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
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
管鉴
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绿尊细细供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以吹愁却?
小题1:首句“海棠花底东风恶”中的“花底”极有意蕴,请概括回答。(2分)
小题2:本诗使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就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手法作具体分析。(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除外。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一方面,强调了花受东风袭击的程度;(1分)另一方面,又寄托了作者的惜花之情。(1分)(大意一致即可给分)
小题2:想象手法(虚写1分)。“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是说 人“不放”花零落。。你不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了,你用什么办法把我的“愁”吹跑呢?(1分)“花零落”人们会想到,最终会零落的;作者痴想与东风约定,(1分)用想象手法,表达了惜花之情与深重的苦闷。想象奇特。
拟人手法(1分)。“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是说 人“不放”花零落;与东风约定,你不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了,你用什么办法把我的“愁”吹跑呢?(1分)一是把花与“东风”人格化了(1分),表达了惜花之情与深重的苦闷。形象生动。
给分要点:手法、举例、对手法的解说(分析与解说融为一体也可以给分),各1分。
(学生分析其它手法,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漠漠”,是寂静无声之意;“恶”,在这里是“猛烈”之意,是由“狠、厉害”的意思引申而来,此义至今在某些地区的方言中还保留着(如鲁西南和豫东)。首二句说,春天的时光万籁俱寂,但从海棠花穿过的东风却吹得强劲猛烈。标题中说“赏海棠作”,却不写海棠花的艳丽,而突出了“东风恶”。写春风、春光一般是喜悦、温暖、吹拂、和煦,纵使风大天寒,也不过用“料峭”之类的词来形容。词人别出心裁,一方面是“写实”,另一方面,也只有这样写,才与下文协调。
小题2:“人情不似春情薄”一句,紧承“东风恶”,意思是说,人对花是有情的,春天、春风对花是薄情的,因此“东风”对花猛吹乃至摧残。正因为人有情春薄情,所以“人”或者就是作者自己,才“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上片不写海棠花如何美丽娇艳,侧重写人对花的态度,对海棠的爱怜和保护,反衬海棠花的艳丽,是脱俗之笔。
但“殷勤”以下三句,则属作者创新。“殷勤待与东风约”一句,与上片“海棠”句相呼应,他要与那吹得迅猛异常的“东风”“约定”,“规劝”它:“莫苦吹花,何以吹愁却?”前句说,你不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了;后句说,你用什么办法把我的“愁”吹跑呢?这里的写法颇为微妙,一是把“东风”人格化了,一是把作者的感情完全融合在客观事物中。把内心活动包含于客观景物之中,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历来有之,所谓“神与诗者妙合无垠”(《夕堂永日绪论》),自然和谐而恰到好处,这首词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醉落魄》赏析:
管鉴,字明仲,原来是龙泉(今属浙江省)人,靠父亲的功绩被荫授为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司干办官,任所在抚州,于是移家临川(郡名,治所在今江西省抚州市西)。根据这些材料,估计这首词中“酒醒无奈愁如昨”的“愁”,除了因落花而产生的伤春情绪以外,还应当包括离乡“远宦”之愁。
从词篇描写,作者的远宦之愁,是由赏海棠未能尽兴而引起的,究其未能尽兴的原因,则是由于阴雨连绵的天气、狂风怒吼的巨风。海棠花开得早,败得也早。所以刚是“正月二十日”便遭受到零落的厄运。这不能不勾起词人的惜花之情。《古今词论》引张砥中的话说:“凡词前后两结最为紧要。前结如奔马收缰,须勒得住,尚存后面地步,有住而不住之势。后结如众流归海,要收得尽,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这首词写的是“张园赏海棠”,但开头两句一方面是从大的范围讲“春阴漠漠”,另一方面是从眼前的注意中心讲“海棠花底东风恶”,于是在“人情”(要赏花)与“春情”(催花落)之间自然形成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作者别出心裁地吟出“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两句。这个前结,构思新巧,想象奇特,在炼意铸句上已略胜别人一筹。
并且细细领略词意,则赏海棠的初衷,惜花落的情绪,诅咒“春情”的心境,全都包含在这两句九个字中,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作为“赏海棠作”的一篇小词似乎已全部说尽了,这就是它“勒得住”的地方。可是,“守定花枝”到底能起什么作用呢?人“不放”花零落,花就真的不零落吗?在下半片里,作者说他们“绿尊细细供春酌”,乃是死下心来,要“守”到底了。然而,“酒醒无奈愁如昨”!愁也没有减,风也在继续“苦吹花”。由此观之,那么上半片的“勒得住”实在是没有留得住,而是“尚存后面地步”的。
“守定”之法告败,看来一段公案该了结了。谁料“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作者那里另有高招:“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吹愁却。”这简直是在异想天开地希望换个东西给风吹!如果是这样,愁情被吹尽了,艳丽的海棠花依旧常开,人情花意哪里还有比这更美好的思想境界呢?这个后结,想象之奇,情绪之真,造语之痴,更在前结之上。作为一首小词,作者连生两段痴想,惜花与写愁的目的都已达到。所以这个后结,算得上是“众流归海”,算得上是“收得尽”。只是,谁也看得出来:“与东风约”是办不到的,“莫苦吹花”和“吹愁却”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当读毕掩卷的时候,人们想到的仍是作者更深重的苦闷,这又是这个后结“有尽而不尽之意”的证明。
最后,这首词在炼字、选词方面,也很有一此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第二句说:“海棠花底东风恶”。论理只要“风恶”,就不仅仅是“恶”在“花底”。一方面作者这么写,由于强调了“花底”,当然也就带过了花上,其结果是加深了花受东风袭击的程度;另一方面,用上“花底”,还可以暗示人在花下,因而又有惜花情绪的寄托。再如,“定”与“往”同为去声,依词律可以互换。可是词中却偏说“守定花枝”,这是要更加突出死守不放的意思。还有,“绿尊细细供春酌”,其中的“细细”二字可当“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的注脚看:因为这里的“细细”不只是一般的品酒,而是要借细勘慢饮,来从容地守定将落的海棠而已。此外,如“莫苦吹花”的“苦”,“何似吹愁却”的“却”都是极其平常的字,但用在作者的笔下,却能表达出十分准确而又十分丰富的内容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秋 思
白居易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兽形云不一,弓势月初三。
雁思来天北,砧愁满水南。
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
小题1:本诗的前四句全是写景,在写法上有何特点?(4分)
小题2:“秋气味”是怎样的情味?它是如何传达出来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从色彩和形状两方面(1分),描绘出一幅晴空落照、云奇月朗的秋日图景,给人—种绚烂多姿、清新旷远的感觉(1分)。
小题1:“秋气味”指的是游子的怀乡思归之情、人生未老却前途萧条的伤感之情。(2分)诗人触景生情:看雁飞、听砧声而想念家乡。虽是秋爽景明,而自己却感到满目萧条肃杀之气。(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共8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面对诗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用豪壮的语调抒发胸中郁闷。词中描写的场面壮阔,将江山之胜与怀古豪情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举重若轻、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
B.柳永《雨霖铃》上片写秋天傍晚与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难舍的心情,下片是词人想像离别后心爱的人孤苦凄凉生活的情状。
C.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虚构了一个异彩纷呈的神仙世界,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追求和理想。
D.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词中回忆自己年少时与同伴一起畅游湘江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在江海横流的时代力挽狂澜的豪迈情怀。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本题属于容易题,主要考核对课文内容或写法的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村 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本诗中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在写景上极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角度任选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宁静闲适的暮春晚村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的田园生活赞美向往之情。
(2)①炼字,作者用“满”字写出春山春水春草的美丽,春草茂盛,春水澄澈,春山柔美,春草春山倒映在春水中,清晰可见,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横”字准确传神写出牧童娴熟的牧牛技巧和聪明活泼的性格;
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景物层次分明,有机结合,完整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③以动衬静,牧童的短笛衬托出晚村的幽静;
④比拟,“衔”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⑤情景交融,诗中情与景高度统一,水乳交融,诗中的每一处景物都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伐檀①
坎坎伐檀②兮,寞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③。不稼④不穑,胡取禾三百廛⑤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⑥兮?彼君子兮,不素餐⑦兮!
坎坎伐辐⑧兮,真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⑨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⑩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宾之河之滑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注]①这是一首劳动人民讽刺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诗。原编《魏风》第六。②坎坎;伐木声。檀:指黄檀,落叶乔木,木质坚韧,适合制作车辆和用具。③涟:水波纹。猗:义同“兮”,语气词。④稼:耕种。⑤胡:为什么。禾:粟稻等粮食作物的总称。三百:言其很多,非确数。廛:通“缠”捆。⑥县:通“悬”。狟(huān):即猪獾。⑦素餐:不劳而食。③辐:车轮上的辐条。⑨直:指直流。⑩亿:周代十万为亿。
1.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寞之河之干兮——干:水边
B.不稼不穑——穑:收割
C.不狩不猎——狩:打猎
D.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飧:食物
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真之河之侧兮——静言思之
B.河水清且涟猗——洵美且异
C.胡取禾三百亿兮——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3.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
B.这首诗每段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4.请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困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C
4.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