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3-06 04:20:3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根据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索源,深思慎取。
B.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上,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是为了配合说理的需要,这种安排颇具匠心。
C.作者揭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
D.全文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来过渡,将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前后衔接自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节选部分第一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二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粗解释正确的一项
[? ]
A、匪我(拖延)期  女也不(痛快)   日月(迅速)其不淹兮
B、好自相将(服侍) 便言多(美好)才  何日可(摘取,捨取)
C、势五岳(超出)  权贵(做事)    开济(开创、匡济)
D、(多)霜鬓    豆蔻词(精巧)   随意春芳(歇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句子。
(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者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①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②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符融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 当时天色已经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言府那里去。
2. 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


本题解析:融做冀州牧的时候,有个老婆在路上被抢劫,她就拉长声高喊“捉强盗呀!”有个过路的人闻声追赶,替她把强盗捉住了。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 当时天色已经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言府那里去。符融看见他们就笑着说:“这事容易搞清楚嘛,可这两个人赛跑,先出风阳门的就不是强盗。”他们跑完又回到州衙门里来,符融就严肃地对那个后跑出风阳门的人说:“你才真正是强盗啊,为什么要诬赖别人呢?”强盗遂认罪。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


来源:91考试网 www.91exAm.org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
李奕畴,字书年,河南夏邑人。乾隆四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大考改礼部主事,典贵州乡试,游①迁郎中。五十七年,出为山西宁武知府,调平阳,有政声。历江苏粮道、山东按察使。嘉庆十一年,坐巡抚保荐属吏违例,牵连被议,左迁江南河库道。
十三年,迁安徽按察使,治狱明慎,多平反。霍丘民范受之者,赘於顾氏,与妻反目,外出久不归。县令误听讹言,谓其妻私於邻杨三,锻炼成狱,当顾氏、杨三谋杀罪,其母与弟及佣工某加功,实无左证,五人者不胜刑,皆诬服。奕畴阅供词,疑之,骤诘曰:“尔曹言骨已被焚,然尚有脏腑肠胃,弃之何所?”囚不能对,惟伏地哭。奕畴慨然曰:“是有冤!”使干吏侦之,至陈姓家,言正月十五夜受之曾过宿,而谳曰被杀在十三日,乃缓系诸囚,严缉受之。久之,受之忽自归,则以负博远避,不敢使家人知所在,今始闻大狱起,乃归投案也。事得白。奕畴故无子,狱既解,乃生子铭皖。民间传颂,至演为剧曲。就迁布政使。
十八年,擢浙江巡抚。时近畿教匪未靖,或言严、衢两郡匪徒传习天罡会,诏奕畴严治。奕畴逮讯叶机、姚汉楫等,实止愚民相聚诵经祈福,无逆迹,坐罪首犯数人,株连皆省释。安徽、江西游民来浙租山垦种者日众,言官请禁。奕畴疏陈势难遽逐,请分年遣令回籍。上悟曰:“兹事不易言。游民皆无恒产,驱之此省,又转徙他省,断不能复归乡里。”命徐谋教养,俾流亡者变为土著,乃得安。
寻授漕运总督,在任五年,运务无误。奕畴固长者,待下宽,坐滥委运弁降四级,命以吏、礼二部郎中用。复以运弁纵容帮丁索费,被劾,降主事。二十五年,宣宗即位,命奕畴以尚书守护昌陵。道光二年,原品休致。十九年,重宴鹿鸣②,加太子少保。明年,会榜重逢,子铭皖适登第,同与恩荣宴,称盛事焉。二十四年,卒,年九十有一。
《清史稿》
[注]:①游:古同“荐”,再,屡次,接连。②重宴鹿鸣:为中举后六十周年皇上御赐庆典大宴,获此殊遇得此殊荣者寥若晨星,很是罕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贵州乡试典:主持、掌管
B.疑之,诘曰骤:立刻、马上
C.狱明慎, 多平反治:审理、处理
D.兹事不言易:轻易、随意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奕畴“治狱明慎”的一项是(?)(3分)
①奕畴阅供词,疑之?②奕畴使干吏侦之?③狱既解,乃生子铭皖?④株连皆省释?⑤请分年遣令回籍?⑥在任五年,运务无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奕畴在山西先后任宁武、平阳知府,在当地声誉很好,后任江苏粮道、山东按察使,因为巡抚保荐所属官吏违例,李奕畴受到牵连被降职。
B.李奕畴任安徽按察使时因平反顾氏冤案被民间传颂,在审理叶机、姚汉楫教匪案时,得知只是百姓聚集在一起诵经祈福,于是只给几个首犯判了罪。
C.李奕畴任漕运总督时因为随意委派运粮官被连降四级,后又因为运粮官纵容帮丁索取钱财,奕畴被弹劾,降为主事。
D.道光十九年,奕畴获得朝廷重宴鹿鸣,加太子少保衔,第二年儿子李铭皖好中第,父子一起参加恩荣宴,当时人们称为盛事。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谓其妻私于邻杨三,锻炼成狱,当顾氏、杨三谋杀罪(2)
?
(2)久之,受之忽自归,则以负博远避,不敢使家人知所在。(2分)
?
(3)命徐谋教养,俾流亡者变为土著,乃得安。(3分)
?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2)
?
(5)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2)
?
(6)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2)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
(1)(2分)(县令)认为范受之的妻子和邻居杨三私通,拷打折磨成冤案,判处顾氏、杨三谋杀罪( “私”“锻炼”“当”各1分)
(2)(2分)过了很久,范受之突然自己回来了,原来是因为赌博输钱到远方去躲避,不敢让家里人知道他在哪里。(“以”、“负博”各1分)
(3)(3分)(皇上)下令慢慢想办法教养他们,使这些流亡的游民变为土著居民,于是地方得以安定。(“徐”、“俾”、“乃”各1分)
(4)(2分)项脊轩总共(1’)遭受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大概(1’)有神灵保护吧。
(5)(2分)假使(1’)我被法办遭杀戮,如同众多的牛身上失去一毛,同死去一只蝼蛄、蚂蚁有什么不同呢?(流畅翻译1’)
(6)(2分)如今少卿竟(1分)教我推荐贤士,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从语境上来看,此句中的“骤”是“突然”的意思。故答案选B。
小题2: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③是李奕畴治狱明慎的回报⑤是李奕畴宽厚待民⑥与治狱无关。运用排除法自可得知答案为A。
小题3:B审理叶机、姚汉楫教匪案是李奕畴任浙江巡抚时的事。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文言文译文】
李奕畴,字书年,是河南夏邑人。乾隆四十五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授予检讨的官职。后经吏部大考后改授礼部主事之职,主持贵州的乡试,被推荐升任郎中。乾隆五十七年,出任为山西宁武知府,后调任平阳知府,处理政事声誉很好。历任江苏粮道、山东按察使。嘉庆十一年,因为巡抚保荐所属官吏违背朝廷常例,李奕畴受到牵连被指责,降职任江南河库道。
嘉庆十三年,任安徽按察使,审理案件明智谨慎,平反了很多冤案。霍邱县一个叫范受之的人,入赘到姓顾的人家为婿,后来和妻子反目成仇,外出后很久没有回家。县令误听了流言,认为范受之的妻子和邻居杨三私通,拷打折磨成案,判处顾氏、杨三谋杀罪,顾氏母亲、弟弟和佣工某某为协同谋杀,实际上并没有证五个人无法忍受严刑拷打,都无辜而服罪。奕畴查阅了供词,非常怀疑,突然问:“你们说尸骨已经被焚毁,但是还有脏腑肠胃,扔在什么地方了?”囚犯无法回答,只是伏地痛哭。奕畴愤然说:“这一定有冤情。”于是派精干的差吏侦查这个案件,差吏到了一个姓陈的人家,陈家人说正月十五夜范受之曾经在他家拜访住宿,可是审案时却说范受之正月十三日被杀。于是李奕畴暂缓羁押囚犯,严查范受之。过了很久,范受之突然自己回来了,原来是因为赌输钱到远方去躲避,不敢让家里人知道他在哪里,现在才知道因为自己兴起了大案,于是回来报案。这样事情得以弄明白了。奕畴本来没有儿子,弄清了这个案件后生下了儿子李铭皖。民间传颂,以至把这件事演为剧曲。后任安徽布政使。
嘉庆十八年,升任浙江巡抚。当时京城附近的教匪还没有肃清,有人说严州、衢州两郡的匪徒流传习学天罡会,朝廷下诏要求奕畴严加惩治。奕畴逮捕审讯叶机、姚汉楫等人,得知实际上只是愚民聚集在一起诵经祈福,没有叛逆的迹象,奕畴只给几个首犯判了罪,其他株连的人都释放了。安徽、江西的游民来浙江租山开荒种地的人一天天增加,言官请求朝廷禁止。奕畴给朝廷上疏陈述当时的情势很难立即驱逐,请求朝廷分年份遣送这些游民让他们回到原籍。皇上醒悟说:“这事不要轻易再说。游民都没有固定的家产,驱赶他们离开这个省,他们又转迁到其他省,断断不能重新回归故乡。”就下令慢慢想办法教养他们,使这流亡的游民变为土著居民,于是地方得以安定。
不久奕畴被授予漕运总督之职,在任五年,漕运的事情从来没有耽误过。奕畴本来是忠厚的长者,对待下属很宽厚,因为随意委派运粮官被连降四级,命以吏、礼二部郎中的职务使用。后又因为运粮官纵容帮丁索取钱财,奕畴被弹劾,降为主事。嘉庆二十五年,宣宗即位,命奕畴以尚书的身份守护昌陵。道光二年,按原来的品级退休。道光十九年,奕畴获得朝廷重宴鹿呜,加太子少保衔。第二年,会榜重逢,儿子李铭皖恰好中第,父子一起参加恩荣宴,当时人们称为盛事。道光二十四年去世,享年九十一岁。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1.写出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统幹(    )
(2)访以当时之事(    )
(3)幹自多 (    )
(4)不小节(    )
2.下列句中加粗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博涉书记
B.幹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
D.可以自娱
3.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想通的两项是(? )
A.作《师说》贻之 
B.并、冀之士皆是异统
C.欲立身扬名耳  
D.欲卜居清旷乐其志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干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过:拜访。 访:咨询。 雅:一向。 矜:注重。
2.C
3.AD
4.(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2)不久,高幹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
5.敢于直言;善于识人;不重名利。(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