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1-19 14:09:0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请阅读宋代曾巩的《赠黎安二生序》,完成下题。
赵郡苏轼①,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②。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③。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④,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⑤?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⑥。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注释:① 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北宋末年升为庆源府。苏轼是四川眉山人,由于他的远祖——唐代文学家苏味道﹝公元648—705年﹞是赵州栾城人,所以苏轼除署“眉山苏轼”外,又称“赵郡苏轼”。② 江陵府:今湖北省荆沙。司法参军,官名,置于各州,掌议法断刑。③迂阔:迂远而不切实际。④ 道:指圣人之道,即儒家学说。⑤ 庸讵:也作“庸遽”,岂,难道。⑥ 择而取之:指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之间的选择。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遗:赠予
B.辱以顾余辱:侮辱
C.若不可极者也极:用尽
D.既得之于心矣得:契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吾其还也
B.孰有甚于予乎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C.特以文不近俗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则于是焉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B.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C.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D.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小题4:下面是对这篇赠序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叙述好友苏轼向他推荐蜀之士黎安二生,不久,二生携文求见,详读二生之文后,作者觉得黎安二生堪称“魁奇特起”之士。第2段叙述黎生在将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请求作者为他们“解惑于里人”。
B.第4段为议论,就黎生所谓里之人笑其迂阔,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而发。作者明确指出自己的“迂阔”在于信古志道,不与世俗同流,不怕世人讥笑,并希望“二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这实际上是在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C.这篇文章的“文眼”是“迂阔”二字。从行文上来看,全文紧紧围绕“迂阔”二字来写;文章议论的唯一中心,也在于“迂阔”二字;文章的主旨,也是为了表达对于世人所讥笑的这种“迂阔”,作者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此文本来就是为自己不合世俗、怀才不遇而写的,作者针对“迂阔”二字发议论,咄咄逼人,把自己心中郁积的不平和愤懑一泻无余,与苏轼、韩愈那些痛快淋漓、气势不凡的古文有相似之处。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3分)
译文:????????????????????????????????????????????????????????????????
⑵ 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3分)
译文:????????????????????????????????????????????????????????????????
⑶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B﹝辱为谦词﹞
小题:A副词,还是;B语气词,呢介词,在;C连词,因为介词,用;D语助词疑问代词,什么﹞
小题:C﹝A“同年”在句中是指“科举制度中同科考中的人”,今义是“同一年,同岁”;B“放纵”在句中是“奔放”的意思,是个褒义词,现代汉语中是“纵容,不守规矩,没有约束,没有礼貌”的意思,多用作贬义;C“以为”在句中是“认为”的意思,和今义相同;D“于是”在句中复合虚词,意思是“在这方面”,现代汉语中常作连词用﹞
小题:D﹝作者针对“迂阔”二字发议论,是一唱三叹、抑扬吞吐,而不是咄咄逼人、一泻无余。并且此文远不及苏轼、韩愈的古文那样痛快淋漓、气势不凡,只有一种含蓄优雅的风韵,与欧阳修的文章很有相似之处﹞
小题:无
参考译文
赵郡苏轼,是与我同科考中的好友。他从蜀郡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郡士子叫黎生、安生的。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承蒙不弃,送给我看。读他的文章,确是气势雄壮,意味深长,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能奔放,像是使不完用不尽的啊。二生确实可以说得上是杰出特异的人才,苏君真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黎生充任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要起程,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契合在心里了,却还要用言辞在外面表现出来么?” 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时,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你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疑惑。”
我听了,自己想想,觉得可笑。
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穷困到现在而自己尚且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黎生的迂阔,只因文章同世俗有距离。是迂阔中很小的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才是大的呢。如果黎生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黎生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他的祸害却是这样。说他不好,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人;可以随同世俗,却一定离开圣贤之道。黎生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疑惑,那么,一定能够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
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生,并且拿给苏君看,认为怎么样呢?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游钓台记
清·郑日奎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①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注】①严先生:名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少年时很有才气,与刘秀(后来的汉光武帝)是同学好友。刘后来做了皇帝,多次征召其为谏议大臣,严子陵婉拒之并隐居富春江一带,终老于林泉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暇问名,之而已/颔:点头
B.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迫:靠近
C.如草寻磴/披:分开?
D.觉先生,悉在下风/视:看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组是(???? )
A.①子言,不及此/②夫人之力不及此
B.①不能强,致礼焉/②项王即日?,留沛公
C.①峰下,先生祠堂在焉/②颓然就醉,不知日
D.①欲舣舟一登,舟子固持不可/②惜其用武不终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作者游历钓台,借助眼观、鼻嗅、舌品、耳闻,呈现出了其“神游”钓台的独特感受,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对那里景象的喜爱之情。
B.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C.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争议,依然不从,作者向船夫致礼,表示道歉,方继续前行,登山游览。
D.这篇文章豪放之中有婉约之致,秀丽之中有清新之韵,其文气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造境写境,浑然天成。
4.翻译与断句。
(1)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给所选文段断句。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



参考答案:1.D
2.C
3.C
4.(1)只有叮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而且,背负罪名不容易处世安身,地位卑微常常受到诽谤议论。
B.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我因为言论而遭遇这场灾祸,重新被乡里人耻笑,因为玷污辱没了祖宗,我又有什么脸面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呢?即使延续到百世,耻辱仍会更加深重!因此,痛苦之情在肠中整天转来转去,平日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象丢失了什么;出门常常不知要到何处去。
C.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所以暂且随世俗而浮沉,与时势相周旋地活下去,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结。
D.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如今少卿竟教我推贤进士,恐怕和我的内心相违背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我因为言论而遭遇这场灾祸,深深的被乡里人耻笑,因为玷污辱没了祖宗,我又有什么脸面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呢?即使延续到百世,耻辱仍会更加深重!因此,痛苦之情在肠中整天转来转去,平日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象丢失了什么;出门常常不知要到何处去。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西湖香市??[明]张岱
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①之珍异,皆集焉。
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已画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香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吹笙之聒帐②;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巳、壬午涛饥洊③,民强丰饿死。壬午虏鲠④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⑤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实录。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①蛮夷闽貊(mò):泛指少数民族。②聒帐:通宵宴饮,管弦齐奏的热闹景象。③)洊(jiàn)饥:连年饥荒。④虏鲠:指盗贼横行。⑤抽丰:指利用各种关系和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尽:终止
B.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日:每天
C.凡四阅月方罢凡:总共
D.断无此二地矣断:判断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叙述从山东、嘉湖前来普陀寺、天竺寺进香的人,与西湖边的人做买卖,交代了香市的由来。
D.第二段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描绘出香市热闹繁荣的景象,反映出作者崇尚村野淳?朴生活的情趣。
C.第三段写“轻薄子”将前人诗句改为“还把杭州送汴州”等,反映了百姓对太守刘梦谦的不满和讽刺。
D.作者借香市的兴废,反映于杭州的衰落,透露出沧桑之感,表达了天灾可怕但人祸更为致命的思想。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4分)
译:
(2)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5分)
译:


参考答案:
小题:(3分)?D
小题:? (3分)?B

本题解析:
小题:(3分)?D(应为“绝对”)
小题: (3分)?B、(“崇尚村野淳朴生活的情趣”有误)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西湖的香市,从二月十五花朝节开始,到五月初五端午节终止。在这一段日子里,山东到???普陀进香的人每天都有,嘉兴府、湖州府到天竺寺进香的人每天都有,从各地来的人到了就和???西湖边白》人在这里做买卖,所以叫“香市”。各地到这里来进香的人在上、中、下三个天竺寺做买卖,在岳王坟做买卖,在湖心亭做买卖,在陆宣公祠做买卖,可说是无处不做买卖,但是在昭庆寺最为集中。昭庆寺两侧长廊里,所以没有一天不开市的,三代八朝的古董,边远地区的珍宝,都齐集在这里。
这时春暖花开,桃柳明媚,鼓乐悠扬,岸旁没有停留的船。客店没有停留的客。酒馆没有留下的酒。袁宏道所说的“山色如娥眉,花容若红颜。水波似绫缎,和风赛佳酿”,已经描绘出了西湖三月的风光。而这时因有各地香客来西湖。又是一番光景。才子佳人的文雅优美,比不上那村姑农女的乔妆打扮;幽兰的清香,比不上那苏合香芫荽菜的浓香;琴笛丝竹的乐声,比不上那擂鼓吹笙的通宵合奏;奇形怪状的古玩,比不上那泥人竹马的行情走俏;宋元的名画,比不上那西湖风景画和佛画的畅销风行。人们来来往往,追赶奔忙,拉不开,牵不住。几百几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天簇拥在寺的前后左右,总共持续四个月才散市。恐怕在长江以???东,绝对没有第二处。
崇祯庚辰年二月。昭庆寺遭火灾。这一年到辛巳年、壬午年,接连发生饥荒,百姓过半饿???死。壬午年盗贼横行山东,北方香客南来之路断绝,没有到达的,香市就废止了。辛巳年夏天,我在西湖,只见城里饿死的尸体被运出,抬的抬,拉的拉,接连不断。那时作杭州太守的是刘梦谦,汴梁人,各乡打秋风分肥的大多住在西湖边,成天包揽诉讼,把诉讼所得贿送给刘太???守。有位好开玩笑的文人改了古诗来讥讽他,诗句是:“山不像青山楼不像楼,西湖的歌舞一???时罢休了。暖风吹得死人发臭,要把杭州全送给刘汴州。”这可以说是西湖民生的真实写照。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面句中加粗的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B.?遂许先帝以驱弛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正确使用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