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倦夜①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②! [注]①此诗为广德二年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②徂(cú):过去;逝。
(1)前三联中,哪些诗句暗示了从入夜到天明的时间推移,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为什么以“倦夜”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①首联“竹凉侵卧内”写凉气渐渐侵入室内;“野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5分)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答案】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
本题解析:【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塞角、泾河,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由“高、咽”“冻不流”可知,这首诗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的手法。边塞的角声、冻结的河流渲染了凄凉的景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 题玄真子①图
【宋】张元斡
钓笠披云青嶂绕,绿蓑细雨春江渺。白鸟飞来风满棹。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②笑。
明月太虚③同一照,浮家泛宅④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⑤,谁能惹得闲烦恼。
【注】①玄真子:指唐代诗人张志和。②渔童和樵青:指玄真子的两个奴婢。③太虚:天空。④浮家泛宅:指舟居。⑤烟波老:指在烟波浩瀚的江湖中终老一生。
小题1:词的上阕作者通过描述玄真子图中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作者笔下的“玄真子”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词的下阕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远山浮云环绕、细雨迷濛、斜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感情的把握。抓住词中“渔童拍手樵青笑”就可体会出诗人的情感。解答时抓住诗句中典型意象,然后展开想象加以理解即可。解答时应注意既要有情景的分析,更要有概括感情的术语,像喜爱、向往这样的关键词。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诗歌形象的把握。鉴赏时可抓住词中“浮家泛宅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这两句与形象密切相关的句子。具体作答时应先概括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不亦重乎?_________ ___,不亦远乎???????????????????(《论语》)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参考答案:(1)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2)渺沧海之一粟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的写法。如:“渺”“沧海”“须臾”“惘然”等。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上阻风????宋 琬①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注】 ①宋琬:在顺治、康熙年间,因被人诬告曾两次下狱,释放后长期赋闲。康熙十一年,年近花甲的宋琬又被起任四川按察使,这首诗就是赴任途中所作。
小题1:请简要分析“瞿塘西望路悠悠”一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4分)答:????????????????????
小题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奇妙之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此句一语双关,明写过了瞿塘峡这险要之处,西行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然后结合注释中关于作者的补充介绍理解诗句的深层含意。
小题2:首先要注意到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或拟人。诗中情景交融,路悠悠、征人泪、巨浪、西风、白头这些意象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在高压统治之下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