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一)
2017-01-16 13:34:1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体貌魁伟,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光和元年,举郡上计到京师。是时司徒袁逄受计,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壹独长揖而已。逄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曰:“下郡计吏而揖三公,何也?”对曰:“昔郦食其长揖汉王,何遽怪哉?”逄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顾谓坐中曰:“此人汉阳赵元叔也,朝臣莫有过之者,吾请为诸君分坐。”坐者皆属观。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不得见。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陟自强许通,尚卧未起,壹往入上堂,遂前临之,曰:“窃伏西州,承高风旧矣,乃今方遇而忽然,奈何命也!”因举声哭,门下惊,皆奔入满侧。陟知其非常人,乃起,延入语,大奇之,谓曰:“子出矣。”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时诸计吏多盛饰车马帷幕,而壹独柴车莫屏,露宿其旁。延陟前坐于车下,左右莫不惊愕,陟遂与言谈,至熏夕,极欢而去,执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陟乃与袁逄共称荐之。名动京师,士大夫想望其风采。州郡争致礼命,十辟公府,并不就,终于家。(《后汉书·赵壹传》)
1.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时司徒袁逄计——受:接受
B.逄望而异之,令左右往之——让:责备
C.壹往入上堂,遂前之——临:俯视
D.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壹——造:到、至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壹倨傲特异品行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①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 ②壹独长揖而已 ③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 ④壹往入上堂,遂前临之 ⑤壹独柴车草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述及的几件事,表现赵壹倨傲不驯、玩世不恭的性格和无所作为的结果。
B.文中对赵壹倨傲特异的品行描述,表现了他既要借权势显扬名声,又不甘心屈颜仕途的特有气质。
C.文中对赵壹恃才倨傲描述的目的是反衬袁逄、羊陟不计私嫌,爱才荐才的高尚品格。
D.文中对赵壹几件事的描述,表现其故作倨傲,目的是为了巧借权势显扬名声,并不在于做官。
4.将上面文言文材料中的画线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汉阳赵元叔也,朝臣莫有过之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时益州从事张裕善相,芝往从之,裕谓芝曰:“君年过七十,位至大将军,封侯。”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先主薨于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权。
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于蜀。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芝为(大)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于时人少所敬贵,唯器异姜维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末入蜀,未知待 见:被
B.大王今若委质于魏 委质:归顺

C.身之衣食资于官 仰:仰望
D.唯器异姜维云 器异:敬重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邓芝“刚简”性格的一组是(???)
①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②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③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④于时人少所敬贵,唯器异姜维云??⑤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⑥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袍鼓,则战争方始耳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芝年轻时未蒙重用,直到年过七十,才位至大将军,并被封为侯。
B.邓芝向诸葛亮献计,深得其赏识,并被派遣出使东吴,向孙权表示友好。
C.邓芝凭着卓异的政治远见,促使孙权断绝了与魏国的往来,与蜀国结盟联合。
D.邓芝赏罚分明,体恤士卒;个性刚强质朴,不掩饰感情,不能与众官和睦相处。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4分)
译文:?
(2)芝为(大)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4分)
译文:?
(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2分)
译文: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也。少与蒋济、硃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州郡。蒋济为别驾,使见太祖。太祖问曰:“胡通达,长者也,宁有子孙不?”济曰:“有子曰质,规模大略不及于父,至于精良综事过之。”太祖即召质为顿丘令。??
入为丞相东曹议令史,州请为治中。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隙。辽见刺史温恢求请质,质辞以疾。辽出谓质曰:“仆委意于君,何以相辜如此?”质曰:“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武伯南(武周字伯南)身为雅士,往者将军称之不容于口,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况质才薄,岂能终好?是以不愿也。”辽感言,复与周平。
太祖辟为丞相属。黄初中,徙吏部郎,为常山太守,迁任东莞。士卢显为人所杀,质曰:“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即自首,罪人斯得。每军功赏赐,皆散之于众,无入家者。在郡九年,吏民便安,将士用命。
迁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大将朱然围樊城,质轻军赴之。议者皆以为贼盛不可迫,质曰:“樊城卑下,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遂勒兵临围,城中乃安。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
性沉实内察,不以其节检物,所在见思。嘉平二年薨家无馀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军师以闻追进封阳陵亭侯邑百户谥曰贞侯子威嗣。
(节选自《胡质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意于君委:托付、交付
B.遂诘情状穷:极、穷尽
C.议者皆以为贼盛不可迫:逼迫
D.遂兵临围勒:率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质辞乱易整,不武
B.闻流言不信买五人之头函之
C.皆散之众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D.城中安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质年少时,就已闻名于江、淮一带。他与父亲胡通达比,有自己的长处,被太祖征召任顿丘县令。
B.张辽想让胡质担任他的护军,被胡质拒绝,因为胡质认为与人交往重在不贪婪、不怯懦,不能因小怨结深仇。他的一番话化解了张辽和武周的矛盾。
C.胡质在担任征东将军时,广开农田,积蓄粮谷,设置东征台,又修通渠道,既重耕作又重守备,沿海地区没有战事。
D.文章善于通过言论、行动来刻画人物,卢显案告破、樊城解围、死后家无余财等叙述,表现了胡质智、勇、廉的形象特点。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嘉 平 二 年 薨 家 无 馀 财 惟 有 赐 衣 书 箧 而 已 军 师 以 闻 追 进 封 阳 陵 亭 侯 邑 百 户 谥 曰 贞 侯 子 威 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规模大略不及于父,至于精良综事过之。(3分)
?????????????????????????????????????????????????????????????????????????
(2)“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4分)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日: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本文有删节)
  [注]①锻炼:打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祸害。
B.然而不复念也——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较量
D.以其所有——蓄:收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皆儿戏害其国——几捕系死
B.轻死生重于画——不患贫患不安
C.然人取去——君我呼入
D.譬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既白
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足以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其身
C.吾富贵而厚于书
D.庶几其乐而远其病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待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段落,回答问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破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颁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吾尝而望
B.箕答运于渤海
C.衣水犀甲者
D.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
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3.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A.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B.我曾经整天地独立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向他人学习收获大。
C.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停地学习,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D.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一会儿向别人学,一会儿自己思考收获大。
4.对上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B.文章很好地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来阐述“善假于物”的重要意义。
C.学习上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独立思考和向他人请教结合起来.这也是上文重点论述的道理。
D.学习可以使人“善假于物”,从而培养起自己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品德。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