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对下列各句划线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称闻 ②以八千岁为春
③觉今是而昨非 ④抚孤松而盘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六国论
苏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⑤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洎牧以谗诛??????????????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B.日削月割?????????????????不知日之入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其实亦百倍?????????????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6.下列句子中,不全都表现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弊在赂秦??????????????????②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⑤无使为积威之所劫?????????????⑥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⑦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④⑥⑦
7.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1、2节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3、4两节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证,论证时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5、6节,由论古过渡到讽今,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B.作者认为只要齐、燕、赵等国爱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攀附秦国,燕太子丹不派荆轲刺秦,赵国善待名将,那么秦国就无法灭掉齐燕赵等六国。
C.作者注意语言的锤炼和变化,如写六国并力西向,秦人必陷于窘境,用了“食之不得下咽”,形象表现出秦人可能出现的恐惧心理。
D.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六国覆辙,举贤任能,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国家的安全。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4分)
⑶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3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看面题目题。(12分,每小题3分)
李龙眠画罗汉记
[明]黄淳耀
李龙眠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无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为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②不合。一人脱衣,双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③,共舁一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④自得。 ????
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⑤。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
注:①李公麟,宋代著名画家,号龙眠居士,擅长画山水佛像。②呍:指口张开。③鬅鬙:头发散乱的样子。④轩渠:愉快而笑的样子。⑤锡飞杯渡:锡飞,跨着锡杖飞行;渡,乘着木杯渡河。相传得道高僧可以凭法力锡飞杯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顾微哂顾:回头看
B.若重不能胜者胜:能承受
C.出其履将纳之纳:交付
D.故为此图以警发之与发:提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①双手捧之而承以首②剑阁峥嵘而崔嵬
C.①共舁一人以渡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①后世所传高僧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画中罗汉渡江艰辛的一组是
①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②目皆下视,口呿②不合
③一人脱衣,双手捧之而承以首
④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
⑤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
⑥以一指探鼻孔,轩渠④自得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小题4: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对著名画家李公麟所绘罗汉渡江图的记述,李公麟在图上共画了十八人,
包括十五个罗汉和三个童子。
B.文章按照未渡者、正渡者、已渡者的先后顺序,生动地再现了李画中的情景,罗汉们神态各异,无一类同。
C.画中也有悠闲的罗汉,其中一个让童子抬着,一个让童子背着,他们的轻松与三位童子的辛苦形成鲜明对比。
D.作者认为,传说中的罗汉能够“锡飞杯渡”,而李画虽然手法高超,但表现罗汉渡江艰辛不符合佛教的本意。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3分)
(2)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4分)
(3)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3分)
4、阅读题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小题。(6分)
甲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乙
《二十四孝图》上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小题1:①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1分)
②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简要分析。(2分)
小题2:上述故事的做法是否符合孔子的“孝道观”?请简要分析。(3分)
5、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 A、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侵损,削减)???②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B、①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拜会?前往)
C、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赔罪、道歉)??②持千金之资币物??(礼品)
D、①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掷击)?????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户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