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①鄘籍在军,不得为母驾? ②以言不用,辞归洛中? ③大会士,喻以祸福,出监军狱中,脱桎梏? ④籍府库留一岁储,馀尽纳于朝? ⑤相礼惮,稍厚善? ⑥至京师,不肯视事,引疾固辞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后来(李鄘)与高郢刺探贼军的虚实以及用来攻取的办法,把这些情况报告给朝廷,德宗亲笔下诏褒扬答复。 (评分标准,译出大意2分;“刺”、“所以”、“白”每译对一处给1分。)(2)李鄘用二万士兵分别驻扎在郓境,军费不依赖有关部门。(评分标准,译出大意2分;“壁”、“仰”、“有司”每译对一处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文本语境,考察其正误。题中,B项对“称”的解释错误,应是“符合”之意。
小题2: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都表明李鄘‘强直无私’的一组”这个要求,对题中六句话进行审视,不难发现①为李鄘欺骗李怀光的托词;③主要突出李鄘的刚正果敢,⑤写李鄘和吐突承璀相互敬畏,逐渐亲善:它们都不符合题干要求,故凡含此三句的选项都应排除。
小题3:回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比照,以发现正误。题中,D项错误在于:李鄘是不乐意由宦官权贵引荐而坚决辞让相位的,并非淡泊名利;另外,他是从太子少傅任上退休后去世的。
小题4: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第(1)题中的“刺”是“刺探、打听”之意;“所以”表示“……的办法”;“白”是“报告、说”之意。第(2)句中的“壁”是“驻扎”之意;“仰”是“依赖”之意;“有司”即有关部门。
【参考译文】李鄘,字建侯,是北海太守李邕的从孙。大历年间考中进士,被李怀光任用,几次升迁后任监察御史。李怀光在河中反叛,李鄘与母亲、妻子和孩子沦陷贼军中,(李鄘)于是欺骗李怀光说兄长在洛阳病重卧床不起,母亲想要去看他,李怀光许可,但告诫李鄘的妻子孩子不能一同去。李鄘私下遣送了妻子孩子,李怀光很恼怒,想要加罪于他,李鄘道歉说:“我李鄘名册隶属于军籍,不能随侍母亲,怎能不派妇人前往?”李怀光作罢不再追问。后来(李鄘)与高郢刺探贼军的虚实以及用来攻取的办法,把这些情况报告给朝廷,德宗亲笔下诏褒扬答复。李怀光发觉,紧急集合军队召二人追问,李鄘言辞气色不屈,三军被他感动,李怀光没有杀害他们,囚禁了他们。河中平定,马燧打破刑具向他致礼,邀请(李鄘)辅佐自己的幕府,因建议不被(马燧)采纳,(李鄘)辞官回到洛中。后召入任吏部员外郎。
徐州张建封去世,士兵变乱,囚禁了监军。皇帝认为李鄘刚正果敢,授任宣慰使,(李鄘)持节直入乱军,他召集将士,说明福祸的道理,将监军放出监狱,脱去枷锁,使他恢复职位,众人不敢乱动。(李鄘)还朝以后,因出使符合旨意,升任郎中。
元和五年,(李鄘)出任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官军讨伐蔡州正急,郓寇李师道阴谋阻挠讨伐,李鄘用二万士兵分别驻扎在郓境,军费不依赖有关部门。这时战争打起,天子忧虑财力缺乏,派盐铁副使程异乘马到江淮,劝说诸道输送财货援助军用。李鄘境内历来富实,便登记府库留存一年的储备,其余都交纳给朝廷。诸道把李鄘当作倡导带头人,全都索取钱粮进献,从此军队没有军用匮乏的忧虑了。
原先,吐突承璀任淮南监军,非常受尊敬,李鄘以刚直严明治军,他们相互敬畏,逐渐亲善。吐突承崔回朝,多次称赞推荐李鄘,朝廷召回李鄘授官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鄘不乐意由宦官权贵引荐,等到饯送出行时,音乐声起而他流下眼泪,对诸将说:“我年老安心在外任节镇的职务,宰相一职哪里是我胜任的呢?”到达京城,不肯处理政事,称病坚决辞让相位,改任户部尚书。以太子少傅的身份退休。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叫肃。
鄘强直无私,与杨凭、穆质、许孟容、王仲舒交情很好,他们都以气节自负。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极乐寺纪游
袁宗道
高梁桥水①,从西山深涧中来②,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③,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④:“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⑤,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
【注】①高梁桥:北京西直门外高梁河上所设的桥。②西山:北京西郊名胜,是太行山支脉,众山连接,山名很多,总名为西山,又名小清凉山。③绀(gàn):天青色,深青透红之色。④中郎:袁宏道,字中郎。明公安人,与兄袁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是公安派最有成就的作家。⑤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缁布冠。
(1)解释下面加粗字词的含义。?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________
何日挂进贤冠___________
(2)从唐宋到元明清,愈往后发展,古代的散文愈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可谓文无定格,惟求其新颖生动,具有真实的情感和体验。而晚明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宗道就是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而著称。他的散文清新活泼,“一扫王(世贞)李(攀龙)去雾”,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本文就是这样一篇不拘格套的典范之作。请写一段赏析文字,说说与一般的游记文相比,本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大约;弃官而去
(2)在写法上,本文完全打破了一般游记文的“格套”。第一 段以大量篇幅,描写高梁河一带的景色,绝口不提极乐寺。但读者从下文的提示中,却领悟到写高梁河一带的景色,正是在写极乐寺及其附近的风光。第二段明写游极乐寺,却对寺内游览活动一字不提,把这个在游记中通常要详写的部分,完全留给读者去体会想象,使读者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还有,关于同游者的姓名,按游记通常的格式要放在篇末,但本文却通过记述其弟袁中郎对景色的评论,顺便带出,显得自然、巧妙。凡此种种,都使读者在会心之余,感到韵味深长,妙趣横生。再就语言来说,不用典,不拾古人牙慧,既平易,又凝练,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具有散文诗的情味。(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①吾其还也②君知其难也
C.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D.①而乃以手共搏之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汤琵琶传
王猷定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世庙①时,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部,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著宫锦衣,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名著大梁间。?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戏下②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一日大雪,至榆关,马上闻觱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妇谓我曰:‘吾迟郎不至,而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③曰:戊子秋,予乞食遇曾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年,复访曾,曾坐土锉④中作食,奉匕箸于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曾仰天叹日:“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之岸矣!”予凄然许曾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 (选自《明文授读》,有删节)?
[注]①世庙:明代崇祯皇帝庙号。②戏下:麾下。③轸石王子:作者自称。④土锉:土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为:替
B.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殆:大概
C.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鬻:卖
D.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曩:从前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汤应曾弹琵琶有高超的技艺的一组是?
①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
②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
③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
④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
⑤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
⑥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应曾是一个有天赋的艺人。他从小对音乐很有兴趣,长大后弹得一手好琵琶。他曾在王公贵人家中献技。
B.汤应曾对母亲、妻子充满感情。他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连妻子死去都来不及见一面,妻子临死之前的一番埋怨他的话使得他后来不再操旧艺,最后猖狂自放,日荒酒色。
C.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后来他和母亲跟随桃源人一同到了桃源。然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汤琵琶”就这样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个结局也为下文作者的议论抒情张本。
D.作者对汤应曾十分同情,并且借他的身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逢的感慨。同时作者善于运用点染、烘托等多种手法来写人叙事。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3分)
②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3分)
③越五年,乃克为之。(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①这件事被周藩王知道了,就召见他,把碧镂牙嵌琵琶赏赐给他》。(被动句、状语后置、大意各1分)②汤应曾端坐于船中弹奏《洞庭秋思》,风涛才渐渐安定下来。(匡、稍、大意各1分)③五年之后(过了五年),我才能够写好(完成)这篇传。(越、克、大意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文言实词的理解必须回到原文中去。原文“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的意思是“下令汤应曾弹奏壮士的音乐”“为”译为“弹奏”。
小题2:①是说汤应曾从小对音乐有深厚兴趣,⑥是说在墓地旁弹奏琵琶深情地祭奠已亡的妻子,均不能明“高超的技艺”。含①⑥项的应该排除。
小题3:妻子临死之前只是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并没有什么埋怨之语,选项中对文意的曲解。
小题4: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1)“闻于王”是被动句,、“赐以碧镂牙嵌琵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碧镂牙嵌琵琶赐(之)”(2)关键词“匡”译为端坐,“稍”译为渐渐(3)“越”译为经过,“克”译为能够,才能。
参考译文:
汤应曾是邳州人,擅长弹奏琵琶,所以人们称他为“汤琵琶”。他自幼爱好音乐,听见歌声就哭。后来学习唱歌,唱完又哭。崇祯年间,当时李东垣擅长弹奏琵琶,江对峰继承了他的技艺,名声传播京师。江对峰去世以后,唯有陈州蒋山人继承了他的技艺的妙处。当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队,都学习蒋山人的技巧,但没有学得很好的,周藩王对此感到十分遗憾。汤应曾前往学习,不到一年就学成了。这件事被周藩王知道了,就召见他,把碧镂牙嵌琵琶赏赐给他,让他穿上宫中锦衣,在宫殿上弹奏《胡笳十八拍》,声音高亢凄清,十分动人。周藩王深为赞赏,每年供给米万斛,以供养他的母亲。汤应曾因此在大梁一带非常著名。
后来,征西王将军招募他到幕府之中,跟随经历嘉峪、张掖、酒泉各地,每逢打猎和阅兵,都让他弹奏塞上的乐曲。有个叫颜骨打的部下,善于作战布阵,他临战的时候,下令汤应曾弹奏壮士的音乐,然后他才上马杀敌。有一天下雪,(汤应曾)到榆关时,在马上听见觱篥的声音,忽然想念母亲而失声痛哭,于是辞别将军回家去了。
襄王听说汤应曾的名声,派人聘请他。他在楚地住了三年。有一次在洞庭湖上泛舟,当时风声大作,波浪涛天,摇船的人惊惶失措,汤应曾端坐于船中弹奏《洞庭秋思》,风涛才渐渐安定下来。船靠岸时,只见一只老猿,眉毛胡须都很白了,从水草丛中跳入船窗中,哀声号叫直至半夜。天亮时,(老猿)突然抱琵琶跳入水中,不知到哪儿去了。汤应曾从此失去了心爱之物,就惆怅不再弹琵琶了。
后来,汤应曾回家探望母亲,母亲还健在,但是妻子已经去世。母亲告诉他说:“媳妇去世的那天晚上,有猿在窗外啼叫,打开窗户又见不到。媳妇对我说:‘我等待郎君不见来到,只听见猿叫,是什么原因呢?我将要不在人世了,只是很久没有听过郎君的琵琶声,如果郎君回来,请他为我在石楠树下弹奏一曲。’”汤应曾听了毋亲的话,心情沉痛哀伤到不能承受。晚上他摆设了酒水,在妻子坟墓旁边弹奏琵琶来祭奠她。从此以后,他变得癫狂放纵,每天沉迷于酒色。正值战乱,他背着母亲在军队里卖食品(给士兵)。
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有桃源人见到而同情他,载着他的母亲一同到了桃源。后来不知道他的下落。
轸石王子说:戊子年秋天,我讨食的时候在路上遇见过汤应曾,已不见他往日穿着锦衣的风光了。第二年,又拜访汤应曾,他用土锅做饭,拿勺子和筷子侍奉母亲。人们都看不起他,我却对他更肃然起敬。汤应曾仰天长叹:“世上很少知音了,等我母亲去世后,我将到黄河一带去!”我凄凉地答应他给他写传。五年之后,我才写好(传),唉!世道沦落,命运不好,叹息太少知音的人,难道只有汤应曾吗?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C.其皆出于此乎?
D.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项:指示代词“那”“那些”;其余均为: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