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五)
2017-01-18 00:38:1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②杪(miǎo)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1)此诗写景紧扣“秋”字,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秋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金山①观月
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②,飞霞珮,切云冠③。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注释:①金山:镇江紫金山。②表独立:卓然而立。③切云:一种高冠名。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描写了月光下的奇幻景象:江山雄丽,鱼龙悲啸,星辰倒映,雾气弥漫。
B.词的下片以戴高冠、佩美饰的超凡脱俗的飘逸形象,表达出词人高洁的精神追求。
C.结尾句写词人向往乘坐以凤羽为盖、鸾鸟驾驭的飞车,流露出他羽化成仙的渴望。
D.全词写景手法富于变化,或实或虚,亦真亦幻,刻画形象多用想像,颇具浪漫色彩。
2、作者描写了金山月的什么特点?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题木兰院二首(其一)
(唐)王播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小题1:请简要分析“桃花依旧笑春风”中“笑”字的表现力。(4分)
小题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不 见
杜甫
不见李生①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李生: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起兵而获罪,被流放到夜郎。②匡山:即蜀中之大匡山。李白少时曾读书于此。
小题1:如何理解首句中“久”字的意味?(4分)
小题2:试赏析颔联的表现手法。(4分)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