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选出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加:更
B.积水成渊 成渊:汇成江海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镂:雕刻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宏大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字“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蟹六跪而二螯
B.吾尝终日而思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或百步而后止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⑴君子的
本题解析:
小题1:渊指的是深潭
小题2:都表转折关系;A,前者表承接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B,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者表转折关系;C,前者表假设关系,后者表承接关系
小题3: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杨简,字敬仲,慈溪人。乾道五年举进士,授富阳主簿。为绍兴府司理,犴狱必亲临,端默以听,使自吐露。越陪都,台府鼎立,简中平无颇,惟理之从。一府吏触怒帅,令鞫之,简白无罪,命鞫平日。简曰:“吏过讵能免,今日实无罪,必植往事置之法,某不敢奉命。”帅大怒,简取告身纳之,争愈力。常平使者朱熹荐之。先是,丞相史浩亦以简荐,差浙西抚干,自尹张钧!宜因凶岁戒不虞。乃令简督三将兵,接以恩信,出诸葛亮正兵法肄习之,军政大修,众大和悦。改知嵊县。丁外艰,服除,知乐平县,兴学训士,诸生闻其言有泣下者。杨、石二少年为民害,简置狱中,谕以祸福,成感悟,愿自赎。由是邑人以讼为耻,夜无盗警,路不拾遗。绍熙五年,召为国子博士。二少年大帅县民随出境外,呼曰“杨父”。转对,极言经国之要,弭灾厉、消祸变之道,北境传诵,为之涕泣。诏以旱蝗求直言,简上封事,言旱蝗根本,近在人心。寓官置民田负其直,简追其隶之而偿所负。势家第宅障官河,即日撤之,城中欢踊,名杨公河。简在郡廉俭自将,奉养菲薄,常曰:“吾敢以赤子膏血自肥乎!”闯巷雍睦无忿争声,民爱之如父母,咸画象事之。金人大饥,来归者日以数千、万计。边吏临淮水射之。筒戚然曰:“得土地易,得人心难。薄海内外,皆吾赤子,中土故民,出涂炭,投慈父母,顾靳斗升粟而迎杀之,蕲脱死乃速得死,岂相上帝绥四方之道哉?”即日上奏,哀痛言之,不报。卒,赠正奉大夫。
(选自《宋史·杨简传》)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史浩亦以简荐,差浙西抚干属差:被派遣
B.宜因凶岁戒不虞凶:饥荒
C.寓官置民田负其直负:亏欠
D.薄海内外薄:通“渤”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端默以听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乃令简督三将兵
乃下令
C.北境传诵,为之涕泣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D.宜因凶岁戒不虞
因击沛公于坐
小题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杨简做法“得人心”的一组是??? (??)
①白尹张钧,宜因凶岁戒不虞
②简取告身纳之,争愈力
③兴学训士,诸生闻其言有泣下者
④简置狱中,谕以祸福,成感悟,愿自赎
⑤势家第宅障官河,即日撤之,城中欢踊,名杨公河
⑥中土故民,出涂炭,投慈父母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小题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简任绍兴府司理时,亲临监狱,审讯犯人。即使犯人不开口,杨简也能断定他们的罪行。
B.杨简做乐平县县令时兴办学校,教化百姓,乐平县被治理得路不拾遗,杨简因此深受百姓喜爱。
C.杨简在百官轮次奏对时,讲述的治国的关键、消灾的方法,连金国的人都被感动得流泪。
D.杨简认为应该从安抚人心的角度出发,对来投靠的金人不应该阻止,更不应该杀害。
参考答案:
小题:
D
小题:
A
本题解析:
小题:
“薄海内外”中的“薄”解释成“近”。)
小题:
A项“以”分别解释为“连词,来”和“介词,用”。? B项“乃”解释为“于是”。C项“为”解释为“因为”。? D项“因”解释为“趁着”。)
小题:
①句表明杨简有远见。②句表明杨简刚正。⑥句是杨简叙述人们的生活情况。)
小题:
A项中的“即使犯人不开口,杨简也能断定他们的罪行”不合原文的意思。原文的意思是“杨简让罪犯自己陈述”。)
【参考译文】
杨简,字敬仲,慈溪人。乾道五年(1169)中进士,被任命为宣阳主簿。杨简任绍兴府司事,他亲临乡间牢狱,静静地听犯人自己的陈述。越州是陪都,台府鼎立,杨简保持中立,只跟从有理的一方。一个府史触怒统帅,统帅下令审讯他,杨简汇报说府吏无罪,统帅又下令审查他的平时表现,杨简说:“小吏有罪哪能免,现在他确实无罪,一定要挑他过去的错依法处理,我不敢从命。”统帅大怒,杨简请假上交这件事,更是据理力争。常平使者朱熹推荐他。先前,丞相史浩亦推荐杨简,被差遣为浙西抚干,他对长官张构说,应该趁荒年防备不测。张构就命令杨简统领三将兵,杨简对他们施以恩信,拿出诸葛亮的正兵法练兵,军政治理得很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发现
非我也,岁也——年成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快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致力
C、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D、风雪严寒,从数骑出——跟随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去、前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于,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主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团,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邦,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阚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亏损,削弱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以其无礼于晋
B.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唯君图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小题3: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没有能力了,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灭掉郑国就对您有好处,我就敢麻烦您来做这件事。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整齐,是不够勇武的。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分)
(3)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B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内容大意可知,济:渡河。所以选B。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C均是连词,如果。A,以,连词,以便/连词,因为。B其,代词,这件事/语气词,还是。D之,代词,这件事/助词,取消独立。所以选C。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没有能力了应为不能做什么了,我就敢麻烦你做这件事应为那就冒昧的拿灭亡郑国这件事来麻烦你手下的人,不够勇武的应为不符合武德。所以选C。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内容大意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C“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表述不符合文意,在原文中并无依据。原文内容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所以选C。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定语后置句式,上下,用心一、已往,谏,追/倾之,炎张、句式。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非矫厉所得——时矫首而遐观
B.园日涉以成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此大小之辩也——而御六气之辩
D.之二虫又何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