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二)
2017-03-06 05:04:3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令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本词的“愁”具有什么广阔的社会内容?
?


参考答案:词人写这首词时,南宋已偏安一隅,不思恢复中原;李清照又新丧丈夫,内外交困,不幸的遭遇接踵而至,可谓处境艰难。词作正反映了整个时代的苦难,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词中的“愁”是李清照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这悲愁具有时代色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题目。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首诗呈现了一个悠然漫步、陶醉于春天美景的郊游者(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了一个年老体弱、倚杖漫步、在秋风(秋寒)中感叹韶华已逝(老之将至)的老者形象。(意对即可)
(2)拟人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表示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迷醉情态,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管闲事”,染红了秋叶,染白了头发,吹走了时光,撩起种种愁绪,写出了诗人对老之将至的伤感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8分)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
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
处处春风枳壳花。
1.本诗以何种手法来表现“友人”形象的?“友人”有什么样的风采?(3分)
2.本诗里诗人的心情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1)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2分)在这首诗里,被访的友人没有露面,对别墅也没有直接描写,然而,就从这个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中——相似的园门,处处飘着枳壳花,可以想象到这位友人恬然自适的风采。(1分)
(2)有。(1分)“日高犹未到君家”,日头已高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表现了诗人会友的焦急、急切的心情;(1分)然而当诗人到达村里时发现村园门巷“多相似”于是又感到十分新奇、惊讶,但他是来访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找不到友人家,不禁有有些焦急与迷惘;(2分)接着诗人又发现到处都是枳树和枳树花,于是惊叹、赞美之情也就油然而生,甚至有些陶醉了。(1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文化经典著作试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注释:[1]本文选自《论语·季氏》。[2]季氏:季孙氏,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3] 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4]事,指军事。[5] 求是冉有的字 [6]无乃:这里有“恐怕要”的意思。
1、在文中,孔子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请分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最后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颛臾在鲁国境内, 颛臾和季氏同为社稷之臣。(意对即可)
2、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没有尽职尽责,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1.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
2.①这两句言浅意深,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②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