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顾问御史曰:“曲逆户口几何?”对曰:“始秦时三万馀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户。”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其后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孝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卒,以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二岁,孝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王陵,王陵曰:“不可。”问陈平,陈平曰:“可。”吕太后怒,乃详迁陵为帝太傅,实不用陵。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
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史记·陈丞相世家》有节选)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谢:辞别
B.间者兵数起,多亡匿兵:士兵
C.世莫能闻也闻:得知
D.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卒:最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汉王还定三秦而东击降殷王而还
B.乃封其金与印乃详迁陵为帝太傅
C.立魏咎为魏王君为我呼入
D.事魏王咎于临济得复见将军于此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陈平有才能的一组是(???)
①与秦军相攻于临济???????②击降殷王而还?????③问陈平,陈平曰:“可。”
④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⑤而平身间行杖剑亡?⑥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年轻时外出求学,他曾跟随一些年轻人去临济在魏王咎手下做事。魏王任命他为太仆。后来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加上又有人说他的坏话,陈平只好逃离魏王。
B.陈平投奔项羽,得到项羽的重用。陈平被封为信武君,率领魏王咎的部下击败并降服了殷王而凯旋。后来项王发怒要杀掉前次平定殷地的将领吏。陈平害怕被杀而逃走。
C.吕太后想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陈平假装顺从这件事。等到吕太后去世,陈平策划跟其他官员合谋,诛灭了吕氏宗族,拥立孝文皇帝即位。
D.陈平喜欢读书,跟哥哥兄弟情深,他在乱世中建功立业,跟随当世英豪屡被赏识重用,官至丞相。他有战功,有谋略,却多次被小人猜忌而不得不逃命。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①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B.解释不准确,由原文内容大意可知,兵:战争。所以选B。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C:动词.担任,做/介词.替.A:连词,表承接.B:副词,于是.就:D:介词,引进动作的处所,可理解为“在”。所以选C.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①说的是魏王的事迹,与陈平无关.③说的是陈平对吕后的假意顺从,与才能无关,⑤说的是陈平害怕被害。逃亡。所以选A。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多次被小人猜忌而不得不逃命”与原文内容不符,不准确,原文提到他两次逃命,一次是他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有的人又说他的坏话.陈平只好逃离而去:另一次是汉王收复先前被陈平玫下殷地,项王大怒.准备杀掉前次平定殷地的将领吏,陈平害怕被杀,自己逃跑。所以选D。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第一个“使”.名作动.排遗;亡:逃走. “壮哉县”主谓倒装,是:这个(县)、谢:告诉,号称;杜门:闭门;卒:去世,死亡。
译文:陈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有田地三十亩,仅同哥哥陈伯住在一起。陈伯平常在家种地,听任陈平出外求学。
陈胜起兵后在陈县称王,派周市平定了魏国地区,立魏咎为魏王 ,与秦军在临济交战。在这以前陈平本已辞别他的哥哥陈伯,随一些年轻人去临济到魏王咎手下做事。魏王任命他为太仆。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有的人又说他的坏话,陈平只好逃离而去。过了多时,项羽攻占土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项羽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项羽东归,在彭城称王,汉王回军平定三秦向东进军,殷王反叛楚国。项羽于是封陈平为信武君,让他率领魏王咎留在楚国的部下前往,击败并降服了殷王而凯旋。项王派项悍任命陈平为尉,赏给他黄金二十镒。过了不久,汉王又攻下殷地。项王大怒,准备杀掉前次平定殷地的将领吏。陈平害怕被杀,便封好项王赏给他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自己单身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
高帝南归经过曲逆,登上城楼,望见县城的房屋很大,说道:“这个县好壮观!我行遍天下,只见到洛阳和这个县是这样。”回头问御史说:“曲逆的户口有多少?”御史回答说:“当初秦朝时有三万多,中间连年战乱,很多人逃亡藏匿,如今现存五千。”当时高帝便命令御史,改封陈平为曲逆侯,尽享全县各户的赋税收入,取消以前所封的户牖乡。此后陈平曾以护军中尉的身份跟从高帝征讨陈豨和黥布。他一共出过六次奇计,每次都增加了封邑,一共增封了六次。奇计有的颇为隐秘,世间无人得知。
前189年(孝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去世,任命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两年后,孝惠帝去世。吕太后想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询问王陵,王陵说:“不行。”又问陈平,陈平说:“可以。”吕太后发怒,于是假意提升王陵为皇帝的太傅,实际上不重用王陵。王陵发怒,称病辞职。闭门不出,始终不朝见皇帝,七年后去世。
吕太后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陈平假装顺从这件事。等到吕太后去世,陈平跟太尉周勃合谋,终于诛灭了吕氏宗族,拥立孝文皇帝即位,此事陈平是主要策划者。
前178年(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去世,谥号为献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题3分)
仇览字季智,陈留考城人也。少为书生淳默,乡里有数,无知者。年四十,县召补吏,选为薄亭长。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限,鸡豕有数,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其年称大化。览初到亭,人有陈元者,独与母居,而母诣览告元不孝。览惊曰:“吾近日过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及至耳。母亲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肆忿于一朝,欲至子以不义乎?”母闻感悔,涕泣而去。览乃亲到元家,与其母子饮,因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卒成孝子。
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德化人,署为主簿。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览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涣谢谴曰:“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今日太学曳长裾,飞名誉,皆主薄后耳。以一月奉为资,勉卒景行。”
览入太学,时诸生同那符融有高名,与览比宇,宾客盈室,览常自守,不与融言。融观其容止,心独奇之,乃谓曰:“与先生同乡壤,邻房牖,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览乃正色曰:“天子修设太学,岂但使人游读其中!”高揖而去,不复与言。后融以告郭林宗,林宗因与融贵刺就房谒之,逐请留宿。林宗嗟叹,下床为拜。
览学毕归乡里,州郡并请,皆以疾辞。虽在宴居,必以礼自整。妻子有过,辄免冠自责。妻子庭谢,侯览冠,乃敢升堂。家人莫见喜怒声色之异。后征方正,遇疾而卒。
(节选自《后汉书》)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苦身投老投:接近
B.政尚严猛 尚:尚且
C.其年称大化化:转变
D.虽在宴居 宴:安闲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仇览重视教育感化的一项是 ( )
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果菜为限,鸡豕有数。 ②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
③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及至耳。????????????????④譬以祸福之方,元卒成孝子。
⑤天子修设太学,岂但使人游谈其中。????????????⑥妻子有过,辄免冠自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仇览为官,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生产;重视教化,使被母亲控告不孝的陈元成为孝子。
B.王涣对仇览不治罪而感化陈元的一类做法不满,于是仇览离任去太学学习。
C.仇览在太学坚定心志专心学习,当时游谈成风,他不参与,使郭林宗由衷饮佩。
D.仇览学毕回乡,看重操守,不愿做官,居家严格要求自己和妻子儿女。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5分) 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
② (5分) 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尚:崇尚。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A即为词类活用。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尚”解释为“尚且”后面没有和他照应的语句,可判断解释错误。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仇览”性格特征是“重视教育感化”, ①句是政治措施,⑤是拒绝游谈的表态,排除这两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王涣对仇览的做法不满,理解分析有误。王涣基本上认可,但有疑问,经过仇览解释后,他很赞赏,并让仇览去太学学习。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罪——治罪,化——感化,得无……邪——莫非……吧? (2)轻——轻浮,游——放荡,役——役使(介宾短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仇览字季智,是陈留县考城人。他青年时作为书生时淳朴寡言,乡里没有人了解他。四十岁时,县府征召他补任官吏,选拔他当蒲亭长。他鼓励人们发展生产,为百姓制定法令条文,以至到果树蔬菜定出限额,鸡猪规定数量。农事完毕之后,就让子弟们住在一起,回到学校学习。那些剽悍轻浮放荡不羁的人,全都用耕田桑蚕之事役使他们,严格制定惩罚条文。他亲自帮助(有困难的人)办丧事,救助抚慰贫困孤寡的人。一年以后人们称赞当地有了很大改变。仇览刚到蒲亭时,有个叫陈元的人,独自与母亲居住,可是他的母亲到仇览处控告陈元不孝。仇览吃惊地说:“我近日经过你们家,看到房屋很整齐,田地按时耕耘。这个人不是恶人,应当是教育感化没有做到罢了。(你作为)母亲守寡养育孤儿,自己受苦接近年老,怎么能因一时发泄愤怒,把不讲道义之名送给儿子呢?”这位母亲听了很感动、很后悔,流着泪离开。仇览就亲自到陈元家,和他们母子饮酒,乘机向陈元讲述人伦孝敬的行为,用祸福之类的话使他领会,陈元终于成为孝子。
当时考城县令河内人王涣,政事崇尚严厉,听到仇览用道德感化人,委任仇览当主簿。他对仇览说:“你听到陈元的过错,不治罪而感化他,莫非缺少鹰鹯一样威猛的心志吧?”仇览说:“我以为鹰鹯(虽威猛但)不如鸾凤(美好)。”王涣致谢送走他说:“枳树荆棘不是鸾凤栖息之处,百里之路哪里是你这样大贤人走的路呢(意为前程远大)。今日太学中那些人拖着长长的衣襟,名誉飞扬,都在你之后罢了。我拿一个月的俸禄作为资助,勉励你最终成就崇高的品德。”
仇览进入太学,当时生员中同郡的符融有很高的名声,跟仇览挨着屋子住,常常宾客满屋,仇览常常坚守自己的心志,不跟符融谈话。符融观察他的容貌举止,内心唯独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对他说:“我和您是同乡,房子相邻,现在应变城英雄从四方聚集,是志士结交之时,您虽然致力经学,可守住学业为什么这样坚定?”仇览于是面色严肃地说:“天子建立太学,难道只是让人们在这里游谈吗?”然后向符融高高地拱手施礼离开,不再跟他说话。后来符融把此事告诉了郭林宗,林宗于是与符融带着名帖到住处拜见仇览,于是请求留下住宿。林宗很是感叹,下床向仇览行礼。
仇览学习完毕回到乡里,州郡官府一起邀请他为官,他都用生病推辞。虽然在家闲居,他一定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妻子儿女有过失,他就脱帽(表示犯过失)自责。妻子儿女在院中道歉,等到仇览戴上帽子,才敢走进堂屋。家人没有谁见过他因喜怒在说话声音和脸色上表现出的不同。后来他被征召为方正之人,生病后来去世了。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为加粗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 .假如
B .假装
C .借助,利用
D .假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仆窃不逊,近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我私下里不谦虚(不自量力),最近依靠拙劣没用的文辞,收集天下散佚的遗闻旧说,考证其中的史实,考察历史上成败盛衰的规律。
B.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也是想用来探求天道与人事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成为一家之说。
C.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恰巧碰上这桩祸事,我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
D.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我已经能著成这部书,就要把它藏在名山之中,传给那些能理解的后人,使它在人烟稠密的都市流传,那么,我以前受辱的旧债就得到补偿,即使让我死上一万次,难道会后悔吗!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我果真能著成这部书,就要把它藏在名山之中,传给那些能理解的后人,使它在人烟稠密的都市流传,那么,我以前受辱的旧债就得到补偿,即使让我死上一万次,难道会后悔吗!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来济,扬州江都人。父护儿,隋左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转侧流离,而笃志为文章,善议论,晓畅时务,擢进士。贞观中,累迁通事舍人。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济曰:“陛下上不失为慈 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十八年,初置太子司议郎,高其选,而以济为之,兼崇贤馆直学士。
帝将以武氏为后,济谏曰:“王者立后,以承宗庙、母天下,宜择礼义名家、幽闲令淑者,副四海之望,称神祇之意。故文王兴姒,《关睢》之化,蒙被百姓,其福如彼;成帝纵欲,以婢为后,皇统中微,其祸如此。惟陛下详察。”初,武氏被宠,帝特号“宸妃”。济与韩瑗谏:“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武氏已立,不自安。后更谩言济等忠鲠,恐前经执奏,辄怀反仄,请加赏慰,而实衔之。帝示济及瑗,济等益惧。
显庆初,兼太子宾客,进爵为侯。帝尝从容问驭下所宜,济曰:“昔齐桓公出游,见老人,命之食,曰:‘请遗天下食。’遗之衣,曰:‘请遗天下衣。’公曰:‘吾府库有限,安得而给?’老人曰:‘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衣。’由是言之,省徭役,驭下之宜也。”于时山东役丁,岁别数万人,又议取庸以偿雇,纷然烦扰,故济对及之。二年,兼詹事。寻坐褚遂良事,贬台州刺史。久之,徙庭州。龙朔二年,突厥入寇,济总兵拒之,谓其众曰:“吾尝絓刑罔,蒙赦死,今当以身塞责。”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年五十三。赠楚州刺史,给灵輀还乡。(《新唐书·来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通事舍人——迁:调动官职,这里指升官。
B.遗之衣——遗:遗留
C.副四海之望——副:相称,符合。
D.蒙被百姓——被:惠及。
2.以下句子中,全部能直接表现来济正直耿介的一组是(???? )
①善议论,晓畅时务
②济曰:“陛下上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
③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
④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
⑤省徭役,驭下之宜也
⑥遂不介胄而驰贼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济,名门之后,幼时遭家庭变故,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从小立志学习,擅长议论,通晓时务,仕途升迁,官运亨通。在处置太子一事上,他敢于直言,最终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B.高宗执意立武氏为后,来济和韩瑗以史强谏,认为应该选择出身名门、讲究礼仪、有美德的大家闺秀为后。在当初分封武氏的事件中,他们两人据理力争,认为另立新人,恐怕不行。
C.高宗曾经询问治国之计,来济以齐桓公为例,献上了“省徭役”之策,既表现了他治国的才能,又显示了对百姓的爱护。
D.来济因为褚遂良事件被一贬再贬,后在突厥入侵时领兵抵抗,没穿盔甲飞马冲入敌阵,身陷敌手,以自己的生命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B
4.(1)宇文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