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下列对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胜败兵家事不期”,“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
B.“包羞忍耻是男儿”,是说项羽遭挫折不灰心,是真正男儿。
C.“卷土重来未可知”,是说如若重整旗鼓,是大有可为的。
D.“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说人要有骨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
(2)对两首诗的鉴赏,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杜牧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对项羽的自刎持否定态度。
B.杜牧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
C.李清照诗充分肯定项羽的英雄气节,赞扬项羽的高风亮节。
D.李清照诗与杜牧诗,对项羽的看法是迥然不同的,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态度。
参考答案:(1)B
(2)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小题1:“鲈鱼正美不归去”是用典,含蓄地表达了哪两种情感?辛弃疾在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诗也用了这一典故,请补写完整辛诗中的这一名句。(4分)
答:情感:????????????????;????????????????。
辛弃疾的名句:??????????????????,尽西风,????????????
小题2:诗人杜牧对赵嘏这首诗的颔联赞叹不已,并因此戏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此联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情感:思乡;归隐。(2分)名句:休说鲈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残星”“雁”“长笛”以及“鲈鱼正美不归去”的用典,理解情感为“思乡;归隐”。
小题1:此诗的景与情的关系是借景抒情,结合“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赏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这首别具一格的咏雪诗作于元和十年(815)至十三年贬江州时。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夜深”闻“折竹”这一细节描写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是从感觉(触觉)、视觉和听觉的觉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郡州①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②忆长安。
香雾云鬟③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泪痕干?
注:①鄢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郝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②未解:尚不懂得。③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④虚幌:透明的窗帷。
1.下列对这首诗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诗人悬想妻子见月忆己,不说自己想,而说对方在想;不说自己见月思亲,却说对方见月忆人。
B.“未解忆长安”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小儿女不知道想念在长安的父亲;另一层是说小儿女不理解妈妈看月的心事。
C.第三联描绘想象中的妻子的望月之久,忆夫之深,以至夜深不寐,雾湿云鬟,月寒玉臂。这是对“独看”的侧面描写。
D.尾联写自己的愿望,也是写妻子的愿望。说“何时”,实际是茫茫然不可知,诗人感伤现在的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
2.诗中有两个字既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并简要说明所在语句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这两个字是“湿”“寒”。描绘想象中的妻子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6分)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小题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小题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聚散匆匆”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在诗歌中的作用。这是一首送别诗。上片写离别之苦,下片写别后之思。上片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 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上片“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 ,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下片又用“后夜相思”三句,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句意 ,说明此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这样的写法,真是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综上所述这首词主要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词人的离别之苦和相思之切。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