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2-02 02:44:1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和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异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位作者在寻觅春天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找出相关的两句来。
白居易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庭坚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
   白居易最终找到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台   城①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②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台城:也称苑城,在南京玄武湖边,原为六朝时城墙。②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小题1】本诗题咏台城,也有凭吊六朝古迹之意,诗中“六朝如梦鸟空啼”一句含义隽永,此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妙?请加以赏析。(4分)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①“空”字用得最妙,(1分)在此句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六朝如梦鸟空啼”。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属。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之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台城六代竞豪华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


本题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8分)
老马??????????????????????????????????????病牛
臧克家????????????????????????????????????宋·李纲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耕犁千亩实千箱,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力尽筋疲谁复伤?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但得众生皆得饱,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不辞羸病卧残阳。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头望望前面。
1932.4
小题1:《老马》第一节中的“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和“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表现了老马的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4分)
????????????????????????????????????????????????????????????????????????????????????????????????????????????
???????????????????????????????????????????????????????????????????????????
???????????????????????????????????????????????????????????????????????????
小题2:两首诗中的“老马”“病牛”这两个意象分别象征了怎样的人?(4分)
“老马”:???????????????????????????????????????????????????????????????????
“病牛”:??????????????????????????????????????????????????????????????????


参考答案:
小题1:表现了老马在生活重压下的坚韧和耐力;(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作者的感情。《老马》无论遭受怎样的待遇, 都“横竖不说一句话”“把头沉重的垂下”,可以看出,“老马”都默默忍受,从不反抗,这展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老马的敬佩和同情。
点评:鉴赏诗歌的形象,要首先从相关诗句逐句概括出形象的每一个特点,然后连缀成一句话,分析作者的感情,应该结合题目、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经历和诗歌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诗句进行分析概括。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从象征手法的内涵考查。“老马”是疲惫的坚韧的,是被压迫却又是无奈的,“病牛”是羸弱的疲惫的但却是坦然的,这就代表了两种人,前者是被压迫却不觉悟的人,后者是甘心劳作为他人却毫不计较的人。
点评:鉴赏象征手法的含义,前提是要明确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取向,然后注意题干所问,据此找出具体意象并结合诗句进行归纳其特点,然后再组织成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你认为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2分)
????????????????????????????????????????????????????????????????
????????????????????????????????????????????????????????????????
(2)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此首诗后两句的妙处。(4分)
????????????????????????????????????????????????????????????????
????????????????????????????????????????????????????????????????


参考答案:(1)“秋”字用得好。一语双关,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表达人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