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句中的“点”、“叠”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自己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2)把荷叶在溪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列诗句,然后回答问题。(8分)
北塘避暑
韩琦(宋)①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①韩琦是北宋名相,他为官清廉正直,生活俭朴,不尚奢华,尤重保持晚节
小题1:“暑”与“清风”具有双关含义,试加以分析。(4分)
小题2:分析颈联的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暑”既指夏季天气炎热,炎热酷暑,令人心烦的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诗用双关的手法,即描写现实中的景,又暗指世俗的险恶。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抓住景中含情,虚实并用的表现手法,具体分析其情感。通过第一题及注释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精神。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夜①?????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②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榈③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④。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③步榈:檐下的走廊。④凤城:指长安。
小题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应从分析诗中有关句子所写的意象入手。诗的第一句写了夜露、天空和江水,第二句写了空山,以后各句还写了孤灯、孤帆和新月等意象,这些景物都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答题时只要加以总结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第一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只分析诗的第三、四联,第二要注意,分析诗人情感应着重根据诗句内容,同时结合注释内容。诗的第三联写诗人卧病,而根据注释,诗人此时正寓居夔州,好久未接到北方家中书信,因此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案后面问题。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①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①莫,莫非。
小题1: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这种“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景色,对于阴历二月(即仲春时节),是最为典型的。它不同于“浓如烟草淡如金”的新柳,也有别于“风吹无一叶”的衰柳。那柔细如丝缕的枝条的构造似乎可以系留着事物的联象。“少住春还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条没有达到目的,它只把春天从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两句,对暮春景物作了进一层的描写。把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描写为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句中用“犹自”把“系春”同“随春”联系起来,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艺术效果。
小题2:
试题分析:这首词将春拟人,抒惜春情怀。从借垂柳系春、飞絮随春到主人公送春,通过有层次的心理变化揭示主题。该词较多寄情于残春的景色,带有凄忱的情味。这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写法。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苏东坡绝爱其尾两句,自书于扇,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足见此两句所抒之情感人至深。它们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首先对郴江绕郴山一去不返的自然景象和具体形象,赋予象征比喻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