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蜃说
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①”,初未之信。
庚寅季春,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会颖川主人走使②邀予。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③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④,列如崪岫⑤,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歘⑥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⑦,中有浮图⑧老子之宫,三门嵯峨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若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⑩,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笔谈》纪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
噫嘻!秦之阿房⑾,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远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⑿!
(选自宋·林景熙《霁山先生集》)
①蜃气楼台:此指“蜃气”形成“楼台”的景象,即“海市蜃楼”。 ②走使:走使之人,也就是供奔走仆人。③第:只。④叠巘(yǎn):重重叠叠的山岭。⑤崪(zú)岫(xiù):险峻的山峰。⑥欻(xū):快速。⑦鱼鳞相比:像鱼鳞一样整齐而密集地排列着。⑧浮图:佛塔。⑨嵯(cuó)峨(é):形容山势高峻。⑩晡:申时,等于现在下午三时到五时。⑾阿房:与以下 “章华”“铜雀”“临春”结琦”都是古代的台名、宫名或楼名。⑿何暇蜃之异哉:为“何暇异蜃”的倒装,哪里顾得上对海市蜃楼感到惊讶呢!意思是不值得惊讶。暇,空闲。
小题1:“魏之铜雀”是指三国时________(人名)建造的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家僮走报怪事
(2)第见沧溟浩渺中
(3)鱼鳞相比
(4)冉冉漫灭
小题3:与“初未之信”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至今,未之尝闻
小题4:与“钟鼓楼翼其左右”一句中“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于其身也,则耻师也,惑矣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D.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小题5:把“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6:文中描绘的景象称之为_______,作者记叙这一现象是为了借题发挥,认为_________。以此来抒发对宋朝覆亡的感慨。
2、单选题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粗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况且)
B.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C.长于臣(介词,比)
D.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
3、阅读题
欧阳頠,字靖世,长沙临湘人也。为郡豪族。祖景达,梁代为本州治中。父僧宝,屯骑校尉。頠少质直有思理,以言行笃信著闻于岭表。父丧毁瘠甚至。家产累积,悉让诸兄。州郡频辟不应,乃庐于麓山寺傍,专精习业,博通经史。
梁左卫将军兰钦之少也,与頠相善,故頠常随钦征讨。钦为衡州南征夷獠,擒陈文彻,所获不可胜计,献大铜鼓,累代所无,頠预其功。还为直阁将军。刺史庐陵王萧续深嘉之,引为宾客。钦征交州,复启頠同行。钦度岭以疾终,頠除临贺内史,启乞送钦丧还都,然后之任。时湘衡之界五十余洞不宾,敕令衡州刺史韦粲讨之,粲委頠为都督,悉皆平殄。
侯景构逆,粲自解还都征景,以頠监衡州。京城陷后,岭南互相吞并,兰钦弟前高州刺史裕攻始兴内史萧绍基,夺其郡。裕以兄钦与頠有旧,遣招之,頠不从。乃谓使云:“高州昆季隆显,莫非国恩,今应赴难援都,岂可自为跋扈。”及高祖入援京邑,将至始兴,頠乃深自结托。裕遣兵攻頠,高祖援之,裕败,高祖迁頠为始兴内史。
侯景平,元帝遍问朝宰:“今天下始定,极须良才,卿各举所知。”群臣未有对者。帝曰:“吾已得一人。”侍中王褒进曰:“未审为谁?”帝云:“欧阳頠公正有匡济之才,恐萧广州不肯致之。”乃授武州刺史,欲令出岭,萧勃留之,不获拜命。
时萧勃在广州,兵强位重,元帝深患之,遣王琳代为刺史。勃遣其将孙信监州,尽率部下至始兴,避琳兵锋。頠别据一城,不往谒勃,闭门高垒,亦不拒战。勃怒,遣兵袭頠,尽收其此赀财马仗。寻赦之,还复其所,复与结盟。萧勃死后,岭南扰乱,頠有声南土,且与高祖有旧,乃授頠散骑常侍、都督衡州诸军事。未至岭南,頠子纥已克定始兴。及頠至岭南,皆慑伏,仍进广州,尽有越地。
初,交州刺史袁昙缓密以金五百两寄頠,令以百两还合浦太守龚翙,四百两付儿智矩,余人弗之知也。頠寻为萧勃所破,赀财并尽,唯所寄金独在。昙缓亦寻卒,至是頠并依信还之,其重然诺如此,时人莫不叹伏。
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庐于麓山寺傍庐:房屋
B.与頠相善 善:友好
C.五十余洞不宾 宾:归顺
D.未审为谁 审:明白
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长沙临湘人也,为郡豪族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裕以兄钦与頠有旧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C.頠乃深自结托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且与高祖有旧或失其所与,不知
⒑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頠生于长沙郡一个豪门望族,祖父、父亲都曾任官,但他却屡次拒绝了州郡的征召,专心于学业。
B.侯景叛乱时,岭南局势动荡,兰裕攻打萧绍基,夺取了萧绍基的郡邑,欧阳頠毫不客气地对他提出了批评。
C.萧勃死后,岭南局势又出现动荡,欧阳頠奉命前往,平定了始兴,并进一步平定了广州等南越所有地区。
D.欧阳頠为人清廉、守信,友人在他那里寄存钱财,他在资财丧尽的情况下也没有动用,在友人死后,把这笔钱还给了友人之子和龚翙。
⒒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父丧毁瘠甚至。家产累积,悉让诸兄。
译文:?
⑵刺史庐陵王萧续深嘉之,引为宾客。
译文:?
⑶其重然诺如此,时人莫不叹伏。
译文:
⑷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鄙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糊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而望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5、单选题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