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清臣幼敏异,好学善属文。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宋进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是冬,京师地震,上疏曰:“陛下忧勤庶政,方夏泰宁,而一岁之中,灾变仍见。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故垂戒以启迪清衷。而陛下泰然不以为异,徒使内侍走四方,治佛事,修道科,非所谓消复之实也。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龉舌不敢议朝政者,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许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而善应来集也。”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
会诏求直言,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仁宗嘉纳之。时陕西用兵,上言:“当今将不素蓄,兵不素练,财无久积。小有边警,外无骁将,内无重兵。今羌戎稍却,变诈亡穷,岂宜乘即时之小安,忘前日之大辱?又将泰然自处,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时西师未解,急于经费,中书进拟三司使,清臣初不在选中。帝曰:“叶清臣才可用。”擢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簿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内东门、御厨皆内侍领之,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仁宗御天章阁,召公卿,出手诏问当世急务。清臣闻之,为条对,极论时政阙失。时清臣以河北乏兵食,自汴漕米繇河阴输北道者七十余万;又请发大名库钱,以佐边籴。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宰相方欲两中之,乃徙昌朝郑州,罢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卒,赠左谏议大夫。
清臣天资爽迈,遇事敢行,奏对无所屈。郭承佑妻舒王元偁女,封郡主,给奉;及承佑为殿前副都指挥使,妻以不加封,请增月给,清臣执奏不可。仁宗曰:“承佑管军,妻又诸王女,当优之。”清臣曰:“是终为侥幸。”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数上书论天下事,陈九议、十要、五利,皆当世可行者。有文集一百六十卷。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戾:违反
B.即除翰林侍读学士除:解除
C.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格:抗拒
D.清臣执奏不可执:坚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
D.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叶清臣“遇事敢行”的一组是
①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②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
③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④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
⑤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⑥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清臣借京城发生地震的事向皇帝进言,派宦官备办佛事、设置道科,不是消除灾祸恢复正常的做法;应当深刻自责,招纳忠直敢言之士。
B.叶清臣上疏陈述大臣专政,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针对陕西战事谏言皇帝不能只满足眼前小安,而忘却前日大耻,更不要安然镇定不思进取。
C.仁宗询问公卿当世急需要办的事,叶清臣逐条回答,极力论述时政弊端:河北缺乏军粮,叶清臣漕运米粮,发放大名库钱,因而被宰相贬职。
D.叶清臣天性豪爽,遇事敢作敢当,奏对不屈从权贵;郭承佑的妻子贵为郡主,因没有加封,请求增加月俸,虽然有皇帝说情,叶清臣仍未执行。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3分)
(2)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簿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4分)
(3)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B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下句“调知永兴军,疏通三白渠,灌溉农田超过六千顷”内容大意可知,除:任命。所以选B。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A.前一个介词,表示原因,译作“因为”;后一个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为”。B.前一个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作“如果……那么”。 后一个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作“可是”。C.都是副词,译作“于是”“就”。D.前一个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后一个连词,表示让步关系,译作“尚且”。所以选C。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①是说叶清臣的奏疏对范仲淹等人的官职调动产生了影响;③是宦官的所作所为,这两句不能体现叶清臣的“遇事敢行”。所以选D。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发放大名库钱”是叶清臣奏请的内容;被贬职是因为贾昌朝抗诏不从,叶清臣坚决相争,宰相折中处理的结果。所以选C。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举:考取,考中;奇:以……为奇,感到惊奇;擢:选拔奏编:奏请编辑;诏敕:诏书敕命;补出全句主语“叶清臣”;“簿帐之丛冗”为定语后置丁父忧:遭遇父亲丧事;知兵:懂得军事;起:起用。
参考译文:
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叶清臣年少时机敏异常,喜好学习善于写文章。天圣二年,叶清臣考取进士,知举刘筠对他的策论文章感到惊奇,选拔他为第二名。宋朝的进士凭策论文章被选拔为高等,从叶清臣开始。这年冬天,京城发生地震,叶清臣上疏说:“陛下忧愁劳苦各种政务,天下安宁,但一年当中,灾害仍然出现。一定有对下使百姓失望、对上违背天意的地方,所以降下警戒来开导清洁内心。可是陛下却安然镇定认为这不是异常现象,只是派宦官奔走四方,备办佛事,设置道科,这不是消除灾祸恢复正常的做法。不久范仲淹、余靖因进谏议论政事而遭贬,全国的人忍气吞声不敢议论朝政,将近两年。希望陛下能够深刻地责备自己,同意接纳忠直敢言的人士,或许圣明威严的天意对下体察,吉祥的征兆前来会聚。”奏疏呈上几天后,范仲淹等人都得以调到京城附近。
适逢有诏令征求直言,叶清臣又上疏陈述大臣专政,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当时陕西正在打仗,叶清臣上书言事:“如今将领平时不去蓄养,军队平时不加训练,财物没有长期的积蓄。边境稍有警报,在外无骁勇大将,在内无重兵驻守。现在羌戎稍稍后退,变化欺诈不止,怎么应该顺应眼前小的安宁,而忘却前日大的耻辱?如果又将安然镇定不思进取,那么将来看待今天,就如同今天看待从前一样了。”
当时西部的战事未停,经费紧张,中书奏呈选定三司使,叶清臣最初不在候选之列。皇帝说:“叶清臣有才能可以任用。”提升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叶清臣奏请编辑前后的诏书敕命,使官吏不能欺骗,冗繁的帐簿,一律删去。宫内东门、御厨都由宦官掌管,大凡他们索要的,官吏不敢过问,叶清臣于是就作契约文书来检查他们进出的数目。遭遇父丧,谏官认为叶清臣懂得军事,奏请起用他戍守边疆。等到守丧期满,宰相陈执中平时不喜欢他,就任命他为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调知永兴军,疏通三白渠,灌溉农田超过六千顷。
仁宗亲临天章阁,召见公卿大臣,出示手诏询问当世急需要办的事。叶清臣听后,逐条回答皇帝的问题,极力论述时政的弊端。当时叶清臣因为河北缺乏军粮,从汴水漕运米粮由河阴运输到北道的有七十余万(担);又奏请发放大名库的钱,用来帮助边境买进粮食。但安抚使贾昌朝抗拒诏令不服从,叶清臣坚决相争,而且上疏奏贾昌朝专横跋扈不服从。宰相正要折中处理,于是调任贾昌朝去郑州,贬叶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叶清臣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左谏议大夫。
叶清臣天性豪爽,遇事果断敢做,奏对从不屈服。郭承佑的妻子是舒王元偁的女儿,封为郡主,供给俸禄;等到郭承佑任殿前副都指挥使,他的妻子因为没有加封,奏请增加月俸,叶清臣坚持上奏不同意。仁宗曰:“承佑管禁军,妻子又是王侯的女儿,应当优待。”叶清臣说:“这终究是由于偶然原因而获得的待遇。”于是把奏章揣在怀中,不执行。叶清臣多次上书议论天下大事,陈述九议、十要、五利,都是当世可以施行的。有文集一百六十卷。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犬救幼女
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母未时上山采薪,幼女随之不及,后于母里许。俄大雪,母薄暮(傍晚)负薪归,女与犬俱不见。母惊恐万状,奔走号呼,竟(终)不见女。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是夜其幼女之父母悲痛欲绝(死),以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凌晨,复邀邻人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倚偎在旁,乃不死。此雍正(清爱新觉罗胤祯的年号)十一年十一月事,邑人无不称奇。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①.母未时上山采薪()
②.幼女随之不及()
③.母薄暮负薪归()
④.或堕井()
2.翻译: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文中那只犬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砍柴②.赶上③.迫近④.或者
2
本题解析:
1.①.砍柴
②.赶上
③.迫近(课文中有“薄暮冥冥”的句子)
④.或者
2.相助应为“助相”,课文有“及时相遣归”的诗句
3.文中的狗忠诚,讲义气,重情感。
【翻译】
呈贡县村民养了一只狗.一天一位母亲上山打柴,小女跟不上,一下子落后了母亲几里.突然大雪,母亲在傍晚担柴回来的时候,女儿和狗都不见了.母亲非常惊恐在村中,来回奔走大声呼叫,始终见不到女儿.附近的村子协助找寻,还是无济于事.晚上父母伤心极了,认为女儿可能被水淹死了,可能掉进井里了,也可能被狼狗吃了,天刚刚亮,父母又请附近的村子帮助找.终于见到女孩卧在一棵树下,狗依偎在旁边,居然还没有死.这是雍正十一年十一月的事,同县的人没有不感到惊奇的.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①,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②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曰:“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③必以牛,亦犹牧④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 ①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②淖(nào):烂泥。③服田:驾牲口耕田。④牧:统治、管理。
小题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A.子以予颠之倒之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
B.今子以之代耕子之武城
C.虽不得田,其害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是盖有激者也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小题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2分)
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豕纵大,安能耕耶?
(2)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翻译下面文言语段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参考答案:见译文
本题解析: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山东省滨州市2009届高三高考全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龚遂治渤海郡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邢,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①。
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日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②,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①乘传:(shèngzhuàn)用四匹马拉的传车。②劳来循行:“劳来”,抚慰劝勉;“循行”,到各地巡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副:符合
B.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固:通“故”,因此
C.盗贼于是悉平?悉:全部,都
D.秋冬课收敛课:检查督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 B.心内轻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C.发兵以迎? D.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
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龚遂采取的体恤人民疾苦措施的一组是
①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
②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
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④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
⑤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
⑥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旨富实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联意?(3分)
(2)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3分)
(3)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4分)
参考答案:
9、B
10、D
11、D
12、
本题解析:
9、B(固:本来)
10、D(A①音节助词,不译;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①他;②于之,在那里,兼词。C①,来,用来,介词;因为,连词。D都是转折连词,“然而”)
11、D(①是龚遂劝说皇帝的话。他打了个比方,说明对民不可操之过急。排除A、C;②写龚遂爱民的结果,排除B)
12、(1)共3分.“何以”“息”“称”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2)共3分,“且”“文法”“便宜”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3)共4分,“遣还”“移书”“敕”“罢”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译文
龚遂。字少卿,是山阳郡南平阳县人。因为通晓儒学做了官,做到昌邑王国的朗中令。
汉宣帝(刘询)即位,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渤海及其邻郡年成不好,盗贼纷纷出现,当地郡守无法捉拿制服(盗贼)。皇上想选拔善于治理的人,丞相、御吏推荐龚遂可以胜任,皇上任命他做渤海郡太守。当时龚遂已经70多岁了,被召见时,由于他个子矮小,宣帝远远望见,觉得跟传闻中的龚遂不相符合,心里有点轻视他,对他说:“渤海郡政事荒废,秩序紊乱,我很担忧。先生准备用什么办法平息那里的盗贼,使我称心满意呢?”龚遂回答说:“渤海郡地处海滨,距京城很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被饥寒所困,而官吏们又不体贴,所以使您的本来纯洁善良的臣民偷来您的兵器,在您的土地上玩玩罢了。您现在是想要我用武力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呢?”宣帝听了龚遂的应对,很高兴,就回答说:“既然选用贤良的人,本来就是想要安抚百姓。”龚遂说:“我听说治理秩序混乱的百姓就如同解紊乱的绳子,不能急躁,只能慢慢地来,然后才能治理。我希望丞相、御吏暂时不要用法令条文来约束我,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最有效的办法处理一切事情。”宣帝答应了他的要求,格外赏赐他黄金,派遣他乘坐驿车上任。
龚遂来到渤海郡边界,郡中官员听说新太守来了,派出军队迎接。龚遂把他们都打发回去了,然后下达文件命令所属各县,全部撤回捕捉盗贼的官吏。那些拿着锄头、镰刀等种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们不得查问;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龚遂独自乘车来到郡府.郡中一片和顺的气氛,盗贼们也都收敛了。渤海郡又有许多合伙抢劫的,听到龚遂的训诫和命令,当即散伙,丢掉他们手中的兵器弓箭,而拿起了锄头镰刀。盗贼于是都平息了,百姓安居乐业。龚遂于是就打开地方的粮仓,赈济贫苦百姓.选用贤良的地方官吏,安抚养育百姓。
龚遂看见渤海一带风俗很奢侈,喜欢从事那些不切于民用的行业,而不爱从事农业生产,就亲自带头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他下令:郡中每个人种l株榆树、100棵薤莱、50棵葱、1畦韭菜;每家养2头母猪、5 只鸡。百姓有佩带刀剑的,让他们卖掉刀剑买牛和犊,他说:“为什么把牛和犊佩带在身上!”春夏季节必须到田里劳动生产,秋冬时督促人们收获庄稼,又种植和储藏瓜果、菱角、鸡头米等多种作物。劝勉人们照规定办事,遵守法令,郡中人们都有了积蓄.官吏和百姓都很富足殷实。犯罪和打宫司的都没有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