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小题1:诗歌表现了一个传统佳节,是哪一个节日?颈联如何表达相思的?(3分)
小题2:尾联使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中秋节。以彻夜无眠写相思。通过刻画相思时心神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可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来理解,由“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联想到中秋佳节。由“灭烛”“披衣”“露滋”可联想到诗人彻夜无眠的相思。答题时,可先描述颈联的大意,再抓住关键词分析诗人的相思之情。
小题2:
试题分析:由“盈手赠”大意可知,尾联使用了拟物的手法。由“赠”“梦”可联想到诗人对有缘人的相思之情,由此可体会出诗人只能凭借梦中相会来慰藉自己的相思之苦,因此诗人是无奈而孤寂失落的形象。组织答案时,先答手法,后答形象。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小题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5分)
??????????????????????????????????????????????????????????????????????????????
小题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哪些方面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用了比喻的手法,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有用夸张的手法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
点评:“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秋逼暗虫通夕响”以动衬静。
小题2:试题分析:下面四句,则着重抒吐情怀。 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8分)
狮子林竹下偶咏
(明)徐贲
客来竹林下,时闻涧中琴。
经房在幽竹,庭户皆春阴。
孤吟遂忘返,烟景生逾深。
【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1分)
【小题2】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幽竹”、“琴声”、“经房”,营造了一种静谧、雅致的氛围。
B.诗中写溪涧、琴声,以声衬静,更加显现出竹林的幽静。
C.诗人陶醉在如此美好的景致之中,不知不觉走到了烟雾缭绕的竹林深处,以致于迷途忘返。
D.诗人即景抒情,表达了对清幽的环境、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小题3】诗人徐贲也是明代著名的画家,擅长山水。请你展开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出诗中的情景,使之具有画面感。(4分)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1分)古体诗
【小题2】C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体裁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古体诗的特点来分析,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本诗歌不讲究对仗,押韵也很自由。因此古体诗。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大意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诗歌内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C项,“忘返”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词人为什么会发出“何时收拾耦耕身”的感慨?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赏析“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写景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软草平莎”在雨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湖南部曲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于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即部属。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②急急符:紧急命令。也称“急急如律令。”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④于菟:楚人称老虎为于菟。见《左传》。
【小题1】诗歌前两联塑造了一位怎样的“部属”形象?这两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
【小题2】诗歌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精神?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 作者所送部属是一位勇猛的壮士。(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要首先理解诗歌前两联的内容,然后将这两联放到整首诗中来考查。首联写军府中下达了紧急军令,这位壮士接下命令,穿青色军服,跨上战马,在万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写出了部下骁将的飒爽英姿和过人勇力。颔联抒发了因主帅受人诬陷,致使赤手空拳缚虎的猛士不能“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无穷遗憾。在句中一“愧”一“负”当中,诗人关怀部下,不计较个人功名得失的宽广胸怀和高尚品格也就溢于言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