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二)
A.伯父弘集会诸子孙,弘子僧达下地跳戏。 (他的)伯父王弘把孩子们聚在一起,王弘的儿子王僧达在地上蹦跳玩耍。 B.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 太祖擅长书法,等到即位,(对书法还是)深爱不止。 C.卿可谓善自为谋矣。 你可以说是善于替自己谋虑了。 D.亡曾祖领军书,右军云“弟书遂不减吾”。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示例:天然指人的天赋,功夫指艺术造诣。我认为,天赋固然重要,但若是没有在生活中的观察与沉淀也不能达到很高的文学、艺术造诣。方仲永儿时便表露出过人的作诗天赋,但父亲的“不使学”让仲永失去了在生活中发现与思考问题的机会,虽天赋胜于常人,但最终未达到较高的文学造诣,“泯然众人”。而书画大家齐白石则恰恰相反,他并没有较高的天赋,年轻时也未曾展现过人的才华,有人说齐白石是大器晚成,他在几十年的生活中感受生活的乐趣,沉淀心中的思考,最终达到了常人不可至的艺术境界。故造诣的高低并非取决于天然。(观点明确,3分;有理有据,分析中肯,5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2分。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长者:有德行的人。
小题2:(我)逝去的曾祖父王领军的书法,王羲之说“老弟的书法就不比我差”。
小题3:王羲之有了长进后,小字辈都学王羲之的书法。
小题4:围绕“天然”和“功夫”的关系,结合个人的阅读积累,进行阐发。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燕昭王求士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固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啕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官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币:钱财、礼物
B.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雪:洗刷
C.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捐:捐献、贡献
D.燕王吊死问生 吊:祭奠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齐因孤国之乱 因使唐雎使于秦
B.诎指而事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涓人言于君曰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燕昭王真心诚意,求取贤士,为国报仇,最后如愿以偿的故事。燕昭王虚怀求教,尊敬贤者的行动,一向传为礼贤下士的佳话,即使在今天,依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教育作用。
B.本文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列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郭隗纵横捭阖的游说才能和燕昭王礼贤下士、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的美德跃然纸上。
C.郭隗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他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D.整篇文章在重点介绍燕昭王谦恭下士、吊死问生、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与秦、楚、三晋联兵等的同时,作者也以简略的笔墨介绍了燕昭王求士取贤的事情,照顾到了他所以能够复国报仇的其他因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D
4.(1)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2)如果现在大王真心想要招纳贤士,就请从任用我郭隗为开端;我尚且被重用,更何况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认为千里的路程太遥远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9分)
康延孝,代北人也。为太原军卒,有罪亡命于梁。末帝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见梁末帝任用群小,知其必亡,乃以百骑奔于唐。见庄宗于朝城,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延孝具言:“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庄宗初闻延孝言梁必亡,喜,及闻其大举也,惧,曰:“其将何以御之?”延孝曰:“梁兵虽众,分则无余。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庄宗甚壮其言,卒用延孝策,自郓入汴,凡八日而灭梁。
三年,征蜀,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璋诉于崇韬,崇韬解璋军职,表为东川节度使。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因见崇韬言其不可。崇韬曰:“敢违吾节度!”延孝惧而退。明年崇韬死,延孝谓璋曰:“公复俯首何门邪?”璋求哀以免。
继岌①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友谦有子令德在遂州,庄宗遣使者诏继岌即诛之。继岌不遣延孝,而遣董璋,延孝大怒,谓其下曰:“南平梁,西取蜀,其谋尽出于郭公,而汗马之劳,攻城破敌者我也。今郭公已死,我岂得存?而友谦与我俱背梁以归唐者,友谦之祸次及我矣!”延孝部下皆友谦旧将,知友谦被难,皆号哭诉于军门曰:“朱公无罪,二百口被诛,旧将往往从死,我等死必矣!”延孝遂拥其众自剑州返入蜀,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继岌遣任圜以七千骑追之,及于汉州,会孟知祥夹攻之,延孝战败,被擒,载以槛车。车至凤翔,庄宗遣宦者杀之。?
摘自《新五代史》
[注]:继岌:即李继岌,后唐将领,后受封为魏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屏:屏退,使……隐退
B.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趣:通“趋” 奔赴、趋向
C.臣请待其既分请:请求
D.知友谦被难被:表被动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屏:屏退,使……隐退
B.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趣:通“趋” 奔赴、趋向
C.臣请待其既分请:请求
D.知友谦被难被:表被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延孝虽是亡命之身,但他熟谙兵法,洞察实事,他审时度势,向庄宗分析后梁的弊端,并为其出谋划策,堪称后唐灭梁的功臣。
B.康延孝生性耿直,性情暴躁,当位居其下的董璋受到郭崇韬的重用时,他大为不满,以军功自居,力劝郭崇韬用军法处置董璋。
C.康延孝虽立有大功,但恃功自傲,不满同僚,顶撞上级,猜疑朝廷对其不公,竟至公开谋反,最终兵败被杀。
D.康延孝本是前朝旧臣,“背梁投唐”是他人生的转折点,献计灭梁、征蜀立功更是他人生的辉煌。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4分)
⑵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 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遭受
小题2:C ①体现康延孝有远见②表现康延孝心胸狭窄⑥继岌和任圜的行为
小题3:B“力劝郭崇韬用军法处置董璋”错误
小题4:⑴梁末帝懦弱,小人被信任进用,而忠臣勇士都被疏离排斥,这是梁必定灭
亡的局势。(“小人进任”被动1分、“见”被动1分、“此其必亡之势也”判断1分、“句
意1分)
⑵(康延孝)责备董璋说:“我有平定蜀国的功劳,你们像仆人一样跟着,反而在郭公的门前俯首帖耳,我身为一都的将帅,难道不能用军法将你们斩首么?(“康延孝”省略主语1分,“让”责备1分,“仆”名作状,像仆人一样1分、“俯首郭公之门”状后1分、“独”难道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少孤贫,本居新安寿昌县,姓项氏,名猛奴。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义兴人周荟为寿昌浦口戍主,见而奇之,因召与语。文育对曰:“母老家贫,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就其母请文育养为己子,母遂与之。及荟秩满①,与文育还都,见于太子詹事周舍,请制名字,舍因为立名文育,字景德。命兄子弘让教之书计。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谓弘让曰:“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弘让壮之,教之骑射,文育大悦。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②,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文育拒之。时贼徒甚盛,一日之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贼不敢逼。及夕,各引去。文育身被九创,创愈,辞请还葬,庆之壮其节,厚加赗③遗而遣之。葬讫,会庐安兴为南江督护,启文育同行。累征俚獠④,所在有功,除南海令。安兴死后,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为高祖所败,高祖赦之,语在《僧明传》。
后监州王劢以文育为长流参军,深被委任。劢被代,文育欲与劢俱下,至大庾岭,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文育曰:“足钱便可,谁望公侯。”卜人又曰:“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其夕,宿逆旅,有贾人求与文育博,文育胜之,得银二千两。旦日辞劢,劢问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高祖在高要闻其还也大喜遣人迎之厚加赏赐分麾下配焉。(选自《陈书》,有删节)
【注】①秩满:官吏任期届满。②悬瓠(xuánhù):古城名。③赗(fèng):给送葬者助葬的物品。④俚獠:古代少数民族的名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哀:同情
B.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善:赞许
C.及夕,各引去引:退却
D.劢问其故,文育以告故:缘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B.蛮谋执荟以入魏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启荟为前军军主 然此可为智者道
D.文育以告,劢乃遣之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育本姓项,名叫猛奴,周荟见到他时认为他是个奇特的人,于是便向自己的母亲请求把他收为养子。后来,改姓周,名文育,学习骑射。
B.弘让教周文育写字和算术,但周文育不以为然,认为得到富贵只要有长矛就可以了。弘让听后大为赞赏,于是便教周文育骑马射箭。
C.陈庆之派周荟慰劳白水蛮人,但蛮人却密谋活捉周荟送给魏,事情泄露后,周荟和周文育率兵抵抗。结果,周荟战死,周文育身上也多处受伤。
D.王劢的职务被别人替代后,周文育想要和王劢一同北下,但走到大庾岭时听信了卜人的话而返回,受到高祖的热烈欢迎。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高 祖 在 高 要 闻 其 还 也 大 喜 遣 人 迎 之 厚 加 赏 赐 分 麾 下 配 焉
小题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3分)
?
(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3分)
?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高祖在高要/闻其还也/大喜/遣人迎之/厚加赏赐/分麾下配焉。
小题5:(1)周弘让善于写隶书,抄写蔡邕的《劝学》和古诗送给周文育,周文育不认识也不理解这些。
(2)东家的狗朝着西家叫,客人越过厨房去赴宴,鸡在厅堂上栖息。
(3)(我)一向认为把生和死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
本题解析:
小题1:“善”是“与……交好”的意思。
小题2:A介词,被/介词,在; B连词,而/介词,凭借; C动词,做,担任/动词,替;D都是副词,表顺承,于是、就
小题3:“便向自己的母亲请求收他为养子”错,是向周文育的母亲请求
小题4:本题考生可以凭语感、常用的句首句末词(也、焉)、主谓句结构等来断句。
小题5: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善:擅长。遗:赠送。不之省:宾语前置句,“不省之”。(2)西:名词作状语,向西边。逾庖:越过厨房。栖于厅:状语后置,“于厅栖”。(3)一:数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齐:形容词作动词,把……同等看待。
点评:一、人物传记是高考中常考的文体,这类文章一般不会太深奥,符合高考“浅易”的要求。二、文言实词题都是课内知识迁移,文言虚词与教材结合紧密。三、翻译题第一句选得很好,包含的文言现象多。另两句选用教材中的句子符合期末考试学情。四、增加断句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