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7-17 21:09: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9分)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于先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选精兵,昼夜兼道阴:暗地里
B.大军至,一举便定卒:通“猝”,突然
C.闻有笺谏璋数:多次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推辞

小题2: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庞统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3分)
①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②今因此会,便可执之 ③并使装束,外作归形
④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⑤阴选精兵,昼夜兼道 ⑥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20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的,从此他渐渐出了名。
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由其选择。
C.庞统大度耿直,面对刘备做得不对的事情,他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坚持原则。
D.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8分)
(1)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4分)
?
(2)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⑴刘备认为他的中策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被攻打下来。(得分点:然、即、辄、句意各1分)
⑵征伐别人的国家却把这当做高兴的事,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伐、以为、判断句、句意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D(谢:认错,道歉,谢罪)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2:试题分析:B (①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恳奉养父母,属于品行端正。④刘备痛惜流涕是因为庞统为国捐躯,英年早逝)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忠谨”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李大亮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忠谨”,有的可能能体现“忠谨”,却是别人的行为。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3:试题分析:D ( “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有误。原意是曾多次写信劝刘璋打发刘备回荆州)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4: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然”译为认为,“即”译为就;“辄”译为都,各一分,语意完整给1分。(2)这个句子中“伐”译为征伐,“以为”译为把……当做,“非仁者之兵也”翻译成判断语气,各占1分,语意完整给1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参考译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颍川人司马徽高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感到他非常奇异。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之首,从此渐渐出名。
后来南州郡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奋奉养父母。庞统后来担任南郡太守。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于是他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把刘璋擒住,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刘备说:“刚来到别人境内,还没有恩信,不能这样做。”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替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计。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精兵,镇守关头,听说多次写信劝刘璋,让刘璋打发您回荆州。您还没到成都的时候,派人告诉他,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点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意向;杨怀、高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因为您的回去而高兴,估计必定会带少量骑兵来见您,您因此把他们拿住,进而收降他们的军队,才进军成都,这是中计。撤退到白帝城,和荆州连成一线,慢慢地谋划攻打他,这是下计。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带来大祸,不能长期这样。”刘备觉得他的中计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
在涪陵集会,置酒作乐,对庞统说:“今天的集会,真是高兴啊。”庞统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有歌有舞,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赶紧出去!”于是庞统起身告退。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他的酒席,一点也不谢罪,喝酒吃饭依然如故。刘备问庞统:“刚才的话,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
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封庞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做靖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刘?宠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齐悼惠王之后也。悼惠王子孝王将闾,将闾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父丕,博学,号为通儒。
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吏氏所爱。母疾,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拜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日:“父老何自苦?”对日:“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竞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曹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宠日:“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转为宗正、大鸿胪。延嘉四年,代黄琼为司空,以阴雾愆阳免。顷之,拜将作大匠,复为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频迁司徒、太尉。二年,以日食策①免,归乡里。
宠前后历宰二郡,累登卿相,而准约省素,家无货积。尝出京师,欲息亭舍,亭吏止之,日:“整顿洒埽,以待刘公,不可得也。”宠无言而去。时人称其长者,以老病卒于家。
(《后汉书·刘宠传》) [注释]①策:古时用于计算的小筹,常用于卜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孙家焉?家:安家。 ?B.乃轻服遁归?遁:逃回去。
C.或狗吠竟夕?竟:整个。?D.频迁司徒、太尉频:接连。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以仁惠为吏民所爱?②人赍百钱以送宠
③二年,以日食策免?④整顿洒埽,以待刘公
A.①与③相同,②与④相同?B.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C.①与③不同,②与④相同?D.①于③不同,②与④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禁察非法,郡中大化 ?非法:不法行为。
B.自明府下车以来?下车:到任。
C.乃有自首不入市井者?市井:城镇。
D.以老病卒于家?老病:陈病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若邪山谷间出。
②父老何自苦?
③以阴雾愆阳免。
④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宠的祖先原是齐王的后代,后来迁居牟平。其父刘丕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大儒。
B.刘宠年轻时跟随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举为孝廉,后授东平陵县令,因仁爱惠民受吏民爱戴。
C.山阴县有五六个眉毛头发都花白了的老人,拿着钱来谢刘宠,以表示对他惩处扰民官吏的感谢。
D.刘宠曾多次任卿相大官,但他清廉朴素,家里没有多少资财。他曾经从京师外出,想在亭舍休息,亭吏因不认识他而把他拒之门外。


参考答案:1.B。“遁”悄悄地走的意思。2.A。①③介词,介原因,相当于? “因”,②④连词,同“而”。3.D。“老病”在文中是年老生病的意思。4.①从若邪山谷间出来。② 各位长者何必这样呢?③因为天气阴气超过了阳气而免官。④在各人的钱中挑了一枚大的接受了。5.C。并非“表示对他惩处扰民官吏的感谢”,而是拿钱给刘宠送行。


本题解析:[译文]刘宠字祖荣,东莱郡牟平县人。齐悼惠王的后代。悼惠王子孝王将闾,将闾的少子封牟平侯,他的子孙就迁居牟平。刘宠的父亲刘丕,很有学问,人们称他是儒学专家。刘宠年轻时跟随父亲学习,囚精通经学被荐为孝廉,授东平陵县令。因为仁爱惠民被吏民爱戴。母亲患病,他弃官回家。百姓送他,连道路也堵塞了,车子不能前进,于是他穿着便服悄悄离开。
后来,他四次升迁任豫章太守,又三次升迁任会稽太守。山里的老百姓朴实拘谨,有的竟然从小到老没有进过城市。他们往往被官吏欺诈。刘宠除去那些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郡中秩序井然,老百姓安居乐业,被征任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个老翁,眉毛头发都花白了,从若邪山谷间出来,每人拿着百钱送给刘宠。刘宠安慰他们说:“各位长者何必这样呢?”老翁们回答说:“山谷里无知识的人,没有见过郡守。过去太守在任时,派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白天黑夜不断,有时狗叫通宵,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见狗叫声,百姓看不到官吏。我们年老难得逢此太平盛世,现在听说您要离任而去,因此我们特来奉送。”刘宠说:“我的政绩哪里像您几位长者所说的那样好呢?您们辛苦了啊!”于是在各人的钱中挑了一枚大的接受了。
后来,刘宠调任宗正、大鸿胪。延熙四年,代黄琼为司空,因为天气阴气超过了阳气而免官。不久,被授予将作大匠,再任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接连任司徒、大尉。建宁二年,因测算日食有误而免官,回归乡里。
刘宠前后连任二郡太守,多次任卿相要官,但清廉朴素,家里没有多少资财。他曾经自京师外出,想在亭舍休息,亭吏阻止他说:“我们整顿屋舍,打扫干净,专门等待刘大人到来,您不得在这里休息。”刘宠没有说话就走了,当时人称他为长者。刘宠因年老病死在家里。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举进士,再调海盐令。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尝言:“守宰去民近,而无以区别能否,故天下亲民者黩货(贪财)害政,十常二三,欲裕民而美化,不可得矣。汉宣帝除刺史守相,必亲见而考察之。令大臣延之中书,询考以言,察其应对,设之以事,观其施为才不肖,皆得进退之。吏部之择县令放此,庶得良守宰宣助圣化矣。”真宗纳之。
宗道风闻,颇多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既卒,皇太后临奠之。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尝徵行就饮肆中,遇真宗亟召,以实言之。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宋史》)
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意颇厌其数 意:心里? B.吏部之择县令放此放:仿,依照
C.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折:殴打? D.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容:容忍
2.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吏部之择县令放此?③欲裕民而美化,不可得矣
②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④众人敢对,宗道不可
A.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可”字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可”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可”字也不同
D.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可”字也相同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宗道为人刚正的一组是( )
①宗道风闻,颇多论列。②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③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④尝徵行就饮肆中,遇真宗亟召,以实言之。⑤天下亲民者黩货(贪财)害政,十常二三。⑥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⑥C.②③④⑤D.③④⑤⑥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鲁宗道认为太守县令直接管理百姓,应选贤良能干的人担任,最好由皇帝亲自察看,起码要由大臣加以考察,这样才能选用得人,裕民而美化。真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B.鲁宗道担任言官,有所风闻,就加以论列,真宗心里也很讨厌他。他指出真宗这是追求纳谏的虚名,并请求辞职,使真宗醒悟,极力抚慰挽留他,认为他正直。
C.鲁宗道为人刚正,不能容忍邪恶,对恃权骄横的曹利用,他屡于帝前折之,因而贵戚用事者都惮之,称他为“鱼头参政”。
D.章献太后临朝,当时有人请求建立刘氏“七庙”,太后问辅臣的意见,大家摸不准太后的意思,都不敢回答,只有鲁宗道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因而得到太后的重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观其施为才不肖,皆得进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尝徵行就饮肆中,遇真宗亟召,以实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B
4?D
5?(1)看他们的处理是有才干还是无才干,都能够进用或不用他们。
(2)曾在出征途中到酒肆喝酒,遇到真宗紧急召见,对真宗说了实话


本题解析:
1?C(“折”应理解为“叱责,使对方屈服”)
2?C(①“之”处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②助词,“的”;③副词,“能”;④动词,“赞成”。)
3?B(④是说宗道为人诚实,⑤是宗道指陈时弊,与为人刚正无关。)
4?D(“大家摸不准太后的意思”错,文中无此信息。“鲁宗道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不是“得到太后的重用”的真正原因。)
5? 5?(1)看他们的处理是有才干还是无才干,都能够进用或不用他们。
(2)曾在出征途中到酒肆喝酒,遇到真宗紧急召见,对真宗说了实话
附译文: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中进士举,两次调动任海盐县令。天禧元年,朝廷开始诏令两省设置六名谏官,两省首先提拔宗道与刘烨担任右正言。宗道曾说:“官员离百姓近,就难以区分其是否有才能,所以天下亲近百姓的官员贪占财物破坏政局,十人中常有二三人,想要靠他们使百姓富裕,社会风气得到好转,那是不可能的。汉宣帝任命刺史、守相,一定亲自接见考察他们。命大臣把他们请到中书省,问他们话,看他们如何回答;设置具体事情,看他们的处理是有才干还是无才干,都能够进用或不用他们。吏部选择县令也照此进行,选得了许多优秀的官员来宣传皇上的教化。”真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宗道从传闻得知的事情,在朝廷上进谏多次,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后来趁回答皇上问话,为自己辩解说:“皇上任用我,难道只是想让我徒有纳谏的虚名吗?我为自己不做事白拿俸禄感到羞耻,请求罢免我的官职让我离去。”皇上反思了好长时间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后来在大殿的墙壁上写上“鲁直”二字,是想念宗道。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章献太后执掌朝政,问宗道说:“唐代的武后是个怎样的君主呢?”回答说:“她是唐代的罪人,差点危害国家。”太后默不作声。当时有人请求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太后问辅臣们,大家都不敢回答,宗道不赞成这么做,说:“如果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那后代君主怎么办?”枢密使曹利用依仗权势骄横跋扈,宗道多次在皇上面前叱责他,从贵戚到当权者都怕他。把他看成“鱼头参政”,因他姓鲁,而且指他的秉性像鱼头那样硬。死了以后,太后亲自去祭奠他。
宗道为人刚毅正直,痛恨邪恶,不能容忍,不注意细枝末节。曾在出征途中到酒肆喝酒,遇到真宗紧急召见,对真宗说了实话,皇上认为他忠贞诚实能重用,曾把他推荐给太后,太后掌政后,就重用了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喜雨亭记?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是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治:建造
B.以属客而告之属:“嘱”,叮嘱
C.而吾亭适成适:恰好
D.岁且荐饥荐:连续,一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为亭于堂之北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句读之不知
C.忧者以乐,病者以愈洎牧以谗诛
D.越三月,乙卯乃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A.予至扶风之明年
B.以为休息之所
C.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
D.于是举酒于亭上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兴,故以“喜雨”名其亭,这与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表现作者在意的不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宁。
B.全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如剥茧抽丝。语言轻快活泼,文笔淋漓酣畅,充分表现作者的喜悦心情,极富感染力。
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结构谨严。
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而非亭名。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C


本题解析:
小题1:B(劝请,邀)
小题2:C(因为)
小题3:D(ABC与例句为古今异义)
小题4:C(全文以一“喜”贯穿)
[参考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而高兴,生病的人因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向客人举杯劝酒,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辞道:“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我因而用雨来命名我的亭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6分)
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
[注]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也曾列举水的仁、义、勇、智等美德,此章“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等意义,正是孟子体会孔子观水所说出来的道理。
B.孟子认为研习任何学问,要是具备了“有本有源”、“不舍昼夜”、“盈科而进”等条件后,自然日益穷高极远,广博精微,具备高瞻远瞩的气象,洞察细微的能力。这就是“放乎四海”的意义。
C.孟子曾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里的“不盈科不行”与此章中的“盈科而后进”,都水之本源为喻,以说明学习必须有根本。
D.此章的最后孟子把有本有源的活水同七八月间的大雨相对比,说明了名声超过了实际才德,人格高尚的人认为这是可耻的。并借此启示徐子,不要只注重名声而不务实际,要加强实际才德的修养;名声和实际才德相符,才是光彩的。
(2)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3分)
答:


参考答案:
1、(1)C
(2)答案参考:孟子认为流水遇到坑洞,必先填满,再继续向前流。
为学正如水的这种特性,都必须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绝不能躐等而进,期图一步登天。


本题解析:
1、(1)C(这两段话皆承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来,但前一段的重点实以水“不盈科不行”为喻以说明“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后一段实以水之本源为喻,以说明必须有根本,名声始能与实际相符。)
(2)答案参考:孟子认为流水遇到坑洞,必先填满,再继续向前流。(解释文句1分)为学正如水的这种特性,都必须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绝不能躐等而进,期图一步登天。(结合文本阐述意义1分)这就像一个学生连算术都学不好,又怎能把代数、微积分学好呢?(联系现实1分)
【译文】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假设有个人,他以粗暴蛮横的态度对待我,那么君子必定会反省自己:我(对他)一定还有不仁的地方,无礼的地方,要不这种态度怎么会冲着我来呢?反省后做到仁了,反省后有礼了,那人的粗暴蛮横仍然如此,君子必定再反省:我(待他)一定还没有尽心竭力。经过反省,做到了尽心竭力,那人的粗暴蛮横还是这样,君子就说:‘这不过是个狂人罢了。像他这样,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因此君子有终身的忧虑,没有一时的担心。至于终身忧虑的事是:舜是人,我也是人;舜给天下的人树立了榜样,影响可以流传到后世,我却仍然不免是个平庸的人,这是值得忧虑的。忧虑了怎么办?像舜那样去做罢了。至于说到君子(一时)所担心的,那是没有的。不仁的事不干,不合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时的担心,君子也不认为值得担心了。”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