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题文】下列对《琵琶行》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第六句描写冷月映照茫茫江水之景,烘托主客相别时凄凉、伤感之情。
B.第四句中“无管弦”呼应“忽闻水上琵琶声”,并为下文琵琶女出场作铺垫。
C.第三、四句交代人物活动:主客二人下马到船上,主人设宴饯别客人。
D.第二句用“枫叶”“荻花”等意象,营造了秋夜送客的慷慨悲壮的意境。
参考答案:【答案】D
本题解析:【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其中,D项,“营造了秋夜送客的慷慨悲壮的意境。”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共7分)
踏莎行???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小题1:“此恨无重数”,此乃少游心中之语。请结合全词说一说“恨”有哪几重。(4分)
???????????????????????????????????????????????????????????????????????????????????
小题2: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恨可概括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思想感情。从诗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可以看出诗人的孤身飘零之苦,对家乡及亲人的强烈思念。“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两处结合应该可以看出诗人是行船要到他处去。此中诗人心情黯淡,推断应是诗人贬谪途中,故而应传达的是诗人遭遇贬谪,不被重用的惆怅痛苦之情。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炼字用法。“恨”原本是情感,无形无色,作者却用一“砌”字,化抽象为具体,使“恨”形象可感,生动表现诗人的愁绪之多,浓重。此类试题要注意手法+分析+效果的表述方式。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宋哲宗绍圣初年,秦观因受“元佑党人”的牵连,先贬为杭州通判,继之,又因“影附苏轼,增损《实录》”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迁徙郴州。政治上连续的挫折与打击,生活上一再的变动和颠簸,这就使一个曾经怀有远大理想的词人感到理想破灭,前途渺茫,心情因之也极度低沉。这首词形象地刻画了作者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滴而产生的不满之情。就作者的遭遇和词中所反映的情绪看,似不能简单地把这首词归结为一般的羁旅相思之作。
上片写孤独的处境。开篇三句便勾勒出一个夜雾凄迷、月色昏黄的画面。雾气的浓重是从遮蔽楼台这一点上烘托出来的。“雾失楼台”的“失”字用得生动,因为整个空间布满了浓雾,所以在作者眼中,楼台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月迷津渡”与首句两两相对,十分工整;同时,它又是首句的补充。雾,遮住了楼台,当然也遮住了行船的渡口。“ 迷”,指月亮迷失了方向。每天,当明月东升之后,它总是照射在楼台之顶,辉映于渡口之上,然而,此刻,由于大雾茫茫,不仅吞失了楼台,连往日那熟悉的“津渡”也不知去向。一个“迷”字的出现,仿佛连月亮也有了人的情感。当然,作者瞩目之所在,并非眼前的“楼台”与“津渡”,而在于那长期索系于作者心头的“桃源”。所以第三句便明确点出:“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中的“桃源”,曾有不同的解释。有解作刘晨、阮肇天台山逢仙女的桃源者,此解似太牵强。这里仍以解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为妥。一是,桃花源在湖南武陵(今桃源县),作者贬往郴州,虽与桃花源相隔甚远,但作者来到湖南,自然要联想到《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二是,桃源在古诗词中,不仅是避乱隐居的处所,而且也是大多数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理想寄托之所在。所以,这第三句写的既是现实中的桃源县,又是写作者的理想。
然而,即使作者望穿双眼,“桃源”仍无处可寻。以上三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屡遭贬滴之后的极度灰心失望的情绪。有了这样的一种情绪,作者的凄苦心情已经可想而知了。然而,更有甚者。作者此时独处“孤馆”,并且遭受着“春寒”的袭击,耳之所听者,“鹃声”,目之所见者,“斜阳” 。本来“雾失楼台”,“桃源望断”就已使作者生愁,凄苦难耐,又怎忍受得了“孤馆”、“春寒”、“鹃声”、“斜阳”的交叉袭击呢!作者于此,禁不住惊呼:“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了。
“可堪”二字是感情的直接抒发。“闭”字准确生动、含有多层意思。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说明作者于此几乎断绝与人的来往,故“门虽设而长关”;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鹃声”、“斜阳”在古诗词中都是引起乡愁的客观事物。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由于杜鹃的啼声,似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所以张炎《高阳台》中有“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这样的词句。正因为如此,作者才产生了把耳闻目见一概拒之于门外的情感。这是由“不堪”忍受而产生的怨恨。
下片写被贬谪的不满心情。“驿奇梅花”三句承“闭”字加以展开。“闭”在“孤馆”之中的情况又如何呢?一般说来,有了“梅花”和“尺素”这样的礼物和音信,似可略慰远谪他乡的客子之心了,然而事与愿违,这一切反而加重了孤寂怨恨之情。“砌成此根无重数”便是发自作者内心的最强音。“砌”字新颖、生动而有力。有此一“砌”字,于是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变成一块块砖头,层层垒起,甚至发展到“无重数”这一极限。作者心情的沉重是可想而知了。
那么,这“恨”字的内容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说。这正是秦观词婉转含蓄之所在。不过,从这首词的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从上、下片用意深微的收结来看,仍可体味出作者的甘苦用心。“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便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警句。表面看,这两句似在写远望思乡之情,不过表现出一种羁旅相思之情而已。
实际上,“郴江”离开了“郴山”,并非简单地比喻人的分别,联系秦观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这两句是有深刻的含义的。这就是,按作者的志愿,本该在朝廷里为国家做一番有益的事业,犹如“郴江”紧紧围绕“郴山”旋转一般。然而,如今却不知为什么被贬到这荒远地区,就象眼前的“郴江”一样,离开了它日夜索绕的“郴山”,竟然匆促地向潇湘涌流而去。
据宋惠洪《冷斋夜话》载:“坡翁绝爱此词尾两句,自书于扇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苏武不仅赏识秦观的才能,而且也十分了解秦观的为人并同情他的不幸遭遇。秦观之所以被贬,也正是受到苏轼的牵连。所以“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喟叹、不仅发自秦观的内心,实际也说出了苏轼(包括与苏轼有相同命运的知识分子)的深切感受,引起他强烈的共鸣。这才是苏轼极端欣赏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本篇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情新洗炼,风格婉转含蓄,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地,因此为后人所称道。但除此之外,结构的匀称与构思的精到也似乎值得一提。这首词上下片的字、句、平仄、韵律完全相等,下片实际上是上片的重唱。由于上下两片完全对称,除平仄与韵脚以外,我们不妨把这首词当作一幅对联看。由此,我们还可以发现这首词在构思上的艺术匠心。
上片(即上联)在构思上是收束式的,作者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小单位,处于浓雾的重重包围之中,在“孤馆”里独处、孤寂无依。下片(下联)是开放式的,作者通过虚(如“此恨”、“潇湘”等)实(“梅花”、“尺素”、“郴江”、“郴山”等)两方面有关细节的描绘,展开了作者想象的翅翼,把“闭”在“孤馆”中的自我与大世界联结了起来,抒写出超越时空拘限的内在情感。上片与下片形成强烈对比。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这一点应是这首词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菩萨蛮·秋
朱淑真
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欹枕背灯眠,月和残梦圆。
起来钩翠箔,何处寒砧作。独倚小阑干,逼人风露寒。
小题1:“何处寒砧作”令人联想到杜甫《秋兴八首》中的名句:“寒衣处处催刀尺,?????????
。”(1分)
小题2:本词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秋景,试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
小题3:“何处寒砧作”不仅使得前后词意勾连,而且境界阔大,试做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白帝城高急暮砧
小题2:作者采用视觉描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看似是默写名句,但实际上是在考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要求所想起的句子应该有相类似的意境与情感。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表现手法,注意题中的“多种手法”,有多少种就答多少种,而且分点作答,便于阅卷给分。答题步骤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景物,表现了什么情感或起到了什么效果。
小题3:
试题分析:题目对这一句的具体分析的内容已经作了明确要求,一是怎样起到了结构上前后钩连的作用,二是怎样使词的意境扩大了。所答内容要紧紧围绕这两点来答,尽量减少无效的文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华山畿二十五首 《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闻欢大养蚕,定得几许丝。所得何足言,奈何黑瘦为?
夜相思,投壶不停箭,忆欢作娇时。
开门枕水渚,三刀治一鱼,历乱伤杀汝。
未敢便相许,夜闻侬家论,不持侬与汝。
懊恼不堪止,上床解要绳,自经屏风里。
啼著曙,泪落枕将浮,身沈被流去。
将懊恼,石阙昼夜题,碑泪常不燥。
别后常相思,顿书千丈阙,题碑无罢时。
奈何许,所欢不在间,娇笑向谁绪。
隔津叹,牵牛语织女,离泪溢河汉。
啼相忆,泪如漏刻水,昼夜流不息。
著处多遇罗,的的往年少,艳情何能多。
无故相然我,路绝行人断,夜夜故望汝。
一坐复一起,黄昏人定后,许时不来已。
摩可侬,巷巷相罗截,终当不置汝。
不能久长离,中夜忆欢时,抱被空中啼。
腹中如汤灌,肝肠寸寸断,教侬底聊赖。
相送劳劳渚,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
奈何许,天下何人限,慊慊只为汝。
郎情难可道,欢行豆挟心,见荻多欲绕。
松上萝,愿君如行云,时时见经过。
夜相思,风吹窗帘动,言是所欢来。
长鸣鸡,谁知侬念汝,独向空中啼。
腹中如乱丝,愦愦适得去,愁毒已复来。
1.这个故事与梁祝故事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请简析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相同点:①主题相同,都是“两情相悦,无须媒妁之言”,追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唐多令
(南宋)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
小题1:“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请简要说明。(3分)
小题2: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描绘了一幅什 么样的图景?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此句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1分)“西风”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西风”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侵略势力。时代变革、朝廷更换,邓剡抱定不再仕元的决心,天下之大,哪有立足之地?词人把自己比做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也很恰切。北朝的乐府民歌《紫骝马歌辞》云:“高高山上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它用风吹落叶比喻流落飘荡的情状,反映人民在战乱中逃亡景象。形象鲜明,深沉悲愤。“天涯”意谓极言其远,以托出词人欲归不能的哀怨。
小题2:
试题分析:
词人又通过对空阔的水、天之间渐次观察,终于发现:“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
邓氏此词以感情沉郁和风格清奇取胜。上片“寓情于景”。下片“以喻见意”,通过寒叶、西风、乌衣苍、明月、芦花等,表达了他作为作者的主体感受。全词如一幅清丽而寓意深刻的画卷,让欣赏者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