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3-02 21:56:5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李侍郎赴常州
贾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小题1】请分别赏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第一首诗的首句描写时令气候(或营造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要分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需要结合诗句来分析,第一首诗,“雪晴云散北风寒”,暗示了时令;第二首诗,“流水通波接武冈”,结合题目,是表明诗人要送友人取得地方。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要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其中,饯行惜别的感情有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两首诗根据“今日送君须尽醉”与“送君不觉有离伤”两句可以作答。
考点:评价文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 style="WIDTH: 549px; HEIGHT: 44px; 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549" align="center">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
(1)仔细品味这首词,简要回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这首词中“亭亭”“荧荧”两词极具表现力,请结合词句,选择两词中的一个作简要分析。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达了词人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泊白沙渡
真山民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
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
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真山民:宋朝的遗民,他痛遭国亡,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称。
小题1:“邀月共船眠”中的“邀”字用得相当精妙,请简要赏析。(5分)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抒发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邀”是邀请的意思(1分),这里运用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小题2:
试题分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这一联诗和首联如出一辙,而这两句还多了王维“渡头余落日”的意境,且不直接出现“愁”字,也显得更为含蓄。颔联抒发了诗人决不仕元的民族气节。故人云,从鸥鸟游者,必置身江湖,且无机心;而“邀月”与李白之痛饮则大相径庭。诗人与鸥为邻,与月为友,必然与世隔绝,远离异族的政权,这与陶渊明、孟浩然的隐逸生活有着霄壤之别。颈联写诗人难眠的不平之心。漆黑的夜晚,虽有灯火,却远在舟外,并非“江枫渔火”;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必然涛如雷鸣,诗人不只是一般的“对愁眠”,难眠的诗人自然是思潮翻滚,忧心如焚。“杜鹃声里斜阳暮”,“杜鹃何苦劝人归”,“杜鹃休向耳边啼”,“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些前人写杜鹃的名句,共同熔铸成“况复听杜鹃”的意境,只是真山民写得更委婉、更隐晦,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小题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2:你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江山此夜寒”中哪一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诗描写了乱烟、碧砌、飞月、离亭、江山等景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这是说,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照应的;二四两句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这是一三两句之间与二四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其实,一二两句之间与三四两句之间也有其内在联系。对月夜景色有体验的读者会知道,地面的烟雾往往随夜深月转而加浓。
小题2:
试题分析: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本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①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②,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③揽月,可下五洋④捉鳖⑤,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注】①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辟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29年1月,他和朱德、陈毅等率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自此与井冈山阔别30多年之久。1965年5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冈山游览视察。22日,先后到黄洋界和茨坪。在茨坪居住期间,了解井冈山地区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群众。25日写了这首词。29日下山。②黄洋界:又称望洋界、汪洋界,地势险要,在井冈山西北,是茨坪通往宁冈、永新进入井冈山的通道,是当年红军五大哨口之一。③九天:天的极高处。④五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实为南极洲),这里泛指世界。⑤捉鳖:喻擒拿敌人。
小题1:词的上阕“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小题2:这首词以“凌云志”为线索,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完美地融合起来。试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这一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雄浑壮阔的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千里来寻故地”,故地不似当年,胜似当年。看遍山黄莺呖呖,紫燕翩翩;高山流水,琴韵琤琤;蜿蜒的高路,盘山绕岭,直入白云深处……好一片生气蓬勃、活力充溢的新世界!当年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战争环境里,终日见的是炮火,听的是枪声,想的是工农红军和红色根据地的生死存亡问题,哪有工夫和心情去欣赏井冈秀色呢?这次重来,已天地翻覆,看到井冈山“旧貌变新颜”,能不由衷欣慰!诗人用明快活泼的笔触,写下“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的明丽诗句,描绘了井冈山的新颜,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高路入云端”一句,诗意雄深壮美,这不仅是对现实的描绘,而且还隐喻着“无限风光在险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有更高的境界、更远的前程。
小题2:
试题分析:《水调歌头》词调基本以五字句组成,其中间以三字和六字句,使词的节奏于轻快流利中又有回环起伏。诗人运用此调的特点,挥洒自如,妙笔生花。写景则信手拈来,“莺歌燕舞”,“潺潺流水”,有声有色,活泼动人;写情则用重彩绘出“风雷动,旌旗奋”的波澜壮阔的海洋。词的开头奇崛,结尾警策。“久有凌云志”笼罩全篇,中间以“高路入云端”与“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一再重复,以加深“凌云志”给人的印象。最后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回应词首,强调主题。全词有如一部交响曲,前部舒缓,后部激越。随着词调的进展,境界不断开阔,意义不断加深,声调逐步升高,结尾达到高潮,訇然震响,余音绕梁。它给人以希望与信心,给人以勇气和力量,鼓舞人们树立凌云壮志,勇敢地攀登我们壮丽事业的高峰。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