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关廷福侠义的一组是(???????)
①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
②大怒,持手中斧向之。
③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
④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
⑤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⑥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④⑤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乡人曰:“囚耳,乌足道?”(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竟:始终。
小题2:
试题分析:A.和,介词和,连词B.把,介词按照,介词C.替 给被D.将要。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试题可以用排除法把答非所问的句子排除后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关木匠,名叫关廷福,年轻时与众工匠为伍,没有什么人知道他。
我们袁氏家族有个佣工,生病死了。佣工家也是大族,(家族)唆使佣人的儿子作证,告到官府。关廷福正提着木匠工具给人家架屋回,听说此事,连夜进城。天亮时分,私下喊佣工的儿子饮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带他走出城大约四五里地,又喝起。佣工的儿子醉了,晚上(廷福)就让他睡在破庙里。这天申时(下午三点钟至五点钟的时间),县官审理两家的官司,佣工家仓促间找不到那个儿子。县官说:“你们诉状上说有个可以作证的佣人的儿子,现在他在哪里?”他们无法回答。县官认为佣人家欺骗他,原告反而获罪。过了一天,佣工儿子才回,可是事情结局已定,他的作证用不上(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它)。得知此事是关廷福所为,我们袁氏家族十分感激他。同乡的人这才知道关廷福。
老家柞林潭附近,有几百亩麦田,当初是我们家的,有个姓周的硬说是他家的,(为此)长期打官司。我家厌烦(这无休止的)诉讼,就压低价钱将它卖给了一个姓霍的。于是(周霍)两家起了严重冲突,这年麦子成熟时,周家纠集了几十个壮汉前割麦,周家的人还带齐了刀棍,在整个田间横冲直撞。正当霍家窘迫时,关廷福给人家砍树回,路过这里看到了这一幕,心中不平。他勃然大怒,提着斧头走向地头。周家人都吓跑了,关廷福杀死了其中一个为首的人。霍家害怕了,知道周家肯定会向官府告状,估计关廷福要逃跑,(到时候)自己独自承担全部罪责。于是,他急忙喊关廷福过跟自己饮酒。关廷福到了以后,霍家用木头把门扛紧(以防他轻易跑掉),关廷福笑着说:“我替您打抱不平,杀死了人,罪责自然由我承担,假如独自跑了,不是男子汉。”
周家果然将霍氏告到官府,(诉状中)没有提到关廷福。县官审理两家的官司,关廷福从人群中走出说:“杀人的是我关廷福,周家人强横霍氏弱小,我一时路见不平,提起斧头杀了那个人。大丈夫自己杀了人自己承担,怎么会将罪责转嫁给无罪之人?霍氏没有罪。”县官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关廷福不改变供词。县官没办法,依照法律判他死罪。每年审查案件,郡府都怀疑此案(有冤情),一共经历了十多次审理,(关廷福)始终不改变供词,最后死在监狱中。
关廷福目不识丁,也不知道什么叫仗义任侠,然而他见他人受不公平待遇而愤慨,至死不渝,很有大丈夫气概。当今的士大夫,遇到一丁点儿损害,(就将损害)推卸给别人,以原谅自己的过错,更何况(处在)生死关头呢!他们是人们所说的读天下书的人啊!乡人们说:“(关廷福只是个)囚犯罢了,哪里值得称道?”我说:“士大夫慷慨就义,(人们)就称赞他为忠臣,为义士。(而关廷福仗义而死)只说他是一个囚犯罢了。关廷福这种行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气概啊!”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亦然凶:荒年
B.鸡豚狗彘之畜:畜养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D.王无岁罪:作恶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邻国之民不少牺牲玉帛,弗敢
B.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
C.弃甲曳而走斩木为,揭竿为旗
D.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日出江花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原文划线的句子(10分)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5分)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罪:名词用作动词,归咎、怪罪。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
小题2:
试题分析:C项,兵:兵器。A项,加:①更,②夸大。B项,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D项,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小题3:
试题分析:王道理想概括不全面,缺“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语句通畅。关键字:“寡人”,君主自谦,译为“我”;“于”译为“对”;“生”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活人”;“死”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死人”;“憾”译为“遗憾”。句式:“王道之始也”,判断句,注意译出判断词“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刘行本起家梁武陵王国常侍。遇萧脩以梁州北附,遂与叔藩归周,寓居新丰。每以讽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武帝亲总万机,转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累迁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以进之。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欲取之。行本抗声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曰:“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笔。”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职。及宣帝嗣位,多失德,行本切谏忤旨,出为河内太守。隋文帝践阼,拜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上不顾。行本正当上前日:“陛下不以臣不肖,令臣在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二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礼。”上嘉之,赐绢百匹。拜太子左庶子,领书侍御史如故。皇太子虚襟敬惮。时唐令则为左庶子,大子昵狎之,每令以弦歌教内人。行本责之曰:“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嬖昵房帷之间哉!”令则甚惭而不能改。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并以文学为太子所亲。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卿等正解读书耳。”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隋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衣食乏绝,晏如也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B.周代故事,天子临轩 故事:旧日的行事制度
C.遂原所笞者 原:追究
D.请加徒一年 徒:徒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遇萧脩以梁州北附 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
B.①承御亦焉得取臣笔 ②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C.①今肇乃敢重其教命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①令则甚惭而不能改 ②若无罪而就死地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说明刘行本端方正直的一组是( )
①每以讽读为事,精力忘疲 ②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 ③因置笏于地而退 ④受人馈钱二百文,依律合杖一百 ⑤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A.①⑤ D.②③⑤ C.②④ D.①③④
小题4: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刘行本曾刻苦读书,北周武帝时做掌朝下大夫,正直敢言,北周宣帝时因恳切进谏违
背皇帝心意,调出朝廷做河内太守。
B.隋文帝曾发怒用竹板打一郎官,刘行本先是进言不该如此惩罚此人,隋文帝不听,刘
行本则直言谏争,终使皇帝知错而改。
C.雍州别驾元肇向皇帝请求加重处罚违背他的约令的一犯罪州吏,刘行本反驳元肇不按
律令执法而树立个人威权的做法。
D.刘行本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之官,他直言谴责不用正道教导太子的左庶子唐令则,而
对擅长文学的受太子亲近的刘臻等人加以慰勉。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巨所言非私!
译文:
(2)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嬖昵房帷之间哉!
译文:
(3)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B
小题:B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 “所笞者”即所拷打的人,“打”本就是“追究”,如果结合文意“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因行本进谏,“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就可以轻松理解此处的“原”应为“赦免”。
小题:A.以:都解释为“率领”;B.焉:第一个释为“怎么”,第二个句中助词,表停顿,无义;C.乃:解释为“竟、却”;D.而:都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小题:①句是勤学,④句是引法律条文。
小题: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对刘臻等人加以慰勉”不合文意,是指责他们。
小题: 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对句子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特殊句式和固定短语,如第一句中的“若”“致”“安得”“轻”“顾”,第二句中的“匡”、“何……哉”的句式、“房帷之间”的状语后置及前面介词“于”的省略等。第三句中的“由是”“绝”“怀”等。
译文
刘行本以担任粱武陵王的封国常侍而走上仕途。遇到萧倚把梁州归附了北朝,于是与叔父刘藩归附了北周,寄居在新丰。他常常把诵读作为该做的事,投入精力忘记疲劳,虽然缺衣少食,却能恬然自安。他性情刚烈,有不可改变的志向。北周的大冢宰宇文护引荐他做中外府记室。北周武帝亲自总管各种事务,刘行本调任御正中士,兼任起居注。屡次升官为掌朝下大夫。北周的先例,皇帝到殿前,掌朝大夫负责将笔砚拿到皇帝座位前,接着承御大夫拿过来递给皇帝。等到刘行本做掌朝大夫,将要把笔递给皇帝,承御大夫又想要来拿过去。刘行本高声说:“笔不能拿!”皇帝吃惊地看着,问他,刘行本说:“我听说设立官位分清职责,各自有主管的事项。我既不能佩戴承御大夫的刀,承御大夫又怎么能拿我的笔呢?”皇帝说:“对。”于是命令二位主管官员各自行使自己的职责。等到北周皇帝继位,多有过失恶行,刘行本恳切的进谏违背皇帝心愿,调出朝廷做河内太守。隋文帝登基为帝,任命刘行本做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皇帝曾对一个郎官发怒,在殿前用竹板子打他。刘行本进言道:“这个人一向清白,他的过失又很小。”皇帝也不理会。刘行本直对着皇帝走上前说:“陛下不认为我没才能,让我在身边。我说的如果是对的,陛下怎么能不听呢?我说的如果不对,您应该在道理上表明我不对,怎么能轻视我而不理会呢?我说的话不是出于私心!”于是他把笏板放在地上,退出。皇帝脸色严肃地向他道歉,于是赦免了要被打板子的那个人。雍州别驾元肇向皇帝说:“有一个州府官吏,接受了别人赠送的二百文钱,按律令应杖打一百板。然而我到任之初,与他们一起定了一些规矩。这个官吏故意违反规定,我请求施加一年徒刑。”刘行本反驳他说:“施行法令,(必须)发布明确的诏令。现在元肇竟敢重视他的教导命令,轻视法律条文,损害法律树立个人权威,不合人臣的礼制。”皇帝称赞他,赐他百匹绸绢。后任命刘行本为大子左庶子,像先前一样兼任书侍御史。皇太子谦恭地敬畏他。那时唐令则做左庶子,太子跟他很亲近又不庄重,常常让他用乐歌教宫内的人。刘行本责备他说:“庶于应当用正道匡正太子,怎么能够在帷幔之间这样娇宠太子呢!”唐令则很羞惭却不能改。当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一起凭文学才能受到大子亲近。刘行本恼恨他们不能调教爱护太子,常常对他们三人说:“你们只懂得读书而已。”后刘行本又凭旧职兼任大兴宫长官,权贵们害怕他端方正直,没有人敢到他的门前,因此私下嘱托办事的路子断绝了,官吏们和百姓都很感念他。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