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1-19 05:18:4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对加粗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衡少善属文,于三辅——游:游学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单于——让:责备
B.举孝廉不行,连公府不就——辟:(被)征召
  召有司图——案:通“按”,察看
C.安帝闻衡善术学——雅:素常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挡
D.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阴:暗中
  既至匈奴,置遗单于——币:财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5分)
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②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
③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
④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小题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
小题2:以上选段中,孔子认为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的原因是什么?关于言与行,他提出了怎样的主张?(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君子说话要谨慎,但做事要勤快(行动要敏捷)。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翻译时注意“讷”解释为谨慎,“敏”解释为敏捷。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小题2:
试题分析:抓住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与“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来体会,就能品味出关于言与行,孔子所提出的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郦食其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龊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后,使郦生说齐王。淮阴侯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亨(通“烹”) 汝!”郦生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齐王遂亨郦生,引兵东走。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郦生至,入谒?????????????谒:拜见
B.延郦生上坐,谢之?????????谢:道歉
C足下起纠合之众?????????????起: 出身
D.齐王遂亨郦生,引兵东走???走:逃跑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郦食其是“狂生”的一组是(3分)? (??? )
①然县中贤豪不敢役?②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③郦生人,则长揖不拜④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⑤欲以径人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⑥而公不为若更言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3分)
(2)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3分)
(3)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3分)


参考答案:2.C?
3.C
4.(1)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


本题解析:2.?“起”应理解为“聚集、率领”。
3. ①是侧面反映这个特点;⑤是郦食其对当时形势的分析;⑥表现出郦食其面对死亡的壮烈洒脱。
4.(1)得分点:游,莫,句意通顺。
(2得分点:善,得,句意通顺。
(3)得分点:举,盛,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他非常喜欢读书,但家境贫寒,穷困潦倒,连供自己穿衣吃饭的产业都没有,只得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小吏。(尽管)如此,县中的贤士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
等到陈胜、项梁等人反秦起义的时候,各路将领攻城略地经过高阳的有数十人,但郦食其听说这些人都是一些龌龊、喜欢烦琐细小的礼节的人,并且刚愎自用,不能听宠伟的抱负之言,因此他就深居简出,隐藏起来。后来,他听说沛公带兵攻城来到陈留郊外,沛公部下的一个骑士恰恰是郦食其邻里人家的儿子,沛公时常向他打听他家乡的贤士俊杰。骑士回家,郦食其看到他,对他说道:“我听说沛公是轻慢的人,但他有许多远大的谋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随的人,只是苦于没人替我介绍。如果你见到沛公,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的家乡有位姓郦的书生,已有六十多岁,身高八尺,人们都称他为狂生,但是他自己说并非狂生。”’骑士回答说:“沛公并不喜欢儒生,许多人头戴儒生的帽子来见他,他就立刻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在里边撒尿。在和人谈话的时候,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所以您最好不要以儒生的身份去向他游说。”郦食其说: “你只管照我教你的这样说。”(骑士回去之后)就不慌不忙地把郦食其嘱咐的话告诉了沛公。
沛公来到高阳,在旅舍住下,派人去召郦食其前来拜见。郦食其来到旅舍,去拜见沛公,沛公正坐在床边让两个女人为他洗脚,就叫郦食其来见。郦食其进去,只是作了个长揖而没有倾身下拜,说:“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呢?”沛公骂道:“你这个没用的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经很久了,所以诸侯们才陆续起兵反抗暴秦,你怎么能说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郦食其说:“如果您下决心聚合党徒,召集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的态度来接见性情谨厚之人。”于是沛公停止了洗脚,起身,把郦食其请到了上宾的座位,并且向他道歉。郦食其于是谈了六国合纵连横所用的谋略。沛公很高兴,命人端上饭来,让郦食其进餐,然后问道:“那您看我们该用什么计策呢?”郦食其说道:“您把纠合之众,散乱之兵聚集起来,也不满一万人,如果率领他们直接和强秦对抗,那就是探虎口啊。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的地方,现在城里又有很多存粮。我和陈留的县令很是要好,请您派我到他那里去一趟,让他来向您投降。他若是不听从的话,您再发兵攻城,我在城内又可以做内应。”于是沛公就派遣郦食其前往,自己带兵紧随其后,这样就攻取了陈留。赐给郦食其“广野君”的称号。
后来,派郦食其游说齐王。淮阴侯韩信听说郦食其不用武力已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就夜里带兵渡过黄河,到达平原(地名),偷袭齐国。齐王田广听说汉兵到了,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就说:“你能制止汉军,我就让你活下来;否则,我就烹了你!”郦食其说:“能干大事的人都不拘于细节,有高尚道德的人做事从不推托不前。我不会再替你游说了!”齐王于是烹了郦食其,然后率兵向东逃跑。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1)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3)孔子曰:“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如己者。” (《说苑·杂言篇》)
小题1:根据上述文字,简述儒家主张的交友原则和目的。(2分)
小题2:孔子对“商”“赐”的断言及依据是什么?从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交友原则:无友不如己者。??交友目的:以友辅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做这两小题都要求明确两句的大意。第一则文字是讲交友的目的,那就是“以友辅仁”;第二则材料谈了交友的原则,即“无友不如己者”。
小题2:
试题分析:这一题的解答较为简单,关键是搞清楚孔子所说话之间的逻辑关系:先说果,后说因。明白了这点,就可以作答了:商:“日益”。依据是:“好与贤己者处”;赐:“日损”。依据是:“好说不如己者”。至于谈得到的启示,就可据此选这样的观点:“好与贤己者处”“日益”;“好说不如己者”“日损”。可选其一,也可两方面都谈。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凋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荀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一而静”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百,但正是追求“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资助,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1.下列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B.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C.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7.
E.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F..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G..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神力来实现。
H..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力救赎后的超越。8.
I.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
G.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祟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有效改变现实。
柏拉图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


参考答案:1. B
2. C
3. A


本题解析:1.这只是柏拉图对“美”的理解。本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2.据“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等信息可知,西方古代内审美同样需要通过主体心理活动才能实现。
3.B项据原文“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可知本项“对感官审美的摒弃”的表述不当。C项“能有效改变现实”无据,原文只表达了“能超越现实困境”等信息。D项“天地神人共舞”是


本题难度:困难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