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①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②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③,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也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④。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有删改)
[注]①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墨竹。他与苏轼是表兄弟,曾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筼筜(yúndāng)谷:在洋州西北,谷中多生竿粗节长的筼筜竹。偃竹:迎风斜仰、起伏不平状之竹。形容其积极向上生长不息的气节。②蜩(tiáo)腹蛇蚹(fù):蝉的腹部是分节的,蛇的腹下分节、有鳞片,竹初生时为笋,其状似此。③彭城:徐州。④箨(tuò)龙:竹笋的异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少:稍略,微
B.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口实:话柄
C.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
D.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废:废弃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文与可的绘画之“法”与他“于予亲厚无间”的一组是(???? )
A.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B.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袜材当萃于子矣
C.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吾将以为袜
D.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子一长出来就是具备节、叶的整体,而不是按不同部位分别长成的,因此在画竹时也应当“先得成竹于胸中”。
B.苏轼和文与可围绕“竹长万尺”与“用绢二百五十匹”书信互答,看似讨价还价的玩笑,实则是对画竹技艺的探讨和交流。
C.全文以画竹为线索,前半部分侧重叙事,后半部分侧重说理,看似随笔挥写、流于零乱,但实际上无一不与画竹有关。
D.本文叙述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及相关事情,还展现了文与可画竹的技艺和为人的风范,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怀念之情。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C
4.(1)我不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王戎,字睿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烂烂,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睿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节选自《晋书·王戎列传》)
[注]①虓(xiāo),怒吼。②赙(fǜ),赠送财物助人治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奇:认为……奇异
B.籍每适浑,俄顷辄去——适:往,到
C.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减:不如,比不上
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坐:犯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③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⑤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⑥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B
4.C
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张煌言字玄着,别号苍水,崇祯壬午举人,抗清勇士,其自叙略云:
“余自乙酉倡义,距今十五年,栖山踏海,艰苦备尝;其间三入长江,登金山,掠瓜洲、仪征,师徒单弱,迄无成绩。今岁仲夏,郑延平全师北出,以余熟江上形势,推督前部。时敌于金焦间横铁索绝流,夹岸列西洋大炮,守御甚严。余引舟入江,乘风溯流而进,方过焦山,风急甚,急叱舟人断索鼓棹;两岸炮轰如雷,弹飞若电,共总百艘,得至金山者,十七舟而已。翌日延平克瓜洲,将济师铁瓮①。余请独率标下直捣观音门,以制留都之援。将至仪征,吏民赍版图来迎,鹢首所过,一二遗老皆焚香相送。进次六合,得报,知润州已下。余意延平由陆逐北,不三日当达石头。不料仍由水道,海船行迟。余抵观音门,再越宿,见陆信杳然,乃移泊江浦,发轻舟,先上芜湖。比延平至,达七里滩洲,方与余商略攻建业,而上流捷音至矣!延平以芜湖咽喉之地,属余统本辖戈船往赴。临发,余谓延平师久易生他变,宜乘朝气,分兵袭取旁郡邑,使金陵为孤注,然后以全力搏之;不可先挫锐于坚城之下。延平唯唯。
七夕,余至芜湖,传檄郡邑,致书缙绅,大江南北来归者数十城。四方豪雄,往往诣军门受约束,请归旗相应。既降宁国,直取九江,不料延平忽弃余言,不急进攻,又师无纪律,敌人攻暇,竟至大败。余既得报,犹以石头即偶挫,未必遽登舟;即登舟,未必遽扬帆;故且退治芜湖,弹压上流。更不料延平胆怯,并瓜、润弃之而走矣。余时进退维谷,不得已西趋鄱阳,欲号召九江义勇,为再举计;奈人心已散,师溃铜陵,弃舟登陆,追兵至,突围得出;顾视左右,止一僮自随焉。”其自叙如此。
其后煌言间关百折,得还海边,树旗鸣角。旧校②某利赏,执归宁波,后戮于杭州,埋骨于南屏③之阴。(选自吴伟业《张煌言殉节始末》,有删改)
注释:①铁瓮,润州,都是指镇江。②校:低级军官。③南屏:山名。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掠瓜洲、仪征——掠:攻打,攻下
B.推督前部——督:率领
C.以制留都之援——制:牵制
D.其后煌言间关百折——间关:鸟鸣声
2.下列各句中,全都能直接表现张煌言“忠勇不惧”的一组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①余引舟入江,乘风溯流而进 ②将至仪征,吏民赍版图来迎 ③余请独率标下直捣观音门 ④今岁仲夏,郑延平全师北出 ⑤欲号召九江义勇,为再举计角⑥其后煌言间关百折,得还海边,树旗鸣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末张煌言带头起义,受尽艰难困苦,曾与郑延平一起坚持抗清,表现了对明王朝的忠勇。
B.张煌言坚持抗清斗争,足迹遍及瓜州、仪征、镇江、芜湖、南京、宁国、九江、鄱阳、铜陵、宁波、杭州等地。
C.张煌言曾与郑延平一起共同抗击清兵,但后来,郑延平因种种原因没有采纳张煌言的意见,弃城而逃,致使张煌言进退两难。
D.张煌言忠于明朝,奋勇抗清,历经艰险和种种曲折,最后却被原部下抓获,导致遇难。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至仪征,吏民赍版图来迎,鹢首所过,一二遗老皆焚香相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旧校某利赏,执归宁波,后戮于杭州,埋骨于南屏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韩愈《进学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B
4.(1)我们将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从之,完善自己,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复征,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 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让诉冤于帝,诏膺入殿,御亲临轩,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帝无复言,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是时朝廷日乱,纲纪颓弛,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及遭党事,当考实膺等。案经三府,太尉陈蕃却之。帝愈怒,遂下膺等于黄门北寺狱。膺等颇引宦官子弟,宦官多惧,请帝以天时宜赦。于是大赦天下。膺免归乡里,居阳城山中,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
小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1)鲜卑数犯塞(?▲?)
(2)率将吏卒破柱取朔(?▲?)
(3)事不辞难,罪不逃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是(2分)
A.为司徒胡广所辟
复征,再迁渔阳太守
B.每破走之,虏甚惮慑
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C.付洛阳狱
遂下膺等于黄门北寺狱
D.再迁青州刺史
考死,妻子徙边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2分)
A.以母老乞不之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乃使其从者衣褐
C.让诉冤于帝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七日而诛少正卯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李膺作战勇敢。敌寇侵犯边塞时,他常常冒着被流箭和飞石击中的危险,临阵御敌,击退来兵,贼兵非常害怕。
B.李膺执法如山。在张朔杀人一案中,他把个人的生死得失置之度外。宦官们对他十分畏惧,连休假日也不敢出宫。
C.李膺敢于担当。张俭事发后,乡人劝说他逃走以避祸,他却认为这样做有违人臣之节,因而主动前往牢狱。
D.李膺颇有声望。樊陵请求当他弟子;荀爽登门拜见,为他驾车;景顾身为门徒,在李膺死后主动上表辞官归隐。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3分)
(2)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4分)
(3)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shuò(2)jiāng(助词,用于动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调任/发配。A“征召”;B“害怕”;C“交付”)
小题1:(到。B竟(才)/于是;C向/被;D就/却)
小题1:(辞官归隐的是景顾之父景毅)
小题1:略
附参考译文
李膺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人。禀性孤傲清高,不大与人交往,只把同郡人荀淑、陈寔当成师友。
(李膺)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后受司徒胡广征召,又升任青州刺史。郡守县令害怕他威严清明,听说后大都弃官而去。后再次被征召,调任渔阳太守。不久转为蜀郡太守,因为母亲年迈请求不赴任。转为护乌桓校尉。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击退了来敌,敌寇非常害怕他。后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纶氏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南阳的樊陵请求做他的门徒,李膺辞谢了。樊陵后来凭巴结宦官,做到了太尉的职位,被有节操的人所鄙弃。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便替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竟能够给李君驾车。”
(李膺)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当时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县令,贪婪残暴没有仁道,以至于连孕妇都杀。听说李膺特别威严,畏罪逃回京城后,就躲到哥哥张让家中,藏在空心柱里。李膺知道了这一情况,率领官兵砸破柱子捉住张朔,交付洛阳监狱。记下口供之后,立即杀了。张让向皇帝鸣冤,皇上下诏让李膺进殿,御驾亲临,责问李膺为什么不先请示便将张朔诛杀。李膺回答说:“当年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七天之后就杀了奸臣少正卯。现在我担任司隶校尉已经有十天了,私下担心错在迟疑拖延,却不料落得个办案太快的罪名。我自己知道有愧职守,只请求让我再苟活五天,能够消灭元凶,我再回来受死,心甘情愿。”皇上无话可讲,回过头对张让说:“这是你家弟弟的罪过,李司隶有什么错呢?”于是让李膺出去了。从此,大小太监全都小心谨慎大气不敢出,休假也不敢走出宫廷。皇帝奇怪,问他们原因,他们全都叩头流泪说:“害怕李校尉。”
当时朝廷一天天混乱,纲纪颓废,李膺独自坚持自己的节操,保持自己的好名声。士人有被他接纳的,称为“登龙门”。等到党锢之祸发生,需查究李膺等人的情况。案卷经过三府时,太尉陈蕃拒绝了。皇帝更加愤怒,于是把李膺等人交付给黄门北寺狱。李膺等人多揭发宦官子弟,宦官害怕,乞请皇帝以天时不正为由赦免囚犯。于是大赦天下。李膺被赦免后回归故里,住在阳城山中,天下的士大夫都认为他道德高尚,而认为朝廷十分污秽黑暗。后来张俭事发,搜捕党人,同乡人对李膺说:“你可以离开了。”李膺回答说:“遇灾难不逃避,有罪过不推卸,这是做大臣的节操。”于是前往诏狱。李膺被拷打致死,妻子儿女流放边疆,门生、故吏以及他们的父兄都被禁止做官。当时侍御史蜀郡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学生,但是没有登在名册上,所以没有遭到处分。景毅于是慨然而叹:“我本来就是认为李膺贤能,才送儿子去拜他为师,怎么可以因为在名单上漏记了姓名,就苟且偷安了呢!”于是自己上表免官回乡,当时人们都认为他有道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