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组加粗词语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B.不与秦塞通人烟——肯与邻翁相对饮
C.但见悲鸟号古木——但愿长醉不复醒
D.烹羊宰牛且为乐——蓬门今始为君开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下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柔。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杨子云,即杨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累: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穷:尽、完
C.于是其诗益工——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没:淹没、遮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肝胆为之悼栗——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C.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D.庭学其试归而求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 ??
①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预之虞??
②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
③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④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
⑤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3、单选题 下列划线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惟觉时之枕席(觉:睡觉) 春花秋月何时了(了:终止) B.荠麦弥望(弥:满) 后秦击赵者再(再:第二次) 系燕父子以组(系:缚、捆绑) C.尽态极妍(妍:美丽)? 冀其成立(冀:等到)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D.乃能衔哀致诚(致:表达) 辍汝而就(就:就职上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遇:接触)
4、单选题 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微小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归:归附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
④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就:登上
⑤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比:并,列
⑦唯大王命之。——唯:希望
⑧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假借:给他一点时间
⑨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引:指身子向上起
⑩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受
A.②⑤⑥⑨
B.①②③⑧
C.②③④⑤
D.④⑤⑦⑩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王安石
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窃惟念圣问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无一言之献,非近臣所以事君之义,故敢昧冒而粗有所陈。
伏惟太祖躬上智独见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伪,指挥付托,必尽其材;变置施设,必当其务。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以捍夷狄,内以平中国。于是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躬以简俭,为天下先。其于出政发令之间,一以安利元元①为事。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
仁宗在位历年最久,臣于时实备从官,施为本末,臣所亲见。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而陛下详择其可,亦足以申鉴②于方今。伏惟仁宗之为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出于自然,而忠恕诚悫,终始如一,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自夏人顺服,蛮夷遂无大变。边人父子夫妇,得免于兵死,而中国之人,安逸蕃息,以至今日者,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也。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敢强横犯法,其自重慎,或甚于闾巷之人,此刑平而公之效也。募天下骁雄横猾以为兵,几至百万,非有良将以御之,而谋变者辄败;聚天下财物,虽有文籍,委之府史,非有能吏以钩考,而断盗者辄发;凶年饥岁,流者填道,死者相枕,而寇攘者辄得。贪邪③横猾,虽间或见用,未尝得久:此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之效也。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
(有删改)
[注] ①元元:老百姓。②申鉴:作为……的借鉴。③邪:奸邪。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周知人物之情伪 周:周围
B.边人父子夫妇,得免于兵死兵:战乱
C.虽有文籍,委之府史委:交付
D.非有能吏以钩考钩考:查考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属于宋朝得以“享国百年”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①除苛赋,止虐刑 ②躬以简俭,为天下先 ③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 ④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 ⑤刑平而公,赏重而信 ⑥中国之人,安逸蕃息,以至今日者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文的写作缘于皇帝向王安石询问宋朝统治上百年且天下无事的原因,王安石在文中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尽到了作为皇帝近臣的责任。
B.文章历数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清明正确的内政外交政策,指出这是宋朝百年无事的根本原因。
C.文章详写了仁宗在位时的政治、外交等方面的举措及其获得的成效,意在为当朝的皇帝提供借鉴。
D.因为仁宗时刑罚公正、赏赐很重而守信用,所以皇亲国戚能守法自重;水旱灾年,偷盗财物的人能很快被捕获。
小题4:请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于出政发令之间,一以安利元元为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贪邪横猾,虽间或见用,未尝得久。(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_怒_而_诸_侯_惧_安_居_而_天_下_熄_孟_子_曰_是_焉_得_为_大_丈_夫_乎_子_未_学_礼_乎_丈_夫_之_冠_也_父_命_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选自《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