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诸葛孔明
陈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倡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想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
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迭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邦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这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共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敌:敌人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拒:抵御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见:现成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邦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
译文:???????????????????????????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
译文:????????????????????????????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解题时要把平时的积累与实词的语境结合起来。依据语境“非仲达敌”中“敌”应理解为“对手”。
小题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解题时要把平时的积累与语境相结合。A项前句中“而”是连词,表示转折,但是;后句中“而”为连词,表示顺承。B项两句中“且”均为副词,解释为“将要”。C项前句中“也”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后句中“也”表示判断。D项前句中“之”为助词,意为“的”;后句中“之”为代词,意为“这样”。
小题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应注意节奏与词义。A项“宥过无大刑/故无小”断错,句意割裂。C项“宥过无大刑/故无小”“虽死不怨/杀者”均断错,割裂句意。D项“虽死不怨/杀者”断错。
小题4:本题综合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李靖对诸葛亮的用兵之道非常赞赏,从“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一句中可见,“书生之论”也并非指李靖的观点。
小题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句是说一些人对孔明不好的看法,偏方:偏远的地方,特:只不过,尔:罢了。(2)句是说仲达对孔明不据守渭水的说词,与:对付,耳:句末语气词。(3)句叙述仲达布置军队,济:渡过,为:动词,构筑。在根据语境来断定句子的大意后,确定句中考查的关键点非常重要。包括重点词的意思,如(1)句中的“偏方”“特”,(2)句中的“与”“耳”等,另外还要注意有无句式变化和词类活用现象,翻译时应准确把握住这些得分点。
译文:
孔明,是伊尹、周公一类的人。但是谈论的人们多有不同的说法,因为他遭遇多难的时代,处于英雄不幸的时候。众人都积极进世,而我单单退隐,优雅的生活在草房之中,刘备三请后出征效力,挺身而出接受托孤的重任,不放弃也不专制,没有人进谗言。权利威胁到皇帝但皇上不怀疑,势利压倒群臣但群臣不怨恨。竭尽精力治理蜀地,风土人情出现了良好的风貌。宽恕他人过错没有最大限度,使用刑法没有最小,这是皇帝的使用的政策啊。用正道使用人,即使劳累也不怨恨,用给人生路的方式杀人,即使死了也不怨恨杀人者,这是称王的人做的事啊。孔明都能很好的做这些事,相信他确实是伊尹、周公之类的人啊。但谈论的人们竟说他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者的臣子罢了。凭什么能够和孔子在鲁国做官时自己比作老子、彭公呢!更有甚者到了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这与小孩子的见解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难道不是因为仲达的言论而相信的吗?却不知道他的话都是谎言。仲达不能在孔明面前使用诡计,所以常常暗地偷看孔明派兵布阵,妄自说一些大话来欺骗部下,谈论的人们只不过没有察觉罢了。
开始孔明领兵出祁山,仲达领兵对抗他,听说孔明将要收割上邽的麦子,卷起盔甲急速行军,昼夜兼程往那里赶,孔明粮食缺少已经退走了,仲达欺骗说“我昼夜兼程,非常疲劳,这是通晓兵法的人非常喜欢的,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就容易对付了。”军队没有现有的粮食却调转军队作战,纵使能够取胜,后面又凭什么来维持呢?这是稍微能够辨别事理的人一定不会去做的。仲达心里知道是这样,在外面说大话欺骗他的部下罢了。不久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道孔明领兵来逼近渭水,他率领军队渡过渭水,背靠渭水构筑营垒。孔明领兵将要到了,仲达诈言说:“诸葛亮若是勇敢的人,应当领兵出武功依山势布阵。如果向西上五丈原,各路军队就没有战事了。”敌人的兵马已经在死地,却率兵直进,来和他决战,这也是稍微懂得事理的人不会去做的。仲达知道诸葛亮一定不会这样,才用骗人的话来掩饰他的胆怯,用这些来显示我能料敌,并用来稍微安定三军之心。孔明率领有秩序的军队,不用权变诈术,不贪图小利,他则说:“诸葛亮志向大但不能抓住机会,智谋多但不果断,喜欢带兵但没有能力。”凡是这些,都是暗地偷窥孔明的谋略,故意说大话来欺骗他的部下,这怎么是真情呢!
善于洞察真情的人,不在敌人存在之时,而在于对人消亡之后。孔明在时,仲达的话就这样,等到孔明去世了,仲达看到孔明的布置营垒的方式,收起衣襟长叹说:“孔明真是天下的奇才啊。”他看到孔明的规矩法度,出于自己不能做,恍然失去了自我,不觉他的话就说出来了。可以看出他的真情了。谈论的人不相信,反而相信他骗人的话,难道不是又被仲达欺骗了吗!
唐代的李靖,谈论兵法的英雄,我曾经读他的问对书籍,看见他讲述孔明用兵的巧妙,非常好,令人叫绝;曾对仲达不屑一顾,李靖是通晓兵法的人,本来可以看到其中的奥妙了。书生们的谈论,为什么不是这样呢?孔明距离现在已经有千年了,未有能看透他的内心的人。我愤怒孔明的不幸,所以详细的说这些,让世上用成败论英雄的人们还是稍微收敛一些吧。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①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 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②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④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尊父先旨,固让不受。 (《晋书·王羲之传》有删节)
1.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羲之雅好服食养性——雅:高雅
B.谢安未仕时亦居焉——仕:做官
C.群贤毕至——贤:贤才
D.俯察品类之盛——品类:自然万物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便有终焉之志——少焉,月出与东山之上
B.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仰观宇宙之大——居庙堂之高
D.与羲之同好——失其所与,不知
3.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是司马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 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于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2、3两段文字叙事、写景,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抒发了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情绪由平静转向激荡。
D.王羲之五十九岁去世,受到朝廷的加封,他的几个儿子遵从父亲的教导,坚决推辞,不愿接受。
4.把原文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C
4.(1)这地方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面贵俗功。此其大敞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若《左氏》《国语》《世本睦》《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
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主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基垒疏略,或有抵牾。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勘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一,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序:记述
B.所以遇极刑之咎也咎:过失
C.此其所蔽也蔽:短处
D.质而不俚俚:鄙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斯以勤矣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C.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不拘于时,学于余
D.既明且哲,能保其身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班彪看来,《史记》存在严重的问题,司马迁受极刑乃咎由自取。
B.“诚令”三句,是班彪惋惜司马迁未能用“圣”的观点写<史记》。
C.班彪、班固父子对《史记》的评价基本相同,他们认为《史记》欠缺的要害为“是非颇缪于圣人”。
D.班固所见刘向、扬雄以来对《史记》的评价,并发表己见,但并未为此后的史学批评立下准则。
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B.以迁之博物治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C.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D.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乏伦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3分)
译文:??????????????????????????????????????????????????????????????????????????????????
(2)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3分)
译文:????????????????????????????????????????????????????????????????????????????????????
(3)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咎:处罚。可以通过“既往不咎”这一成语来辅助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A “而”均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B 前者是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后者是连词,表修饰;C前者为介词,译为“跟”“同”;后者为介词,表被动,译为“被”;D.前者为代词,译为“他的”,后者为副词,表祈使语气,译为“可要,一定”
小题3:
试题分析:应删去“但并未”三字。“实录”是司马迁的创作原则,“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应视为班固为后人立下的史学批评的准则。
小题4:
试题分析:一、借助句首、句末词:“而”“既”“矣”。二、借助句子的大意:以司马迁的博学广闻,却不能靠智慧保全自己,遭受了极刑仍在狱中发愤写作,他给任安的信中所陈述的也是可信的。究察其所以哀伤自己,是属于《诗经·小雅》中巷伯一类的人。
小题5: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务:致力,一心。载:记载。笃:深刻。(2)道:称道。贱:鄙视。贵:看重。(3)摭:采录、摘取。分散:分别。或:有的地方。抵牾:互相矛盾。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宝元初,李无昊反,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破金汤城,略宥州,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洙与谈兵,善之,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渭州,命图形以进。元昊称臣,徙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迁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迁马军副都指挥使。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②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
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明年二月,疽发髭,卒。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
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②祠其家。
(选自《宋史·狄青传》,有删节)
【注】?①面涅:面部创伤的瘢痕?②中牢:猪羊二牲。指古代一种祭祀的规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偏将屡为贼败为:因为
B.皆披靡莫敢当披靡:溃逃
C.略宥州略:占领
D.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知;掌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表现狄青“深沉有智略”的一项是:
①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
②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
③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
④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
⑤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
⑥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3分)?(????)
A.狄青善于骑射,李元昊谋反时,他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B.狄青经经略判官尹洙的推荐,得到了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后因为功劳大升迁很快。
C.狄青屡立战功,仁宗曾召他进京询问方略,后因战事紧迫,狄青再赴前线,画出作战地图送至京师,仁宗非常器重狄青,后升他为枢密副使。
D.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考虑事情深思熟虑。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甘共苦,打仗时士兵都冲锋在前,因而屡建战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5分)
??????????????????????????????????????????????????????????????????????
(2)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5)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A为,表被动
小题2:B ①是表明狄青作战勇猛④是表明狄青因功受人敬仰⑥是范仲淹劝勉狄青要读书
小题3:C因正逢敌兵进犯,并未召回。
小题4:(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得分点:尝、战安远(状语后置)、被、驰赴、为用,各1分(2)这个句子中得分点:以、擢、门第、所以、劝,各1分。
点评:本题中文言实词的考查,比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第2个小题,首先要理解“深沉有智略”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狄青的行为,却不能体现 “深沉有智略”。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高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文言文参考译文: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人。精通骑马射击。早期是隶属于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后选做散置D宝元 初期,西夏李元吴反叛,朝廷下诏选择卫士到边疆,饪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当时前线的偏将屡次被敌军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行军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中乱箭多达八次。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又建挢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这些城堡都扼制着敌方要害之地。曾经在安远作故,他受伤很童,但听说敌寇刭了,就又梃身骑马速往,士兵因此也争先恐后,为他效力。临敌作故时,坡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敌人均望风城靡,没人敢挡。
尹洙任经略判官时,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见,尹洙与他谈论军事,很欣赏他,便推荐他给经略使韩琦、范仲淹,并说:“这是良将之材。”二人一见狄青,便认为是个奇才,对他厚礼相待。范仲淹教他读
《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从此改变志趣,读起书来,终于精通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积功升任西上阁门副使,后又晋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宋仁宗因狄青多次建立战功,想要召见他并向他询问军国大计,遇上敌寇侵犯渭州,便命令他画出军事地图送上来。西夏元昊称臣降服后,狄青调任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任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升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升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狄青在军队中奋斗,十多年后才显贵起来,当时脸上还留有黑疤。皇帝曾劝狄青敷药除掉黑疤,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有今天,就是因为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后以彰化军节度使身份任延州知府,又升枢密副使。狄青任枢密使四年,每当他出现时,士卒总会指着他互相夸奖赞叹。
嘉佑年间,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对此颇有疑惑议论,朝廷便降狄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离京出任陈州知州。第二年二月,因嘴上生毒疮,病死。皇帝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为“武襄”。
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谋事必先仔细考虑成功的把握,选准制胜的机会然后进行。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艰共苦,因此虽然敌人突然袭击,也没有一个士兵敢不冲锋向前,因此他出兵屡建战功。尤其喜欢将战功推给辅佐将领。熙宁元年,宋神宗给近世将帅排名次,认为狄青从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为人深沉而有谋略,又能谨小慎微,保全名声,有始有终,对狄青颇为感慨和思念,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祀。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菌不知晦朔??????????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B.穷发之北??????????????发:毛,文中指草木。
C.绝云气,负青天????????绝:阻挡
D:彼且奚适也????????????适:到……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且焉置土石
D.夫列子御风而行吾尝终日而思矣
小题3: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奚以知其然也
A.《齐谐》者,志怪者也。
B.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4:下列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菌,朝生暮死之菌;蟪蛄,即寒蝉;此二者是“小年”之物。而冥灵、大椿都是长寿之木。
B.彭祖不过活了八百岁,他的寿命与冥灵、大椿比起来不也很短吗?而世间众人每每与他相比,不也太可悲吗?
C.文段中“汤之问棘”一段话看似与课文中第一段的内容重复,其实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并与文章开头部分形成呼应和应证。
D.这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给人一种既夸张又鲜明的印象,目的是论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观点。
小题5: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⑴奚以知其然也。
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绝:横穿,穿越
小题1:两个“而”均表修饰。
小题1:C与所给例句句式都是宾语前置句
小题1:手法错,论证的观点错。
小题1:(1)计分要点:宾语前置句;“然”(2)计分要点:“是”第三个“知”字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