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衰
[唐]李商隐
竹坞①无尘水槛②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①竹坞:竹林环抱荫蔽的船坞。②水槛: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
试结合作者的感情体会本首诗的抒情特点。
答:?????????????????????????????????????????????????????????????????????????????????????
参考答案:诗歌借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孤寂、惆怅和黯淡、伤感的心情,表达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风 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①,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②,销愁又几千。
[注] ①宝剑篇:初唐将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剑篇》“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岳边。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武则天大为赞赏。②新丰酒: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酒店,店主人对他很冷淡。马周要酒悠然独酌。后唐太宗召对,授监察御史。
小题1:发挥想象,描摹诗中诗人的形象。(3分)
小题2:本诗采用了对比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怀才不遇,长期沉沦漂泊,凄凉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风雨,语义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更喻人世间风雨。李商隐一生羁旅漂泊,宦海沉浮,不得重用,饱尝世态炎凉。遂借风雨以起兴,抒发抑郁悲愤之情。这种写法是常见的。作者的高超之处是在首尾两联皆用本朝典故,以马周、郭震两人见召重用成为名臣,与自己的怀才不遇、漂泊无归形成强烈的对比。用事寓意深微,贴切自然。既表现了自己不甘沉沦、意欲匡时济世的胸怀,又流露了对初唐开明政治的欣慕之情。
小题2:
试题分析:诗人身世飘零,好象黄叶加上风吹雨打,而朱门达官却纸醉金迷、寻欢作乐。李商隐身处李、牛党争的夹缝中,“新知”、“旧好”们碰上冷薄的世风,没有好的机会,各自飘零,致使商隐交游冷落。
考点17: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至3题。(8分)
虚堂
寇准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
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注:景德三年,诗人受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人排挤。贬至雷州(今广东海康),衡州(今湖南衡阳)等地,1023年闰九月七日(10月24日)病死于当地。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诗题取首句前二字,实类“无题”。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什么诗?(1分)
?
?
2、诗歌创作讲究“起承转合”,简析本诗是如何“转”的?(3分)
3、诗中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析。(4分)
参考答案::
1、七言绝句或绝句
2、第二句写人不眠,第三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题文】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答案】
全诗运用了拟人、用典、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对
本题解析:【解析】这是一首送别怀人的诗。作者借自己一个人在长安所看到的春景,联想到身在洛阳的亲朋好友,抒发了对好友的思念以及对洛阳的眷恋之情。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春天的景色和抒情自己的思乡之情。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小题1:简析颈联中的“分”和“挂”字的妙用。(6分)
小题2:分析说明“愁倚两三松”一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小题2:
试题分析:最后两句,方才点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题.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大凡去访亲探友,不能相遇,就会令人焦躁不安.李白去拜访道士,道士不在道院,又无人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十分着急呢?尽管道士不在,诗人并没有立即返回,他远道而来,总想能见到道士,同他畅谈一番."愁倚两三松",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写诗人等待道士回来,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无人知所去",是一般的陈述句.只是说明道士不知所去.是为"愁倚两三松"句,所作的铺垫.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