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体貌魁伟,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光和元年,举郡上计到京师。是时司徒袁逄受计,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壹独长揖而已。逄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曰:“下郡计吏而揖三公,何也?”对曰:“昔郦食其长揖汉王,何遽怪哉?”逄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顾谓坐中曰:“此人汉阳赵元叔也,朝臣莫有过之者,吾请为诸君分坐。”坐者皆属观。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不得见。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陟自强许通,尚卧未起,壹往入上堂,遂前临之,曰:“窃伏西州,承高风旧矣,乃今方遇而忽然,奈何命也!”因举声哭,门下惊,皆奔入满侧。陟知其非常人,乃起,延入语,大奇之,谓曰:“子出矣。”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时诸计吏多盛饰车马帷幕,而壹独柴车莫屏,露宿其旁。延陟前坐于车下,左右莫不惊愕,陟遂与言谈,至熏夕,极欢而去,执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陟乃与袁逄共称荐之。名动京师,士大夫想望其风采。州郡争致礼命,十辟公府,并不就,终于家。(《后汉书·赵壹传》)
1.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时司徒袁逄受计——受:接受
B.逄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让:责备
C.壹往入上堂,遂前临之——临:俯视
D.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造:到、至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壹倨傲特异品行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①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 ②壹独长揖而已 ③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 ④壹往入上堂,遂前临之 ⑤壹独柴车草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述及的几件事,表现赵壹倨傲不驯、玩世不恭的性格和无所作为的结果。
B.文中对赵壹倨傲特异的品行描述,表现了他既要借权势显扬名声,又不甘心屈颜仕途的特有气质。
C.文中对赵壹恃才倨傲描述的目的是反衬袁逄、羊陟不计私嫌,爱才荐才的高尚品格。
D.文中对赵壹几件事的描述,表现其故作倨傲,目的是为了巧借权势显扬名声,并不在于做官。
4.将上面文言文材料中的画线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汉阳赵元叔也,朝臣莫有过之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B
4.(1)这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时益州从事张裕善相,芝往从之,裕谓芝曰:“君年过七十,位至大将军,封侯。”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先主薨于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权。
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于蜀。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芝为(大)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于时人少所敬贵,唯器异姜维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末入蜀,未见知待 见:被
B.大王今若委质于魏 委质:归顺
C.身之衣食资仰于官 仰:仰望
D.唯器异姜维云 器异:敬重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邓芝“刚简”性格的一组是(???)
①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②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③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④于时人少所敬贵,唯器异姜维云??⑤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⑥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袍鼓,则战争方始耳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芝年轻时未蒙重用,直到年过七十,才位至大将军,并被封为侯。
B.邓芝向诸葛亮献计,深得其赏识,并被派遣出使东吴,向孙权表示友好。
C.邓芝凭着卓异的政治远见,促使孙权断绝了与魏国的往来,与蜀国结盟联合。
D.邓芝赏罚分明,体恤士卒;个性刚强质朴,不掩饰感情,不能与众官和睦相处。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4分)
译文:?
(2)芝为(大)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4分)
译文:?
(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中的“仰”应解释为“依赖”。
小题1:①是讲邓芝的清廉与政绩,③说邓芝有远见卓识,⑥是邓芝回答孙权的问话。
小题1:“年过七十,才位至大将军,并被封为侯”是张裕对邓芝的预测。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1)关键词语“初”“位”“重”“申” (2)关键词语是“明“断”“恤”“卒伍”(3)关键词语“越”“尽”。
【参考译文】
邓芝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人,是汉朝司徒邓禹的后代。东汉末年来到蜀地,没有被人赏识礼遇。当时益州从事张裕善于相命,邓芝前去测算,张裕对邓芝说:“你年过七十以后,官位会升至大将军,被封侯。”邓芝听说巴西郡太守庞羲喜爱人才,就前往依附他。刘备平定益州,邓芝任郫县邸阁督。刘备出巡到郫县,与他交谈,对他的才识大为惊异,提升他为郫县县令,又升为广汉郡太守。所治之处都清正严明有政绩,入朝廷任尚书。
先主刘备在永安去世。在此之前,吴王孙权请求讲和,刘备多次派遣宋玮、费柿等人前往答复。丞相诸葛亮十分担忧孙权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后,恐怕会有别的打算,不知想个什么办法好。邓芝求见诸葛亮,说:“如今主上幼小脆懦弱,刚刚登上帝位,应该派遣大使再次表示与吴国友好。”诸葛充回答道:“我考虑很长时间了,没有找到合适的人罢了,如今正好找到了。”邓芝问这个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您。”于是派遣邓芝去向孙权表示友好。
孙权果然犹疑不决,没有及时召见邓芝。邓芝于是自己写好奏文呈交孙权,说:“我今天前来也是想为吴国考虑,不只是为蜀国考虑啊。”孙权于是会见了他,对邓芝说:“我确实愿意与蜀国和睦相好,但担心蜀国君主幼弱,国力小而形势紧张,若被魏国乘势攻击,便不能自我保全,因而犹豫不定。”邓芝回答说:“吴与蜀两个国家占据四个州的地域,大王您是著称于当世的英雄,诸葛亮也是一代豪杰。蜀国拥有多重险要坚固的地势,吴国也有三条大江的险阻可守,这两方面的长处合在一起,唇齿相依,进击可以兼并天下,退守可以鼎足而立,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大王如今要是归顺魏国,魏国一定上要求大王入朝拜见,下要求将太子收押在魏国,如果不顺从它的意思,它就会挟天子之命来讨伐反叛者,蜀国也一定会顺长江而下趁机进逼,这样一来,江南之地就不会再属于大王的了。”孙权默然很久,说:“你说得对啊。”于是与魏国断绝往来,与蜀国连和,派遣张温到蜀国回访。蜀国派邓芝再度访问吴国,孙权对邓芝说:“要是天下太平,吴、蜀二位君主平分而治,不是很和乐的吗?”邓芝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帝王,要是并吞魏国后,大王还是个未深深领略上天旨意的人,那时君主各自发扬德义,大臣各自竭诚尽忠,将军擂动战鼓,那么双方的争斗又开始了。”孙权大笑说:“你的直诚,竟到这般程度!”
邓芝担任大将军二十多年,奖赏惩罚严明果断,善于体恤士兵。自身的衣食财物都依赖朝廷,不随意铺张,厉行节俭。最终没有备置家产,妻子、儿女都不免受饥挨冻,去世之日家无余财。他的个性刚强质朴,不掩饰心意情态,不能与众官僚融洽。对同代的人少有崇敬,只敬重姜维。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也。少与蒋济、硃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州郡。蒋济为别驾,使见太祖。太祖问曰:“胡通达,长者也,宁有子孙不?”济曰:“有子曰质,规模大略不及于父,至于精良综事过之。”太祖即召质为顿丘令。??
入为丞相东曹议令史,州请为治中。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隙。辽见刺史温恢求请质,质辞以疾。辽出谓质曰:“仆委意于君,何以相辜如此?”质曰:“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武伯南(武周字伯南)身为雅士,往者将军称之不容于口,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况质才薄,岂能终好?是以不愿也。”辽感言,复与周平。
太祖辟为丞相属。黄初中,徙吏部郎,为常山太守,迁任东莞。士卢显为人所杀,质曰:“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即自首,罪人斯得。每军功赏赐,皆散之于众,无入家者。在郡九年,吏民便安,将士用命。
迁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大将朱然围樊城,质轻军赴之。议者皆以为贼盛不可迫,质曰:“樊城卑下,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遂勒兵临围,城中乃安。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
性沉实内察,不以其节检物,所在见思。嘉平二年薨家无馀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军师以闻追进封阳陵亭侯邑百户谥曰贞侯子威嗣。
(节选自《胡质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委意于君委:托付、交付
B.遂穷诘情状穷:极、穷尽
C.议者皆以为贼盛不可迫迫:逼迫
D.遂勒兵临围勒:率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质辞以疾以乱易整,不武
B.闻流言而不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C.皆散之于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城中乃安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质年少时,就已闻名于江、淮一带。他与父亲胡通达比,有自己的长处,被太祖征召任顿丘县令。
B.张辽想让胡质担任他的护军,被胡质拒绝,因为胡质认为与人交往重在不贪婪、不怯懦,不能因小怨结深仇。他的一番话化解了张辽和武周的矛盾。
C.胡质在担任征东将军时,广开农田,积蓄粮谷,设置东征台,又修通渠道,既重耕作又重守备,沿海地区没有战事。
D.文章善于通过言论、行动来刻画人物,卢显案告破、樊城解围、死后家无余财等叙述,表现了胡质智、勇、廉的形象特点。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嘉 平 二 年 薨 家 无 馀 财 惟 有 赐 衣 书 箧 而 已 军 师 以 闻 追 进 封 阳 陵 亭 侯 邑 百 户 谥 曰 贞 侯 子 威 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规模大略不及于父,至于精良综事过之。(3分)
?????????????????????????????????????????????????????????????????????????
(2)“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迫:迫近,逼近)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2:试题分析:A(A用; B表转折/表承接; C至、到/从; D才/竟、却)
点评:这种题型是考虚词题最常见的题型,相对而言也比较简单,只要能将各个句子看懂,分辨出这几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
小题3:试题分析:B(原文“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意思是交往重在信任。)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4:试题分析:军师将此事上奏,朝廷追加进封为阳陵亭侯,食邑一百户,谥号为贞侯。其子胡威承袭了“阳陵亭侯”爵位。
点评:我们可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小题5: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规模大略”指气度谋略,“精良综事”是指精细处理事务,这两个关键词各一分,句意完整1分。(2)这个句子中“少”指年轻的,“色动”是脸色有变的意思,这两个关键词各占1分,句意完整1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参考译文】: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少年时,与蒋济、朱绩在江、淮一带都很有名气,在州郡任官。蒋济任别驾,有次出差前去见曹操。曹操问道:“胡通达,是个有威望的人,他有没有子孙呢?”蒋济说:“他有个儿子,名叫胡质,气度谋略比不上他的父亲,至于精细处理事务的能力则超过父亲。”曹操便征召胡质任顿丘县令。
入朝后他担任丞相东曹议令史,州郡中请他担任治中。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矛盾,张辽见西州刺史温恢请求让胡质担任他的护军,胡质以有病为由推辞。张辽出来后对胡质说:“我诚心待你,你为什么这样辜负我的心意呢?”胡质说:“古人交往,对方虽然拿得多,但却知其并不贪;打仗时败逃,但能知道他并不怯懦;听到他人的流言蜚语而不相信,这样相处才可善始善终。武伯南是位高雅之人,先前将军对他赞不绝口,如今却为一点点小误会,结成怨仇。更何况胡质才识浅陋,怎以能和您长久友好相处?所以我才不愿答应您的请求。”张辽被胡质的一番话打动,又与武周和好了。
曹操征召胡质为丞相属。黄初年间,调任为吏部郎,任常山太守,继而迁任东莞太守。当地士人卢显被人杀了,胡质说:“此人没有仇人却有个年轻的妻子,这就是他死的原因吧!”召见了所有与卢显住得较近的年轻男子,书吏李若被问及此事,脸色有变。于是胡质严加审问,李若当即自首,罪犯就这样被抓住了。往往因军功得到赏赐,他全都分给部下,从不拿家里,在郡中任太守九年,官民都安定太平,将士也肯为他效命。
迁升为荆州刺史,加官为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国大将朱然包围樊城,胡质率兵轻装赴援。持不同意见的人都认为敌人士气太盛不可强攻。胡质说:“樊城低小,兵力也少,所以应当进兵为城内外援,不然,就危险了。”于是率兵破围,城中才得以安定。迁升为征东将军,奉令统督青州、徐州军事。在任上广开农田积蓄粮谷,有多年的储备,还设置东征台,一边耕作一边守备,又在各郡中修通渠道,以便舟船通行,严加设防以对付敌人来犯。沿海地区因此没有战事。
胡质性格沉稳,心中对事情明察秋毫,不以表面现象判断事物,能够深加思索。嘉平二年去世,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唯有赏赐的衣物、书箱而已。军师将此事上奏,朝廷追加进封为阳陵亭侯,食邑一百户,谥号为贞侯。其子胡威承袭了“阳陵亭侯”爵位。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日: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本文有删节)
[注]①锻炼:打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角:较量
D.以蓄其所有——蓄:收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皆以儿戏害其国——几以捕系死
B.轻死生而重于画——不患贫而患不安
C.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
D.譬之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之既白
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凶其身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待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C
4.D
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段落,回答问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破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颁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吾尝而望矣
B.箕答运于渤海之尾
C.衣水犀之甲者
D.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3.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A.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B.我曾经整天地独立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向他人学习收获大。
C.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停地学习,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D.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一会儿向别人学,一会儿自己思考收获大。
4.对上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B.文章很好地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来阐述“善假于物”的重要意义。
C.学习上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独立思考和向他人请教结合起来.这也是上文重点论述的道理。
D.学习可以使人“善假于物”,从而培养起自己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品德。
参考答案:1.C??
2.B??
3.B??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