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小题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②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小题2: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士庶人”的含义,并简要概括本段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小题:①夏、商、周兰代获得天下是由于仁.失去天下是由
本题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获得天下是由于仁,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诸侯国家的兴衰存亡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天子不仁,不能够保有天下;诸侯不仁,不能够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够保住祖庙;士人和平民百姓不仁,不能够保全身家性命。现在的人既害怕死亡却又乐于做不仁义的事,这就好像既害怕醉却又偏偏要拼命喝酒一样。”
本题难度:简单
2、语言运用题 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4.7)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6.4)??????????????????????????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2.10)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
小题1:结合上述材料,在孔子看来,要识一个人,至少要看他哪些方面?(3分)
小题2: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谈谈你对孔子识人的观点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观其过,从而知道他属于哪一类人;
②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文段翻译理解要识一个人,至少要看他哪些方面,3分,写出1点得1分,写出3点就得满分
小题1:只点到其中一方面,没有结合《论语》的理解分析,不得分(2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毕士安见而器之。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知长洲县。同年生罗处约时宰吴县,日相与赋咏,人多传诵。端拱二年,太宗亲试贡士,召禹偁,赋诗立就。上悦曰:“此不逾月遍天下矣。”即拜左司谏、知制诰。未几,判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道安当反坐①,有诏勿治。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商州团练副使。四年,召拜左正言,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至道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诏命有不便者,多所论奏。(太祖)孝章皇后崩,迁梓宫②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初,禹偁尝草《李继迁制》,继迁送马五十匹为润笔,禹偁却之。及出滁,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买一马。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移知扬州。真宗即位,迁秩刑部,会诏求直言,禹偁上疏言五事,疏奏,召还,复知制诰。尝作《三黜赋》以见志,其卒章云:“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后知黄州。咸平四年,州境二虎斗,其一死,食之殆半。群鸡夜鸣,经月不止;冬雷暴作。禹偁手疏,引《洪范传》陈戒,且自劾。上遣内侍乘驲③劳问,醮禳④之,询日官,云:“守土者当其咎。”上惜禹偁才,是日命徙蕲州。禹偁上表谢,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之语。上异之,果至郡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
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节选自《宋史·王禹偁传》)
【注】①反坐:对诬告者处以刑罚。 ②梓宫:皇帝或皇后的棺材。 ③驲(rì):古代驿站用的马车。 ④醮禳(jiào ráng):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毕士安见而器之——器:器重
B.召禹偁,赋诗立就——就:完成
C.尝作《三黜赋》以见志——见:表现,表明
D.禹偁上表谢——谢:推辞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禹偁“直躬行道”性格的一组是(???? )
①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 ②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③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④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买一马
⑤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⑥守土者当其咎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禹偁在文学上很有才华。他与罗处约互相赋诗唱和,诗文被很多人传诵;皇帝召禹偁赋诗,也对他的诗大加赞美,认为不出一个月此诗即可传遍天下。
B.王禹偁的性格刚直。庐州妖尼道安诬告徐铉,道安应当反坐治罪,但有诏令不对其治罪。王禹偁上疏直言,为徐铉洗刷冤屈,请求判道安的罪,因此被贬。
C.王禹偁遇事敢于发言。宋太祖的孝章皇后去世后,棺材被移放在燕国长公主的府第里,大臣们也衣衫不整,穿着随便。王禹偁对客人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D.王禹偁勇于承担责任。在出任黄州知州时,境内有灾异之事,王禹偁亲笔写奏章,引用《洪范传》来自警,并检举自己的过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C
4.(1)有人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鉴见。伏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送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小题1:下列对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涕泣侧息涕泣:哭泣
B.至于成立成立:成家立业。
C.门衰祚薄祚薄:福分浅薄
D.矜悯愚诚矜悯:夸耀
小题2:下面文句全都体现“悲恻动人”的一项是(????)
①密奉事以孝谨闻????????????????②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
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④门衰祚薄
⑤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⑥后刘终,服阕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小题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B.强调祖母刘的病“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以突出李密的孝情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
C.《陈情表》的第一自然段,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以发对祖母的孝情。
D.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宿愿。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3分/题)
(1)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2)臣之辛苦,非但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见明知,……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矜悯:怜恤、同情,整个小句子的意思是: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
点评:本题考查实词的文言文中实词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通过代入检验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句意思,排除出正确选项。一般说来,本题设置都是设置单个实词的解释,设置为选择错误选项,有时也涉及古今异义词的解释,个别通假字的辨析,但只要抓住解题的方法,选出正确的答案并不难。
小题2:试题分析:“悲恻动人”主要表现在对祖母以及自己身世不幸方面。①是说李密的整体评价,⑤是说李密对主上的感激之情,⑥是说李密的守孝和恪守孝道。
点评:本题采用排除法比较好。根据题目要求,排除不合题意的。学生在做这道题时,认真分析每一个选肢,辨析它是否与给出的信息一致。注意题干中也没有“直接”,如果有,还要区别直接与间接。
小题3:试题分析:实现“宿愿”不当,“先尽孝,后尽忠”实是李密逼不得已的说法,其实,就他自己本人和他对后主、诸葛亮的态度知道,他并不想所谓的“尽忠”。
点评:假设法和代入法是解答此类题最好的方法,即假设这些选项的内容都是正确的,用来加深理解原文,然后再用代入法,一一与原文比照验证,就会发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选项,排除即可。一般来说,本题设题的陷阱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张冠李戴,把一个人的事情,放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二、时间颠倒,时间的先后关系上出现颠倒;三、无中生有,根本没有的事情妄加猜测,胡乱添加。
小题4:试题分析:关键点,(1)无己敌:没有比得上(孔明)自己的;是以:因此;(2)辛苦:辛酸苦楚;非独:并不仅仅是;所见明知: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3)两个其的翻译:是……还是……;远:天高远;无所至极:看不到尽头;(4)窈窕、寻壑、经丘,倒装句式。
点评:文言翻译注意三点:一要以直译为主,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准确,本题要注意谦词的翻译;二是切记要把翻译的句子与原文结合在一起理解。第三,照应文言句式和语气。尤其是句子的句式和语气,很多同学在翻译的时候容易忽略,平时练习的时候,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即可。
【参考译文】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别名虔。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这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恋母亲,以至生了病。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时间就去学习,忘记了疲劳。他师事谯周,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意思是说他博览五经,精通《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口才很好,吴国人很赞赏他。蜀国被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下诏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就没有接受官职。他上书武帝说:
“臣下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离我而去世了。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抚养我。臣下小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浅薄,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离开过她。
……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或许能够使祖母刘氏侥幸地寿终。我活着将不惜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陛下明察。"
皇帝看了李密的表章说:“李密出名,一点也不假啊。”于是就不再征召李密。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皇帝又征召李密到洛阳任洗马。司空张华问他:“您觉得安乐公刘禅怎么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张华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李密答道:“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天下,用了竖刁而死于非命;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能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而亡了国。因此知道他们的成败是一样的原因。”张华又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这样琐碎?”??李密答道:“过去舜、禹、皋陶交谈?,所以简洁雅致,《大诰》与平常人说,适宜琐碎。没有和孔明旗鼓相当的谈论者,他的言教就琐碎啊。”张华点头称是。
后来李密做到温令一职,而厌恶从事,经常给别人写“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字句。从事拿着他的这些字向司隶告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从事对李密的弹劾。?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得到升迁。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只能升任汉中太守一职。自己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很有怨言。?等到皇上在东堂给大臣赐食蜜饯的时候,让李密作诗。他在诗的最后写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人们这样说,有因就有果。朝中没后台,不如把乡还。明君坐朝上,俗语怎成真?)武帝为此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奏请皇帝罢免了李密的官职。后来,他在家中辞世。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滴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令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击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徒。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干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审堂下之阴?????????????审:察看
B.军惊而坏都舍?????????????都:都城
C.守法弗变则悖?????????????悖:背谬
D.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惑:糊涂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故察己则可以知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有过于江上者???????????乃设九宾礼于廷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先王之法本身的变化和其已不适用于今时这两个角度,对“先王之成法”与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予以了否定。
B.“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讽刺了墨守成规、拘泥古法的人,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本文运用寓言故事形象说理时,在写法上都是先叙述一个寓言故事,然后评论故事本身,最后引出要讽喻的事理。
D.本文围绕“察今”这一中心论点,多方说理,反复论证,阐述了制定法令制度必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的道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2)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3)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13.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9.B
10.B
11.A
12.
本题解析:
9.B/大
10.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语气词,用在判断句中;代词,……的人。C项,连词,就;副词,加强判断语气。D项,介词,从;介词,在。
11.A/原文未对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予以否定。
12.关键词:
(1)损益?得而法
(2)循表而导之
(3)遽契其舟
13.答:(1)比喻论证。以良医的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阐明时与法的关系,说明“变法者”应“因时而化”;又以良剑与良马的比喻形象地阐明先王以“成功名”(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而不是追求同古代一样的法令制度,从而证明今人要因时变法。(3分)(2)举例论证。以七十一圣人法皆不同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时势不同而法令不一的观点。(2分)
【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它不可能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补删减它,也还是不能取法它。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上刻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抱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