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十)
2017-01-16 14:07: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方其破荆州,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同“缭”,连结,盘绕。
B.方其破荆州,江陵 下:下面。
C.酒临江,横槊赋诗 酾:滤、斟。
D.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是:此,这。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B.举匏樽相属不物喜,不以己悲
C.哀吾生须臾师道不传也久矣。
D.虽一毫莫取蟹六跪二螯
小题3: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作者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的情怀。
B.清风明月可随意拾取,表现作者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段通过物和人的对比,突出人的渺小,为第二段写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下”作动词,攻下。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考查的是课内实词的掌握情况,学生要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记忆。
小题2:
试题分析:C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句末语气词,吗/介词,于,比;B连词,表修饰/连词,因为;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本题考查的是课内虚词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要注意结合课文内容来落实记忆。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段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第二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所以第一段不是“埋下伏笔”。 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嗟乎!事有大谬者,又不可一二而言,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书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自悲家贫多故,年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白居易《与元九书》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乳母抱弄于书屏下???????????弄:弄堂
B.心已默识???????????????????识:记
C.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 ?????辄:就
D.擢在翰林???????????????????擢:提拔
2、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每与人言,多询时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既壮而肤革不丰盈/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D.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
3.与“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天资聪颖。出生只有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指着“无”字“之”字问他,他就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来。
B.白居易以为:“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这是身为谏官的最好选择。既可以广君听、报君恩,又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更重要的,还让自己避免了“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
C.自从到朝廷做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别人大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
D.“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要反映现实,为社会服务, 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5、翻译
①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
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③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


参考答案:
1.A
2.C
3.D
4.D

本题解析:
1.A(弄:玩)
2.C表转折(A、转折/形容词词尾B、和/交好、D……的情况/表提顿)
3.D(A、宾语前置B、定语后置C、被动句D、介词结构后置)
4.D(A、不能说出来B、没有避免.C、不是别人询问时政.)
5.无
翻译:
我经常对诗道的破坏感到痛心,恍恍惚惚地就激愤起来,有时正在吃饭就吃不下去了,夜里睡不着觉。我没有估量自己才力的不足,就想把诗道恢复起来。唉!事竟与愿违,又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尽的,但是还不能不向您粗略地陈述一番。
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无”字“之”字教给我。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那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到五六岁,就学习做诗,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开始知道考中进士的荣耀,就刻苦读书、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做赋,夜里刻苦读书,间或也学习做诗,连睡眠和休息都顾不上了。甚至于嘴和舌头都生了疮,手和肘都磨出了茧。眸子里面总是一晃一晃的,好象飞着挂着的苍蝇和蜘蛛,动不动就以万计。这大概是刻苦学习奋力做诗造成的。
自己感到悲哀的是,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二十七岁才应进士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分科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自从到朝廷做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我正是在这时升做翰林学士,又做左拾遗的官,亲手领取写谏章的用纸,除写奏章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之外,有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而又难于直接说明的事项,就写成诗歌,慢慢地让皇帝知道。首先是用来开阔皇帝的见闻,对他考虑和处理国家大事有所帮助。其次是报答皇帝的恩情奖励,尽到谏官的职责。最后是实现个人平生振兴诗道的心愿。没有想到,心愿没有实现而悔恨已经产生,诗歌没有闻于上,而诽谤却已经形成了。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吴人焉敢攻吾邑
B.且焉置土石
C.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D.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项: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其余均为: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 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悟,乃见青眼。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选自《晋书》)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坏府舍屏障 坏:毁坏 ?????????????????????B直言穷矣,举声一号 穷:尽
C口不臧否人物 臧否:批评 ?????????????????D乃赍酒挟琴造焉 造:赠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而喜怒不形于色 吾尝终日而思矣
B.籍由是不与世事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C.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皆以酣醉获免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称代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临诣府,使取之 ????代前文的“作”?????? B籍便书案,使写之 ???代前文的“书案”
C钟会数以时事问之 ??代前文的文章 ????????D乃赍酒挟琴造焉 ?????代前文的阮籍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阮籍不拘礼教的一项是
①籍由是不与世事 ?????????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 ??????③籍沉醉忘作
④举声一吼,吐血数升 ?????⑤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 ?????????⑥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 ①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不管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人们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子。
B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但醉里却能清醒,即使是写作也不会出差错,甚至写出来的文章让世人叹服。
C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是给以白眼,也因此受到他们的痛恨;而对于不拘礼教者给以青眼,表示尊重和欢迎。
D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噩耗时,虽然继续下棋饮酒,却痛苦地大吐鲜血,以致病得差点丢了命。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
(2) 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参考答案:
1.B(A坏:拆除;C臧否:评论人物的好坏善恶;D造


本题解析: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魏国的丞相掾,在当世知名。阮籍容貌奇美俊伟,志气开阔奔放,傲然独立,任性不受羁绊、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老子》《庄子》。嗜酒并能够长啸,又很会弹琴。当他得意时,竟忘记了自己的形骸和举止。当时人多说他痴呆,只有他同族兄长阮文业每每赞扬佩服他,认为他超过自己,因此大家都一齐称赞他奇异的才能。
阮籍本有剂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饮酒至醉。文帝司马昭想为武帝司马炎向阮籍求婚,阮籍醉了六十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中止。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阮籍以大醉而豁免。在文帝辅政时,阮籍曾从容不迫地对他说:“我平时曾经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司马昭很高兴,便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阮籍骑着毛驴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以便内外相望。法令轻平简约,十来天便回京,司马昭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
到了司马昭辞让九赐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让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喝得大醉忘记了起草,公卿们临到公府时,让人来取,见阮籍在伏案醉眠。使者把这事告诉他,阮籍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没什么改动,言辞十分清正难辩,被当时的人所推重。
阮籍虽然不拘于礼教,但是讲话言辞深远,不评论别人的好坏。天性特别孝顺,母亲死时,他正和别人下围棋,对弈者请求中止,阮籍留对方一定下完这一局。事后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吐血好几升,母亲下葬时,他吃了一只蒸猪,喝了两斗酒,然后与灵柩诀别,话说罢了,又一声恸哭,于是又是吐血几升。伤害了身体,骨瘦如柴,几乎丧了生命。裴楷前往凭吊,阮籍披头散发,箕踞而坐,醉眼直视,裴楷吊唁完毕就离去。
阮籍又会做青白眼,见到崇尚礼义的世欲之士,就用白眼相对。嵇喜前来吊丧时,阮籍便用白眼看他,嵇喜很不高兴地退了出去。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之后,便带着酒,挟着琴造访了他,阮籍很高兴,便现出青眼。因此礼义世俗之士嫉恨他如仇人,而文帝司马昭总是保护了他。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4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良乃入,具告沛公
B.距关,毋内诸侯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否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小题2:对下面“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何厌之有?????③函封之?????④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沛公安在?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5分)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2分)
 ??????????????????????????????????????????????????????????????????????????????????????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通假现象。B“距”通“拒” C“倍”通“背” D“蚤”通“早”。对于课内文言通假现象,平时复习要学会整理。
小题2:
试题分析:①助词,的;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③代词,它;④动词,到。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C与例句都是判断句式。A定语后置,B宾语前置,D被动句。对于特殊句式,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孰与”解释为“和……相比,谁更……”;第二句时注意“所以”解释为“……的原因”,“出入”解释为“进入” ,同时注意句式是判断句式。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