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8分)
春思二首(其一)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小题1: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首先答出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春景,再答作用以乐景衬哀情,要答出关键词“反衬”,最后答情感。
小题1:注意题干中的,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即如何抒情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月晃重山
初到嵩山时作
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犹及:还赶得上。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对仗工整,借“秋风鼓角”“落日旌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表现了边
塞景象的壮美。
B.上片后三句勾勒出一个乐观豪迈、甘愿为国效力的少年形象,其中“从军乐”的“乐”字堪称这首词的词眼。
C.下片前两句写出了大部队声势浩大,行动迅捷,作战威猛,很快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D.这首词以边塞生活为题材,既无“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哀伤之气,也无“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慨之情。
小题2:“归期犹及柳依依”一句中,“犹及”二字使该句意蕴颇丰。请结合前后诗句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3分)
小题2:(4分)“归期犹及
本题解析:(1)诗歌中只是暗示胜利之日可待,选项无中生有。
(2)犹及:还赶得上。 “归期犹及柳依依”是说胜利归来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犹及”一句与上文的“才通”“已动”意脉相贯,表现此前行军作战的迅捷顺利,强调归期在即,同时又与后文“不须啼”呼应,暗示胜利指日可待,表现出喜悦乐观的情怀,豪迈慷慨的胸襟。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 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 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在宣州城西。
的的:鲜明的样子。????????????????????旆:旗子。
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
小题1:这首诗的颔联展示了两幅形象而鲜明的画面,请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表达技巧。(5分)
小题2:这首诗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与前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达技巧:虚实相生,远近对比,动静结合,并运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一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 “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题2: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花鸟画中有一种“背衬”的技法,就是在画绢的背面著上洁白的铅粉,使正面花卉的色彩越发娇艳动人。这首诗写景入妙,也正是用的这种“反衬”手法。
点评:本题从诗歌曲的情感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考点。本题的第一小题有一定的难度,估计考生很难将所有手法都能指出来。第二小题不难,因为“乐景衬悲情”是诗歌鉴赏中一个很常见的知识点,估计考生掌握得比较好。另外本题的不足之处在于,两道题都考手法,这样命题不够严谨。
本题难度:一般
4、其他题 古诗文填空。(8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薄雾浓云愁永昼,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5)_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
(6)__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7)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参考答案:(1)渚清沙白鸟飞回(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3)可以横绝峨眉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易错字:渚、清、涂、殍、巅、瑞、销、纶、樯橹、榭、生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11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小题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不得志的心情(或答:“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咨嗟”意思是叹息,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即不要对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情,“且将”是暂且将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点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从整体去把握,任何一首诗的观点态度都离不开句子,每个句子又是诗歌整体的一部分,因此分析作者的观点不能断章取义,即使是分析相关句子的观点态度也要结合全诗分析。本题虽然是要求从所给词语“咨嗟”“休对”“且将”入手,但分析时仍然要联系诗歌的下片。
小题2:
试题分析: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上片写景,春天还没有过去,杨柳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荡。登上超然台眺望,只见半沟护城河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下片有景及情,抒发了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生出了思乡之情。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和情的关系一般有四种: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乐景衬哀情。本诗属于乐景衬哀情。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