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四)
2017-01-19 04:57: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独.家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单于使使晓武,会虞常   论:评论
B.空以身草野        膏:使……肥沃
C.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   除:殿阶
D.自痛负汉,加以老母保宫  系:关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君我降,与君为兄弟——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何以汝见——吾羞,不忍之下
C.数日不死。匈奴为神——拜为上卿,勇气闻于诸侯
D.皆为陛下成就——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卫律、李陵的劝降方式不同,一是他们与苏武关系不同,二是他们的修养与作为不同,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也就不同。
B.匈奴明白了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便想到用摧毁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苏武的反抗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
C.李陵劝降苏武时,曾说到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苏武明知如此,还是一心守节归汉,这说明他们两人的精神境界是高下分明的。
D.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校尉虞常,一个是原汉将卫律,一个是李广之孙李陵。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A
3.D
4.(1)(你)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陆文学自传?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笃信,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瞋。及与人为信,虽水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始三岁露,育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院。自幼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子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授孔圣之文可乎?”公曰:“善哉子为孝,殊不知西方染削之道,其名大矣。”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公因矫怜无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他日问字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公知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令其翦榛莽,以门人之伯主焉。或时心记文字,懵然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主者以为慵惰鞭之。因叹岁月往矣,恐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乃释。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公追之曰:“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以我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
  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少好属文,多所讽谕。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上元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节选自《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虎狼当道而不也——愆:失期
B.自幼学文——属:写
C.践泥污墙,瓦施屋——负:背
D.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满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懵然有所遗——桑之未落,其叶沃
B.为人才辩笃信——人无信,不知其可
C.今从尔欲——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D.育乎竟陵大师积公禅院——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陆羽“特立独行”个性的一项是(  )
①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
②少好属文,多所讽谕
③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
④意有所适,不言而去
⑤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
⑥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羽说“不知何许人也”,“姓名也未知孰是”,难下定论的名字与陆羽多重互相矛盾的性格互相照应,这样写完全是为了表现人物更具有传奇色彩。
B.?陆羽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貌陋”、“口吃”,都是缺憾,作者却比之王粲、张载等人,坦然自负,而不动声色。
C.?陆羽性格倔强,面对恩重如山的积公,敢辩善辩,决不屈从。受罚期间,繁重艰苦的劳动和不堪承受的鞭打,丝毫没有改变他坚持己见的决心和对“孔圣之文”的向往。
D.?陆羽闭门苦读,结交僧士,志向高洁,不同流俗。独行山野,诵佛吟诗,流连徘徊,号泣而归,放浪形骸的表现,近似魏晋名士的逍遥世外,而内心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忧闷。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D 
4.A <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1.下列各句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  字:?书法  
B.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因为  
C.至或图其形,玩于壁屋  写:?描摹  
D.与乎石门之异矣  徒:?门徒 
2.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4.将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
(2)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


参考答案:1.C
2.C
3.B
4.(1)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往贷粟于监河侯贷:借
B.庄周忿然作色曰忿然:生气的样子
C.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游:游玩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肆:店铺、市场
小题2:对下面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②激西江之水而迎子
③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④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A.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小题3:下列对上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很大方,答允秋后收得税金后借给他三百金。
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养生的急需品,虽少即可养生。监河侯对于庄子,远赐等于见死不救。
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
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庄子的迂腐无不跃然纸上。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C??“游”的意思是“交游,拜访”
小题2:C??两个“而”都是表顺承的连词;第一个“之”是代词,代“鲋鱼”,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小题3:D??“庄子的迂腐“这个说法不妥。
庄周家境贫寒,所以就找监河的官去借粮。监河官说:“好,我将要得到封地的租金,那时我借给你三百钱,可以吗?”庄周气得脸都变了颜色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有人在道路中间呼唤。我到处看,发现车轮印里有条鲫鱼在那儿。我问它:‘鲫鱼!你是什么原因来到这里的呢(你是何人)?’鲫鱼回答说:‘我是海神的臣子,您有一点水来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将往南去拜访吴越的君主,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怎么样?’鲫鱼生气得脸色都变了,说:‘我失去了我常呆着的水,没有地方安身,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了,你竟然这样说,干脆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吧。!’”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7分)
⑴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同治元年,李鸿章募淮军援江苏,铭传率练勇从至上海,号铭字营。招抚南汇降贼,简精锐隶其军。贼由川沙来犯,击败之,连克奉贤、金山卫,累功擢参将,赐号骠勇巴图鲁。
⑵光绪六年,俄罗斯议还伊犁,有违言,急备边。召铭传至京,疏陈兵事,略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其机括则在铁路。铁路之利,不可殚述,于用兵尤为急不可缓。中国幅员辽阔,防不胜防,铁路一开,南北东西呼吸相通,无征调仓皇之虑,无转输艰阻之虞,从此裁兵节饷,并成劲旅,一兵可得十兵之用。权操自上,不为疆臣所牵制,立自强之基础,杜外人之觊觎,胥在于此。”疏上,虽格未行,中国铁路之兴,实自铭传发之。
⑶十一年,法兰西兵扰粤、闽,诏起铭传,督台湾军务。敌三犯沪尾,又犯月眉山,皆击退,歼敌千余,相持八余月。十一年,和议成,法兵始退。初授福建巡抚,寻改台湾为行省,改台湾巡抚。檄将吏入山剿抚南、中、北三路,前后山生番①,薙发归化②。丈田清赋,溢旧额三十六万两有奇,增茶、盐、金、煤、林木诸税。始至,岁入九十余万,后增至三百万。兴造铁路、电线,防务差具。屡因病陈请乞罢,久始允之。
⑷二十一年,朝鲜兵事起,屡召,以病未出。寻卒,诏念前功,赠太子太保,赐恤,建专祠,谥壮肃。
(《清史稿·列传二百三》有删减)

(公)常以古兵家皆以治兵列奇零之数,其正者则在治国,故雅不以武功自震襮③,尤殚精经世之务
(节选自《刘壮肃公家传》江宁程先甲撰)
注:①生番:旧时侮称文明发展程度较低的人,多指少数民族或外族
②薙发:剃发
③震襮:显扬,表露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简精锐隶其军⑵防不胜防
⑶檄将吏入山⑷奇零之数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

A.不为疆臣所牵制
B.故雅不以武功自震襮

C.列坐其次
D.暮去朝来颜色故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⑴其机括则在铁路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⑴于用兵尤为急不可缓⑵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C.⑴立自强之基础,杜外人之觊觎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D.⑴(公)常以古兵家皆以治兵列奇零之数⑵引以为流觞曲水
小题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⑴俄罗斯议还伊犁,有违言,急备边。
⑵丈田清赋,溢旧额三十六万两有奇。
小题5:乙文中程先甲赞刘铭传“尤殚精经世之务”,甲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点?(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选拔、挑选;尽;用檄文晓谕或声讨,名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A、⑴副词,强调“就,就是”;⑵连词,如果B、动词,是C、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⑵助词,的,所欲为名词性D、⑴连词,因为或者动词认为;⑵介词,用拿把)
小题4:略
小题5:略
附译文:
(甲文)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同治元年,李鸿章招募淮军救援江苏,刘铭传率领练勇跟随(李鸿章)到上海,称为"铭字营"。招抚了南汇地区的降贼,选拔精锐之人隶属自己的部队……
光绪六年,俄罗斯按协议归还伊犁,(可是俄罗斯)有违背协议的言论。朝廷紧急防备边患,下令让刘铭传到京城。(刘铭传)上疏陈述用兵之事,提出方略说:“训练士兵制造兵器,本应按次序进行,其中关键就在(修建)铁路。铁路的便利,难以尽述,对于用兵来说尤其是急待实行不能延缓。中国幅员辽阔,防不胜防,铁路一旦开通,南北东西短时间内可互相通连,没有征调军队匆忙急迫的担心,没有运输粮草艰难险阻的忧虑,在此基础上裁撤兵员节约饷银,合并成为劲旅,一个士兵可当十个士兵使用。权柄操自皇上,不被各地的封疆大吏牵制;建立自身强大的基础,杜绝外国人非分企图,全在这里了。”奏疏进上,虽然未得实行,但中国兴建铁路,其实是从刘铭传开始提议的。
光绪十一年,法兰西出兵骚扰广东,福建,朝廷下诏书起用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敌军多次进攻沪尾,又进犯月眉山,都被刘铭传击退,歼敌一千余人,相持八个多月。朝廷和法国和议谈成,法军才撤退。(刘铭传)开始被任命为福建巡抚,不久朝廷改台湾为行省,刘铭传被改授台湾巡抚。命令将士进入山中清剿安抚南,中,北三路,前后山的当地土民,都剃去头发归顺朝廷教化。(刘铭传)丈量田地,清理赋税,(收入)超过过去的数额三十六万多两,增收茶,盐,金,煤,林木等税收。刚来的时候,(台湾)每年收入九十多万两,后来增加到三百万两.(刘铭传)在台湾兴建铁路,邮电,防务大体完备。
(乙文)刘铭传一直因为古代兵家都把用兵列为末技(或者刘常认为古代兵家……),正道却是在治国,所以平素从不因为军功显扬自己,特别尽心于治理国事。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