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
C.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
D.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使毕使于前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①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②以其无礼于晋
C.①愿举国为内臣②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D.①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愿大王少假借之
C.恐惧不敢自陈
D.诸郎中执兵
小题4:下列对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
B.文中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小题5:下列句子均出自学过的课文,请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4分)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B(谢:道歉,谢罪)
小题1:D(A①介词,在;②介词,对。B①介词,用;②连词,因为。C①动词,做;②介词,替。D①②均为助词,的)
小题1:C(恐惧:惊慌害怕,惶惶不安。A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B项,古义“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D项,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医生”。)
小题1:B(是为了显示荆轲的临危不惧,而非秦廷的森严与秦王的威武)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忧:担心,担忧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C.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弄翰:写文章
D.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实现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敬慕之情。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B
4.(1)当时虽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课内基础
小题1:下列划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小题2:下边一句中划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颠簸 辅助
B.不稳定跌倒辅助
C.不稳定颠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危险跌倒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小题3: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小题4:下列选项中,全部说明“王道之成”的道理的一项是(????)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④材木不可胜用
⑤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②⑥
小题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不能容于远近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夫晋,何厌之有
小题6:翻译:10分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A灾荒,B更加C助词,无意义。
小题1:站不住的时候不去扶(他),摔倒了不去搀扶(他)那么还要你这个引导盲人走路的人做什么?引申的意思是,在危机的时候你不援助,要你做什么?
小题1:前为打开,后为开放。
小题1:②是不足以成王道。④⑤是结果。
小题1:状语后置。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注意采分点,一些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
本题难度:一般
4、多选题 选出下列句中画线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D.朝而往,暮而归
参考答案:BD
本题解析:A连词,并且
B表修饰关系。
C假设,如果,假如
D表修饰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②自髡钳③,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 虫出:指死不得葬。 ② 赭(zhě)衣:穿上囚徒的衣服。
③ 自髡(kūn)钳:自己剃光头发,用铁圈系颈。
1、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 遇:对待
B、王长者,不倍德 倍:背离、背叛
C、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拜:授予官职
D、匈奴冒顿新服北夷 服:臣服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
B、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C、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
D、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⑤王长者,不倍德
A、①③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受到高祖的惩罚。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了他在高祖时的作为,又通过田叔侧面了解了孟舒的为人,然后才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 问 之 曰 鲋 鱼 来 子 何 为 者 邪 对 曰 我 东 海 之 波 臣 也 君 岂 有 斗 升 之 水 而 活 我 哉 周 曰 诺 我 且 南 游 吴 之 王 激 西 江 之 水 而 迎 之 可 乎 鲋 鱼 忿 然 作 色 曰 吾 失 我 常 与 我 无 所 处 吾 得 斗 升 之 水 然 活 耳 君 乃 言 此 曾 不 如 早 索 我 于 枯 鱼 之 肆
5、请用斜线为上段加线文字断句。
6、请翻译“鲋鱼忿然作色曰……枯鱼之肆”这段话。
参考答案:
1、D(“服”应解释为“收服”。)
2、B(A
本题解析:
田叔是赵国陉城人,为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他人交往。赵王张敖让他作郎中。汉七年时,高祖路过赵地,赵王张敖亲自拿着案板进献食物,非常有礼貌,高祖很傲慢地坐着骂他。这时赵相赵午等几十人都很生气,对赵王说:“您事奉皇上的礼节很完备了,现在(他)对待您却是这样,我们这些人请求作乱。”赵王咬破手指说:“我们的祖先失去国家,(如果)没有皇上,我们这些人都会死无葬身之地。你们这些人怎么说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于是贯高等人说:“王是忠厚的人,不肯违背道德。”最终私下里一起商量弑杀皇上。恰逢事情被发觉,高祖下诏书抓捕赵王及谋反的众臣。于是赵午等人都自杀了,只有贯高被抓。这时高祖下诏书说:“赵地有敢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身穿囚衣,自己剃光头发,脖上带锁,称自己是赵家的奴仆。贯高的事情弄清楚后,赵王张敖得以释放,王被废掉作了宣平侯,于是向皇上称说田叔等十余人。皇上全都召见了他们,同他们谈话,感到汉朝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皇上很同兴,全都封他们作了郡守、诸侯的谋臣。田叔作了汉中太守十多年。
孝文帝即位后,召见田叔问他说:“你知道天下谁是忠厚的人吗?”田叔叩头回答说:“以前的云中太守孟舒是忠厚的人。”这时孟舒因为强盗进入边塞抢劫,云中情况最严重,被免了官。皇上说:“先帝让孟舒作云中守十多年了,敌人曾一度入侵,孟舒不能坚守城池,无故使战死的士卒有几百人。忠厚的人原本杀人吗?你凭什么说孟舒是忠厚的人呢?”田叔叩头回答说:“贯高等人谋反,皇上发下明确的诏令,赵地有敢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光头发、脖子带锁,随着赵王张敖到了他去的地方,想要为他而死,自己哪里知道能作云中太守呢!汉和楚相对抗时,士卒都很疲惫。匈奴冒顿单于刚收服了北方少数民族,前来侵犯边界,孟舒知道士卒都很疲惫,不忍心说出战,士卒据城拼死抵抗,如同孩子为了父亲,弟弟为了兄长,因此死的人有几百。孟舒哪里是故意驱赶他们作战呢!这就是孟舒是忠厚的人的原因。”于是(孝文帝)又召见孟舒让他作了云中太守。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