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枝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1.?解释加粗的词。
①无冥冥之志者______________
②无赫赫之功________________
③事两君者不容_______________
④淑人君子,其仪一兮____________
⑤心如结兮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段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昏暗不明的样子,这里有精诚专一的意思
?? ②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悌传
[晋]习凿齿
张悌字巨先,襄阳人,少有名理,孙休时为屯骑校尉。
魏伐蜀,吴人问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智力虽丰,而百姓未服也。今又竭其资力,远征巴蜀,兵劳民疲而不知恤,败于不暇,何以能济?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不忧其本也。况彼之争地乎!”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叡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彼之得志,我之大患也。”吴人笑其言,而蜀果降于魏。
晋来伐吴,(孙)皓使悌督沈莹、诸葛靓,率众三万渡江逆之。至牛渚,沈莹曰:“晋治水军于蜀久矣,今倾国大举,万里齐力,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我上流诸军,无有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晋之水军,必至于此矣!宜蓄众力,待来一战。若胜之日,江西自清,上方虽坏,可还取之。今渡江逆战,胜不可保,若或摧丧,则大事去矣。”悌曰:“吴之将亡,贤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蜀兵来至此,众心必骇惧,不可复整。令宜渡江,可用决战力争。若其败丧,则同死社稷,无所复恨。若其克胜,则北敌奔走,兵势万倍,便当乘威南上,逆之中道,不忧不破也。若如子计,恐行散尽,相与坐待敌到,君臣俱降,无复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遂渡江战,吴军大败。诸葛靓与五六百人退走,使过迎悌,悌不肯去,靓自往牵之,谓曰:“天下存亡有大数,岂卿一人所知,如何故自取死为?”悌垂涕曰:“今日是我死日也。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佑顾。今以身徇社稷,复何遁邪?莫牵曳之如是。”靓流涕放之,去百余步,已见为晋军所杀。
(选自《襄阳耆旧记》,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败于不暇,何以能济济:成功
B.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苛:烦恼
C.玩戎黩武,民劳卒弊弊:疲惫
D.率众三万渡江逆之逆:迎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群聚而笑之
B.晋治水军于蜀久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若其败丧,则同死社稷\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如何故自取死为\子卿尚复谁为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悌分析曹魏政权,指出曹操虽有功于华夏,但为人狡诈,连年征伐,百姓并不感念恩德;继任者更是残酷暴虐,早已失去百姓支持。
B.张悌认为司马氏屡次化险为夷,预示他们终将得到民心;而蜀国宦官专权,民不聊生,既穷兵黩武,又不修守备,很可能被晋军攻占。
C.张悌没有接受沈莹的建议,是想渡过长江和晋军决一死战,如果能取胜,就正好乘胜追击攻破敌军;如果失败,就舍生取义为国捐躯。
D.张悌拒绝与诸葛靓一起逃走,是因为平时就担心不能死得其所,辜负名贤的举荐和帮助;现在只有以身殉国才能证明自己内心的忠贞。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不忧其本也。
(2)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苛:形容词作名次,繁琐的捐税。
小题1:A.连词,表示修饰。B.介词,在/与“见”互用,表示被动。C.连词,那么/连词,就。D.wéi句末语气词/wèi,介词,替
小题1:B项张悌认为司马氏终将得到民心,并非是司马氏两次化险为夷,而是他们屡建奇功,废除繁重的苛捐杂税,施恩于民。故错。
小题1:(1)克胜:克敌制胜。所以:……的原因。忧:想,考虑。“其本”也可以译为“立国的基础”。
(2)异同:原指“不同,不一致”,如诸葛亮《前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里引申为“持不同意见的人;反对者”。
参考译文:
张悌字巨先,寰阳人,年轻时就有治世之名。吴景帝孙休时,任屯骑校尉。
魏国攻伐蜀国时,吴国人问张悌说:“司马氏得政以来,屡次发动大的战乱,虽然用尽了谋略,但老百姓却并未归服。现在又竭尽财力,远征巴蜀,怎么能取得胜利呢?从前夫差征伐齐国,并不能克敌制胜,陷入危亡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到国家的根本。何况他们是争夺领土啊。”张悌回答说:“你们说的不正确啊。曹操虽然功业盖世,威震四海,不过是崇尚欺诈拷打之术,征伐不止,百姓害怕他的淫威,而非感怀他的恩德。丕、缸继承旧法,想要依靠残忍暴虐维系,却内兴宫室,外惧列强,东西边境不断受到侵扰,并没有获得片刻的安宁,他们失掉民心,已经很久了。而司马懿父子,重权在握,屡建奇功,他们废除了繁重的苛捐杂税,施恩于民,百姓归服于他们也已经很久了。所以淮南多次有乱情而他们的内心未遭到侵扰,曹髦死了,周边也未受到惊动,摧毁强敌如折断枯枝,荡平叛贼易如反掌,任勇贤能的人,让他们各自尽心尽力,如果不是智勇超群,谁能够像这样啊?他们的威武得以宣扬,治政之根本得以巩固,百姓之心得以归服,野心得以确立啊。如今蜀国,阉宦专朝.国无政令,穷兵黩武,兵民疲弊。一心只想渔利于外,而不修缮守备之器。这是强弱不同啊。谋略高人一筹,趁危而攻伐,大概可以取胜的。如果不能取得胜利,没有过错也没有功绩,最终也没有退守北方之忧,全军覆灭之虑,为什么不可以呢?他们获得成功,将给我们带来恩惠。”吴国人笑话张悌烦人话,而结果蜀国果真投降了魏国。
后来,晋国攻打吴国,孙浩派遣张悌督战沈莹、诸葛靓,率领三万军队渡江迎敌。到达牛渚时,沈莹说:“晋国在蜀地备办水军很久了,现在举国上下齐心,一定率全益州之兵力顺江而下。我们上流的军部,缺乏戒备,名将皆死,幼少上任,恐怕沿江各城,都将无法抵御啊。晋国水军,也必定会到达此地,我们应集中众人之力,等待一战。现在渡江迎战,恐怕不能取得胜利,如果兵败,吴国就大势已去了。”张悌说:“吴国名将皆死,这是众人皆知的事,不是今天才发生的。我担心蜀军来到此地,军心必定恐惧,并将无法休整恢复。现在应该渡过江去,可以决一死战。如果我们失败了,那么我们同是为国捐躯,没有什么悔恨的,如果能够取胜,那么敌人必定败亡。我们将积蓄万倍兵力,威势由南而上中道迎击,不担心不能破敌。如果按照您的计策,恐怕兵力散尽,我么只能坐以待毙,而君臣都投降,无一人死,不也是耻辱吗?”于是吴军渡江迎战,结果大败。诸葛靓与五六百人败逃,并派人营救张悌,但张悌缺额不愿离开,诸葛靓亲自前往,对张悌说:“天下存亡是有定数的,难道是你一个人可以洞察的吗,为何在此等死呢?”张悌流着泪,“今天就是我的死期,我常常担心自己不能死得其所,辜负了名贤眷佑。现在可以以身殉国,为什么要逃走呢?不要再拦住我了。”说完大哭起来,在距离百余步的地方,被晋军所杀。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在横线上写出下面句子中含有的代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余其之夫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边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轼《赤壁赋》)
1.下列选项中加粗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
C.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
D.举匏尊以相属/举酒属客
2.给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学而大遗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吾从而师之
⑥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⑦始指异之
⑧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⑨侣鱼虾而友麋鹿
A.①⑥/②/③/④⑧/⑤⑦⑨
B.①⑥⑧/②⑤/③⑦/④⑨
C.①⑥/②/③⑤/④⑨/⑦⑧
D.①②⑤⑥/③/④⑨/⑦/⑧
3.下列句式与其它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霜叶红于二月花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参考答案:1.D
2.A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选项各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①秦王必说见臣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④燕王拜送于庭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⑦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⑧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A、①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⑥⑦
C、②③⑤⑥⑧
D、②③④⑥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