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17 21:09: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梁材,字大用,弘治十二年进士,勤敏有异政。为嘉兴知府,调杭州。田租例参差,材为酌轻重,立画一之法。迁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寻以忧去。嘉靖初,起补云南。土官相仇杀累年,材召其酋曰:“汝罪当死。今贳汝,以牛羊赎。”御史讶其轻,材曰:“如是足矣,急之变生。”诸酋衷甲①待变,闻无他乃止。历贵州、广东布政使。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时天下布政使廉名最著者二人,材与姚镆也。
  后改户部,遂代邹文盛为尚书。自外僚登六卿,不满二载。自以受恩深,益尽职。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材言非故事,不予。勋怒,劾材误公。帝诘责材竟如勋奏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多见从。及是屡忤权幸,不得志,乃乞改南。为给事中周琬所劾,下吏部,尚书许赞等请留之。帝不悦,令与材俱对状。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材由此失帝意。考尚书六年满,遂令致仕。明年,户部尚书李廷相罢。帝念材廉勤,大臣亦多荐者,乃召复故官。三掌国计,砥节守公如一日。其秋,考察京官,特命监之。有大狱不能决,又命兼掌刑部事。帝叹曰:“尚书得如材者十二人,吾无忧天下矣。”
  时大工频兴,役外卫班军②四万六千人。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役,廪食之供视班军。材坚持不予。勋劾材,帝命补给。勋又以军不足,籍逃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帝从其奏。勋益怒,劾材变乱旧章。醮坛③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帝衔之。遂责材沽名误事,落职闲住。归,旋卒,年七十一。
  当嘉靖中岁,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自材去,边储、国用大窘。世宗乃叹曰:“材在,当不至此矣。”(节选自《明史·梁材传》)
  [注]①衷甲:在衣服里面穿上铠甲。②外卫班军:在京城外卫班值勤的军队。③醮坛:斋戒而行祭礼的祭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忧去——寻:借机,寻机
B.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夺俸——坐:犯罪,获罪
C.材不以时进,帝之——衔:怀恨,怨恨
D.自材去,边储、国用大——窘:窘迫,缺乏
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材酌轻重,立画一之法/给事中周琉所劾
B.诸酋衷甲待变,闻无他止/不得志,乞改南
C.进按察使。寻忧去/勋又军不足,籍逃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
D.秋,考察京官/帝其奏。勋益怒
3.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梁材“不阿上取宠”的一组是(? )
①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
②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
③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材言非故事,不予。
④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
⑤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
⑥醮坛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材在杭州任职时,当时官田租税定的或高或低很不统一,他就斟酌实际情况订立了统一标准。
B.梁材由于政绩显著,不到两年时间就由一个地方官员调升为户部尚书,他心怀感激,以尽忠职守来报答皇恩。
C.梁材处事刚正,力除弊端,因此也触犯了一些朝中权贵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受到弹劾和中伤,被罢免了尚书的官职。
D.梁材被重新起用为户部尚书后,他并没有改变自己处事刚正、为国理财护财的作风,也因此再次得罪了郭勋,并因为没有按时进龙涎香一事引起皇上不满,被免了官。
5.用“/”给文段中加粗的句子断句。
  帝 诘 责 材 竟 如 勋 奏 勋 复 建 言 三 事 请 开 矿 助 工 余 盐 尽 输 边 漕 卒 得 携 货 物 材 议 不 尽 行 勋 益 怒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役,廪食之供视班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D
4.C
5.帝诘责材/竟如勋奏/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6.(1)郭勋登记出不到的人,责令(要求)梁材供给(交付)银两雇工,同班军一样供给口粮。
  (2)大臣中有的阿谀媚上以邀宠,唯独梁材正直不屈,因此终究不被朝廷所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12分)
赠孙秋士序? [清]梅曾亮
为名公子贵介弟①,而无官于朝,无迹于场屋②。斗室中课六七童子,十馀年主者不易姓③,往来不过一二士。诗一卷,纸墨暗昧,读者卷舌滞口而不可舍去。敝衣冠,独行市中,断烂古书外不市他物。居近正阳门,不二三里,目不见朝报一字④,不知何者为今日时事、达官要人。盖古之山林枯槁之士,无过于孙先生者,而今于京师中遇之,亦异矣。
韩昌黎言居京师八九年,不知当时何能自处。夫士至京师不可居,困矣。然困有至非京师无可居如先生者,为愈奇耳。吾观东方曼倩及扬子云⑤,皆非嗜禄利者,其居长安中甚落拓矣,亦卒不舍去。岂古今人之遇或同与?二子在当时,虽其遭遇若此,后之好事者或传其书,写放⑥其貌,忻慕笑抃⑦,而欲从游,则以吾所言如先生其人者,后人好事者见之,有不欲传其书,写放其貌,而欲从之游者乎?有不忻慕笑抃,而忘其为落拓于当世者乎?
太史公班固书,屡言长安诸公贵人,皆不出其名氏,以其人日异月新,不胜识也。然而有名氏如二子者,落拓亦何负于人哉!曾亮交先生十馀年,今先生年六十矣,乃述其行之似古人者以为寿,以见寿莫寿于使后世知我为古人也。
[注释]①贵介弟:高贵子弟。介弟,对别人兄弟的敬称。②场屋:科举考场。③主者:东家。④朝报:古代官报,刊载诏令、任免、奏章等。⑤东方曼倩及扬子云:东方朔,字曼倩;扬雄,字子云。皆西汉文学家。⑥写放:摹画。放,通“仿”。⑦忻慕笑抃(biàn):钦佩羡慕而欢欣鼓舞。
小题1:“秋士”是古代文化中特有的名称,高中课文《?》对此有所论及。(1分)
小题2:第二段举韩愈、东方朔、扬雄为例的作用是:?(3分)
小题3: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孙先生作诗一卷,纸张陈旧,墨色暗淡,常使读它的人辨识不清又不忍放下。
B.孙先生经常穿戴破旧的衣帽,独自行走于集市,除了残破古籍外什么也不买。
C.东方朔和扬雄都不是贪图利禄的人,他们居于京师宁可穷困落拓也不肯离去。
D.班同《汉书》多不提京城达官贵人名氏,却留有落拓者如东方朔、扬雄之名。

小题4:从文来看,作者写这篇赠序是为了?。(2分)
小题5:文中孙先生是一位让作者感到“异”、“奇”的隐士。请联系全文,评析这一人物形象。(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1:
小题1:A
小题1:
小题1: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薛存诚,字资明,河东人。父胜,能文,尝作《拔河赋》,词致浏亮,为时所称。存诚进士擢第,累辟使府,入朝为监察御史,知馆驿。元和初,王师讨刘辟,邮传多事,上特令中官为馆驿使。存诚密表论奏,以为有伤公体。会谏官亦论奏,上乃罢之。转殿中侍御史,迁度支员外郎。裴垍作相,用为起居郎,转司勋员外、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改兵部郎中、给事中。琼林库使奏占工徒太广,存诚以为此皆奸人窜名,以避征役,不可许。咸阳县尉袁儋与军镇相竞,军人无理,遂肆侵诬,儋反受罚。二敕继至,存诚皆执之。上闻甚悦,命中使嘉慰之,由是擢拜御史中丞。
僧鉴虚者,自贞元中交结权倖,招怀赂遗,倚中人为城社,吏不敢绳。会于頔、杜黄裳家私事发,连逮鉴虚下狱。存诚案鞫得奸赃数十万,狱成,当大辟。中外权要,更於上前保救,上宣令释放,存诚不奉诏。明日,又令中使诣台宣旨曰:“朕要此僧面诘之,非赦之也。”存诚附中使奏曰:“鉴虚罪款已具,陛下若召而赦之,请先杀臣,然后可取。不然,臣期不奉诏。”上嘉其有守,从之,鉴虚竟笞死。洪州监军高重昌诬奏信州刺史李位谋大逆,追赴京师。上令付仗内鞫问。存诚一日三表,请付位于御史台。及推案无状,位竟得雪
未几,再授给事中。数月,中丞阙,上思存诚前效,谓宰相持宪无以易存诚,遂复为御史中丞。未视事,暴卒。宪宗深惜之,赠刑部侍郎。存诚性和易,于人无所不容,及当官御事,即确乎不拔,士友以是称重之。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三)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和初,王师讨刘辟讨:征讨
B.倚中人为城社,吏不敢绳绳:约束,制裁
C.鉴虚罪款已具具:具体
D.不然,臣期不奉诏期:要求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薛存诚宁违抗皇命也要依法行事的一组是(?)(3分)
①存诚密表论奏,以为有伤公体?
②存诚以为此皆奸人窜名?
③二敕继至,存诚皆执之?
④上宣令释放,存诚不奉诏?
⑤存诚一日三表,请付位于御史台?
⑥上嘉其有守,从之,鉴虚竟笞死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薛存诚出生于书香门第,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后,初任幕僚,后入朝为监察御史。他在任给事中时,由于对袁儋一案处理得当而升迁。
B.鉴虚受贿一案,鉴虚贪赃金额巨大,薛存诚将其按律判罪。然而,鉴虚与宦官及朝廷内外官员联系广泛,案发后,权贵显宦纷纷为鉴虚说情。
C.薛存诚办案总是严肃认真,秉公执法,实事求是,既不放过一个恶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其行事风格令皇上也非常畏惧,屡次顺从他的意愿。
D.薛存诚被朝廷调任给事中,但后来朝廷却找不到比他更合适担任御史中丞的人选,所以仍把他请回,可惜未及到任,他却突然死亡。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咸阳县尉袁儋与军镇相竞,军人无理,遂肆侵诬,儋反受罚。(4分)
(2)及推案无状,位竟得雪。(2分)
(3)于人无所不容,及当官御事,即确乎不拔,士友以是称重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1)咸阳县尉袁儋和军镇发生争执,军人本身理亏,却又随意迫害陷害,结果是袁儋反而受到惩罚。
(2)等到核实后没有罪状,李位最终得以昭雪。
(3)对人无所不容,等到为官出事,则坚定不可动摇,士人和朋友都因此推重他。


本题解析:
小题1:具:齐备
小题1:①是薛存诚给皇帝密奏,说明自己的看法;②表现薛存诚行事严谨;⑤是皇帝对薛存诚的赞扬及对鉴虚的处理;这些句子均不能 “表明薛存诚宁违抗皇命也要依法行事”
小题1:皇上并不是畏惧,而是赞赏
小题1:
(1)“竞”“肆”“侵”各1分,句意1分
(2) “案”“竟”各1分
(3)“御”“拔”“是”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薛存诚,字资明,河东人。父亲薛胜会写文章,曾作了篇《拔河赋》,文辞清楚明朗,被当时人所称颂。薛存诚考中进士科,多次被征用到藩镇幕府任职,召入朝廷后任监察御史,主持馆驿事务。元和初年,官军讨伐刘辟,转运官务和传送文书的事务繁重,皇上特意命令宦官出任馆驿使。薛存诚秘密上表议论此事,认为这有损公事体统。恰巧谏官也上表议论此事,皇上这才收回命令。薛存诚转任殿中侍御史,升任度支员外郎。裴垍任丞相时,起用他为起居郎,转任勋员外、刑部郎中、兼侍御史并主管侍御史杂事,改兵部郎中、给事中。琼林库使上报的工徒数目很大,薛存诚认为这是奸人篡改名字想借此逃避赋税徭役,所以没有批准该报表。咸阳县尉袁儋和军镇发生争执,军人本身理亏,却又随意迫害陷害,结果是袁儋反而受到惩罚。有关这两件事的敕令相继到来,薛存诚皆扣着不发。皇帝知道这事情后很高兴,命令宦官前去嘉奖安慰他,还因此被提升为御史中丞。
有个僧人叫鉴虚,从贞元年间就结交有权有势的受皇帝宠信的人,并广受贿赂好馈赠,因有宦官这座靠山,官吏不敢将他绳之以法。恰巧于頔、杜黄裳因自家私事发案,牵连到鉴虚而被逮捕入狱。薛存诚审问并查获鉴虚受贿数十万,罪状成立,当处以极刑。朝廷内外权臣要官,轮番在皇帝面前保护并解救鉴虚,皇上宣旨将其释放,薛存诚不执行皇帝的旨意。第二天,皇上有命令宦官到御史台宣旨说:“朕宣召这个僧人是要当面审讯,不是赦免他。”薛存诚让宦官捎回奏章说:“鉴虚罪状已经齐备,陛下若要召回去而赦免他,那就请杀掉臣下我,然后才能带走这个僧人。不然的话,小臣我不能奉命。”皇帝赞赏他坚守执著,并下令听他的建议,鉴虚最终被鞭笞打死。洪州监军高重昌上奏诬陷信州刺史李位谋反,李位被押送到京城。皇帝下令将李位交给宫禁中的宦官审讯。薛存诚一天三次上表,请求将李位交给御史台审讯。等到核实后没有罪状,李位最终得以昭雪。
不久,薛存诚被再次授任为给事中。几个月后,御史中丞缺员,皇上想到薛存诚以前的成绩,对宰相说执法官员谁也无法替换薛存诚,于是又授任他为御史中丞。还未上任治事,突然去世。宪宗深为痛惜,追赠他为刑部侍郎。薛存诚性情平易温和,对人无所不容,等到为官处事,则坚定不可动摇,士人和朋友都因此推重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①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选自《唐语林》①?比:并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因”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碌碌因人成事
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振声激扬,伺者因此知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臣以文章直道进身②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B.①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C.①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D.①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②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B


本题解析:
小题:和例句:介词,表依据,可译为“凭借”“依靠”;A连词,于是、就B介词,趁机D介词,因为。
小题:A①介词,凭借、依靠②助词,表范围;B①②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①介词,“为”+“所”+动词,表被动②介词,为了D①转折连词,可是②连词,表修饰。
参考译文:
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作相国。狄仁杰一直排斥娄师德,武则天问他说:“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吗?”狄仁杰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并不是无所作为而依靠别人。”过了一会,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不了解你,你作了高官,全仗娄师德提拔。”于是令侍从拿来文件箱,拿了十几篇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狄仁杰读了之后,害怕得连忙认错,武则天没有指责他。狄仁杰走出去后说: “我没想到竟一直被娄大人容忍!可娄公从来没有骄矜的表现。”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12题。
樊姬者,楚庄王之夫人也。庄王即位,好狩猎,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王改过,勤于政事。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曰:“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王曰:“与贤者俱,不知饥倦也。”姬曰:“王之所谓贤者何也?”曰:“虞丘子也。”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笑何也?”曰:“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王曰:“何谓也?”对曰:“妾执巾栉十一年,遣人之郑、卫求贤女进于王,今贤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妾岂不欲王之爱宠乎?妾闻堂上兼女,所以观人能也,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见,知人能也。妾闻虞丘子相楚十余年,所荐非子弟则族昆弟,未闻进贤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贤路。知贤不进,是不忠;不知其贤,是不智也。妾之所笑,不亦可乎?”王悦。明日,王以姬言告虞丘子,丘子避席,不知所。于是避舍。使人迎孙叔敖而进之,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季而庄王以霸。楚史书曰:“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诗》曰:“大夫退,无使君劳。”又曰:“温恭朝夕,执事有恪。”此之谓也。
颂曰:樊姬谦让,靡有嫉妒。荐进美人,与己同处。刺虞丘,蔽贤之路。楚庄用焉,功业遂伯。?(汉·刘向《列女传·楚庄樊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妾岂不欲王之爱宠乎擅:擅长
B.丘子避席,不知所对:对答
C.大夫退,无使君劳夙:早
D.刺虞丘,蔽贤之路非:非议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樊姬“善于劝谏”的一组是
①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之?② 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
③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见,知人能也?④使人迎孙叔敖而进之,王以为令尹?
⑤(虞丘子)知贤不进,是不忠;不知其贤,是不智也?⑥樊姬谦让,靡有嫉妒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喜欢打猎,夫人樊姬不断劝谏,不吃禽兽肉,终于使庄王有了改变,勤理政事。
B.庄王曾经上朝,散朝时很晚。樊姬迎接他,问他为什么回来这么晚,难道不感到饥饿疲倦吗,庄王说是跟贤者在一起就不觉得饥饿疲倦了。
C.虞丘子听了楚庄王转告樊姬对他的评价,马上以实际行动推荐孙叔敖,辞退了不贤能的官员,改正了任人唯亲的错误。
D.楚庄王的夫人樊姬毫无嫉妒之心,胸怀豁达,知人善任,历史上对她的评价很高。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现象是常见考点,解读试题时应从这几方面着手。此题主要涉及一词多义。A.擅:独占。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判断传主形象的能力。本题宜用排除法,排除不属于题干的句子就得到答案。①是写樊姬对王的迎接;④是虞丘子的行为;⑥是樊姬的谦让个性。排除不能表现樊姬“善于劝谏”①④⑥句即得到答案C。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和概括文本的能力。此题选择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说明正确项为三项,只消找出选项分析概括的错误即得到答案。“进贤退不肖”有错,只有进贤,没有退不肖。所以答案为C。
《列女传·楚庄樊姬》译文
樊姬,是楚庄王的夫人。庄王登上皇位之后,喜欢打猎,樊姬不断规劝他,于是樊姬不吃禽兽的肉。楚庄王改正了过错,努力治理政事。庄王曾经上朝,散朝时很晚。樊姬迎接他,问:“为什么回来这么晚?难道不感到饥饿疲倦吗?”庄王说:“跟贤人在一起,就不知道饥饿疲倦了。”樊姬问:“王所说的贤人是谁啊?”庄王说:“是虞丘子。”樊姬听了,掩着嘴笑起来。庄王问:“你笑什么呢?”樊姬说:“虞丘子算是贤了,不能说是忠。”庄王问:“为什么这样说呢?”樊姬说:“我伺候大王十一年了,派人到郑国、卫国寻求贤女献给大王,现在比我贤的有两人,跟我并列的有七人,我难道不想独占大王的爱宠吗?我听说堂上女子多,就可以用来观察她们的才能,我不能因为私情蒙蔽国事,想要大王多见到一些人,了解别人的才能。我听说虞丘子任楚国丞相十余年,推荐的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同族的兄弟,没有听说推荐贤人斥退不贤的人,这是蒙蔽国君而堵塞贤人进身的路。知道贤人不推荐,这是不忠;不知道那些人是贤人,这是不智。我笑这些,不也是应该吗!”庄王听了很高兴。第二天,庄王把樊姬的话告诉了虞丘子,虞丘子离开座位,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让出自己的房子,派人去迎接孙叔敖,把他推荐给庄王,庄王让他担任令尹,治理楚国三年,楚庄王得以成为霸主。楚国史书这样记载:“庄王成为霸主,是樊姬的力。”《诗经》说:“官员们早点退朝,不要使国君太辛劳。”又说:“整天温和恭敬,认真办事。”说的就是这些情况。
颂:樊姬谦让,没有嫉妒。推荐美人,跟自己在一起。非议讽刺虞丘子,挡住了贤人进身的路。楚庄王听从她,成就了楚国的霸业。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