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兰亭诗
王羲之 < style="WIDTH: 317px; HEIGHT: 104px; 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317" align="center">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渌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1.“仰望碧天际,俯磐渌水滨”两句与《兰亭集序》中对应的语句是哪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诗中说“寓目理自陈”,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大自然向诗人“陈”了哪些“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大自然是伟大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面问题。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下列关于《从军行》主题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
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 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2、下列关于《从军行》艺术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前两句描写壮阔悲凉的环境,很好地烘托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B、“孤城遥望玉门关”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用倒装句是为了突出孤城戍守的悲凉。
C、青海和玉门关相距甚远,诗人却突破空间界限,将之组合在一起,显得大气磅礴。
D、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气象浑茫、含蓄丰富地展现边塞战士的豪情壮志。
参考答案:1、A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城子?倪瓒
满城风雨近重阳,湿秋光,暗横塘。萧瑟汀蒲,岸柳送凄凉。亲旧登高前日梦,松菊径,也应荒。
堪将何物比愁长?绿泱泱,绕秋江。流到天涯,盘屈九回肠。烟外青蘋飞白鸟,归路阻,思微茫。
小题1:词人在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词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写出了重阳时节秋天气的潮湿、横塘的昏暗,而枯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意境的题目,首先对诗句进行简要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抓住“暗”“萧瑟”“凄凉”“荒”等词语,景物描写在诗歌的开头应该是奠定情感基调。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比喻”的修辞,和“情景结合”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歌进行分析,答出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小题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小题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7分)
宫词一百首(选一)
王 建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小题1:试描绘该诗前两句所写的景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石洲诗话》说该诗“在委曲深挚中别有顿挫”,请结合诗歌内容试作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劫:强取。“劫”有三种解释:(1)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乃欲以生劫之”;(2)威逼,胁迫《六国论》“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3)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万劫不复”。此处运用语境代入法即可推断出,在这里是威逼胁迫的意思。
点评:此题代入法需要联系前后语境,单纯运用语法判断不出对错,因此难度较大。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两个“为”都表被动,是介词。B项两个“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是助词。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D项第一个“其”表希望语气,第二个“其”是代词,他们。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大纲中规定的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要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小题3:
试题分析:“并劝谏他人”无中生有。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因此不存在劝谏别人的意思。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较选项与原文的异同,难度不大。
小题4:
试题分析:考生需要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用作动词,符合法度。(2)虽:即使。与:给予。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3)若人:这样的人。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判断句。
点评:本题翻译的三个句子,需要注意的是实词的理解,考生必须把语句放在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解,以提高正确率,还要注意语句通顺。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