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3-06 05:29:2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科举考中
B.辱主帅:追究
C.不痛:捆绑
D.复命益州:掌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议咏首荐但刘日薄西山
B.咏引前事言既自以心形役
C.遂敦勉就举,三人者悉登科鸟倦飞知还
D.饥八九齐谐,志怪者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坚持惩办张永德,但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C.约束 制裁。
小题2:本题考查了“以”“为”“而”“者”四个常见文言词语,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A把;因为。B,作为;被? C,顺承。D……的人;停顿或判断。
小题3:该题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额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分析可知,C. “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参考译文】
张咏,字复之,是濮州鄄城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濮州郡举荐进士,(大家)商议首推张咏。(当时)有一个老成博学的读书人张覃未中,张咏与寇准写信给郡守,推荐张覃为第一名,大家都赞许他能够谦让。李沆、宋浞、寇准一同推荐他,被任命为荆湖北路转运使。上奏朝廷免去归、峡两个州的水递役夫。后来转任从事太常博士一职。宋太宗听说他能力强作事干练,下诏让他还京。当时张永德为并州、代州的部署(官职),有一个小兵犯了法,被鞭打至死,皇上下诏追查他的罪过。张咏封还了诏书,并且说:“皇上刚刚委任张永德边疆大任,如果因为一个部校被打死的缘故,责罚主帅,我担心部下会产生看不起主帅的想法。”宋太宗不听从他的意见。不多久,果然有驻军逼迫恐吓士兵的,张咏引用前面发生的事建言,宋太宗才改变主意允许慰问他。(张咏)出任益州知州时,正值李顺^造**,王继恩、上官正两总兵进攻计伐李顺,停下部队不进攻。张咏用言语激励上官正,鼓励他亲自上阵,还隆重的为他举行宴会送行。上官正因此决定进军,大胜。当叛军抢掠时,很多百姓被胁从。张咏发布公文告诉百姓,朝廷施恩,让大家各归田里(不追究责任)。开始时,蜀地士人乐于研究学问,但不乐于做官。张咏考察蜀郡的张及、李畋、张逵等人士都有学问、很能干,被当地人称赞,于是劝勉他们参加科举考试,三个人都考上了。成平二年夏天,张咏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当年歉收,百姓多贩私盐来求生。抓获了几百罪犯,张咏都减轻了惩罚,释放了他们。下属官员请求说:“(如果)不严厉的惩罚,恐怕没有办法禁止(贩私盐)。”张咏说:“钱塘十万人家,忍饥挨饿的十之八九,如果不让他们贩私盐自求活路,一旦聚集为盗贼,那就酿成大灾祸了。等到秋季庄稼收获后,应当按照原来的法律执行。”成平五年,宋真宗根据张咏以前治蜀效果良好,再次任命他为益州知州。到(皇上)派遣谢涛巡视蜀地,皇上让他给张咏传话:“有你在蜀地,朕就不担心西边了。”
张咏与青州傅霖年少时是同学。傅霖隐居不出来做官。张咏身分显达,寻找傅霖几十年,没有找到。到傅霖来拜访,门吏说傅霖求见,张咏责怪门吏说:“傅先生是天下的贤士,我都不能够与他作朋友,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其名!”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
王 利 用 传
王利用,字国宾,通州潞县人。辽赠中书令、太原郡公王籍之七世孙,高祖以下皆金。利用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初事世祖潜邸①,中书为掾,辞不就。
中统初,命监铸百司印章,历太府内藏官,出为山东经略司详议官,迁北京奥鲁同知,历安肃、汝、蠡、赵四州知州,入拜监察御史。蓟州有禁地,民不得射猎其中,逻者诬州民禁,籍家,利用纠之。逻者诉上,利用辨愈力,卒以所没入悉归之民。擢翰林待制,兼兴文署,奉旨程试上都、隆兴等路儒士。升直学士,与耶律铸同修实录。出为河东、陕西、燕南三道提刑按察副使、四川提刑按察使。四川土豪有持官府长短者,问得实,而当罪,民赖以安。都元帅塔海,抑巫山县民数百口奴,民屡诉不决,利用承檄问,尽出为民。
大德二年,改安西、兴元两路总管。其在兴元,减职田租额,站户之役于他郡者悉除之,民甚便焉。有妇毒杀其夫问药所从来吏教妇指为富商所货狱上利用曰家富而货毒药岂人情哉讯之果冤也。未几,致仕,居汉中。   
成宗朝,起太子宾客,首以切于时政者疏上十七事。帝及太子嘉纳之,皇后闻之,命录别本以进。利用老病不能朝,帝遣医诊视之,利用谓弟利贞、利亨曰:“吾受国厚恩,愧不能报,死生有命,药不能为也。”遂卒,年七十七。?(选自《元史.王利用传》)
①潜邸:皇帝即位前的住所。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以下皆金仕:出仕做官
B.中书为掾,辞不就。辟:邀请
C.逻者诬州民禁,籍其家冒:违反
D.利用承檄问,尽出为民核:审查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初事世祖潜邸逻者诉
B.而当罪利用老病不能朝
C.抑巫山县民数百口奴起太子宾客
D.籍家问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利用小时候聪颖过人,二十岁时与魏初齐名。后中书省征召他为掾吏,他推辞没有赴任。
B.王利用担任太子宾客时把十七件事写疏上奏,表现出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时事的深刻思考。
C.王利用担任安西路总管期间,减轻职田的租额,在其他郡出徭役的站户全部被免除掉。
D.为了百姓利益,王利用敢于冒犯元朝统治者,勇气令人赞佩。
小题4:文言翻译。
⑴ 逻者诉于上,利用辨愈力,卒以所没入悉归之民。(3分)
⑵ 帝及太子嘉纳之,皇后闻之,命录别本以进。(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有 妇 毒 杀 其 夫 问 药 所 从 来 吏 教 妇 指 为 富 商 所 货 狱 上 利 用 曰 家 富 而 货 毒?药 岂 人 情 哉 讯 之 果 冤 也。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王利用检举了遗件事,巡罗的向皇上申诉,王利用辩解更努力,最终把所没收的财产全部归还给百姓。(3分)
(2)皇帝和太子嘉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皇后听说后,命人把王利用的奏本另外抄写一份呈上。(3分)
小题5:有妇毒杀其夫∕问药所从来/吏教妇指为富商所货/狱上∕利用曰/家富而货毒药,岂人情哉/讯之/果冤也。


本题解析:
小题1:将各实词分别代入原句中,B项语境是“中书省征召他做辅佐的官吏”,可见译为“邀请”,不适合作为官府的行为动词,应为“征召”。
小题2: A项都为介词,前者为“在”,后者为“向”;B项都是介词,前者为“用”,后者为“因为”;C项都为动词,前者为“成为”后者为“担任";D项都是代词,意为“他的”。
小题3:做题时应将选项和原文一一对照,C项原文“改安西、兴元两路总管。其在兴元,减职田租额”可见“减轻职田的租额”应是任“安西、兴元两踣总管”期间在兴元所做的事。
小题4:(1)关键词语:者:…的人;辨,通假字,通“辩”,辩解;卒,最终;所没入,所没收的财产;(2)关键词:嘉,赞扬;纳,接受,采纳;别本,另外一本;进,上奏,呈上。翻译时,要注意使用直译,逐字翻译,不要遗漏信息,并调整语序,做到文从字顺。
小题5: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六个关键点——1、找名词、代词;2、看虚词;3、察对话;4、据修辞;5、辨句式;6、依总分。本题主要根据每句的动词来确定小分句:“杀”“问”“教”“曰”“讯”等词来划分。
文言翻译
王利用,宇国宾,通州潞县人。是辽代赠中书令、太原郡公王籍的七世孙,高祖以下部在金朝做官。王利用幼时聪颖慧悟,二十岁和魏初同学,就齐名,各位名人交口称赞他。当初事奉做皇帝前的世祖,中书徽辟为掾吏,推辞不去。
中统初年,命令他监理铸造百官印章,历任太府内藏官,出京任山东经略司详议官,升北京奥鲁同知,历任安肃、汝州、蠡州、赵州四州知州,入朝拜任监察御史。蓟州有块禁地,百姓不能在其中打猎,巡逻的诬陷本州百姓冒犯禁令,抄了他家,王利用举发这件事,巡逻的向皇上申诉,王利用辩解更努力,得以把没收的东西全还给百姓。提升翰林待制,兼任兴文署,奉皇上旨意考棱上都、隆兴等踣儒生。升直学士,和耶律铸一起修实录。出京任河东、陕西、燕南三道提刑按察副使、四川提刑捷察使。四川土豪有议论官府是非的,他问得实情,并给判罪,百姓靠他得以安宁。都元帅塔海,贬巫山县平民几百人为奴隶,百姓屡次申诉没有结果,王利用奉命审问,全部放出为平民。
大德二年,改任安西、兴元两路总管。他在兴元,碱少官吏禄米田田租数额,驿卒到其他郡服役的全部免除,百姓认为很便利。有妇女毒死她丈夫,审问毒药的来路,小吏教妇人说是有钱的商人卖的。案子交上来,王利用说:“家里有钱而卖毒药,怎盘台人情呢?”审问她,果然是冤枉。不久,辞官,住在汉中。成宗时,起用为太子宾客,他首先把切台当时政事的,逐条呈上十七件事,皇上和太子嘉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皇后听说后,命令写成另一个本子呈上。王利用因年老有病不能上朝,皇上派医生探视他,王利用对弟弟王利贞、王利亨说:“我受国家厚恩,惭愧不能报答,死生有天命,药是不能起作用的。”后去世,时年七十七岁。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①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蓄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②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 ① 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挽必圆,视必审               审:清楚
B.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谕:超过
C.患难忧戚,志不为慑             慑:屈服,改变
D.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         党:同类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D.援笔书所欲言?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10.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阐述了射箭过程中“正鹊”的必要性,用来比喻做学问时目标与条件的关系问题,是再恰当、直截、鲜明不过的了。
B.第四段说到圣贤是天纵之才,他们或者初始涉猎一下学问就可以了,至于像黄君之子黄济一类的后学则当立志求学。?
C.一个人如果志向明确并持之以恒的话,就能够达到圣贤们的境界;如果不确立志向,将难成大事。
D.文章写得精简有力,引譬喻类,节奏层次分明,文笔也很有韵律,且遒劲畅达。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
                              


参考答案:8. B
9. A
10. B
11.(1)况且对于那些以松弛弓箭来嬉游,漫不经心地射箭,起初没有固定目标,也不要求一定能射中的人,那些君子与他断绝往来,不和他结为朋友,因为他们没有志向。
(2)“立志不分心,是全神贯注。”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立志,即使(就算)细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做学问这么大的事呢?


本题解析:8. 谕:通“渝”,改变。
9.? A均是介词,替B 表语气/兼词 C表判断/疑问语气 D 所字结构/表被动。
10. 原文“夫予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强调圣人为学亦需立志。
11.无
文言译文:
你曾观看射箭吗?箭靶子,是射箭人瞄准的目标。于是要使你的弓好,使你的箭直,养好你的精神,蓄积你的力量,使你的身姿正.遵守你的射箭方法,来面临箭靶。拉弓一定要拉圆,瞄靶一定要看清,射箭一定要果决,求得射中箭靶中心就可以了。如果不设立箭靶,就没有专一的志向目标了,就算有好的弓箭、强大的力量,茫然的你将要施箭何处呢?况且对于那些以松弛弓箭来嬉游,漫不经心地射箭,起初没有固定目标,也不要求一定能射中的人,那君子与他断绝往来,不和他结为朋友,因为他们没有志向。
善于治学的人,如衰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也就能够稍稍警诫了吗?治学的人想要达到圣贤的境界,就像射箭的人追求射中靶子一样。不拿圣贤作为标准来学习的人,这和不设立靶子来射箭的人一样。没有固定的志向,就像随水漂浮漫无边际,没有到底的去处,他们不论为平庸人的很少!这是立志的人首先要做到的。
已经有了确定的方向,就追求如何达到目标的方法,不是特别有志向的人不能做到。所以拜师、识友,读书、探究事理,都是追求达到目的的途径。由是平时闲居没事的时候,这样的志向也不曾懈怠;待人接物的时候,这样的志向也不曾杂乱;安逸舒适的时候,志向不被意气用事;患难忧愁的时候,志向不被困顿胁迫;一定要求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才罢了。这就是立志始终不可改变啊。
因此如果立下志向,就算志向是做到圣人也是可以实现的。古人说过:“有志向的人,事业最终能成。”又说:“立志不分心,是全神贯注。”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立志,就算细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微学问这么大的事呢?从前孔子凭着在生通晓的天才资质,他开始求学的时候,还一定要立志,何况我们后辈极度愚昧困惑的人呢?我们不能不把立志作为最重要、紧迫的事情,确实是这样啊!
如今大司寇的上士开封浚仪人黄先生善于教育子女,温和且有规制,严格却没隔阂。曾教他的儿子黄济跟从我学习,黄济请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自己,因此我替他写了“尚志”两个字送他。有一天他暂时回乡,又来我这里求教。我挥笔写出想说的话,不以黄济的要求为烦劳。黄济还要想想(怎么)立志吧。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②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孟子?离娄上》)
在孔子和孟子看来,说话要有什么讲究?理由是什么?请结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说话要真诚、谨慎(负责任)。(2分)这是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说真心话,而喜欢用花言巧语来取悦于人,这是缺少仁德的表现;(2分)一个人如果信口开河,就很难践行诺言,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2分)


本题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与分析。“说话要有什么讲究”是要求概括孔子、孟子关于“言”的观点,“理由是什么”则要求对孔孟观点成立的理由进行说明。两个设问中,第一问较有难度,因为两段材料都是从反面对不好的说话现象进行批评,考生答题时,应对材料内容进行反向归纳,如由“巧言令色”倒推出说话要“真诚”,由“易其言”倒推出说话要“谨慎”。至于第二问,考生只要将语段的意思改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吾未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我之暴也。”
  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己,而中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
  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婴诚革之。”乃令粪洒②改席,尊醮③而礼之。
  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礼不受摈④。夫子礼之,仆不敢当也。”晏子遂以为上客。
  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赠:当作“赎”。②粪洒:扫除清洗。③醮:古代嘉礼中的一种仪节。④摈:通“傧”,傧相。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何绝我之也——暴:暴躁
B.士者乎不知己——诎:屈从
C.请于世——鬻:卖
D.免人于——厄:困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因载而与俱归 ②以其求思深而无不在也
B.①吾乃今日睹赎之?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亡秦族矣
C.①而中知己 ②胡为遑遑欲何之
D.①故君子不功轻人之身? ②秦亦不城予赵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
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
C.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就以嘉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
D.君子认为,晏子能远离世俗的偏见,礼贤下士,不居功自傲,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了。
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B
4.(1)因此,这就是君子(奉行的)不因对别人有功就轻视人家,也不因别人对自己有功就自己贬低自己的道理。
  (2)刚才,您坐车的时候,不向我打招呼(自己先上了车),我以为您是忘记了(礼节);现在又不(跟我)告别(就独自)进屋去了,这跟把我当奴仆看待的人是一样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