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骆谷晚望①
韩琮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②莫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①韩琮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年)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寂寂无闻。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之作。骆谷,关中通汉中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②公子王孙,此处指代“宦游人。”
【小题1】简要分析“去国还家一望时”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小题2】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请对本诗的景与情的关系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在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由上句的写景转到后两句的抒情(2分);“去国还乡”点出诗人失官还乡的写作背景,隐隐透露出失落的情绪,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2分)。
【小题2】本诗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3分)。首句写多姿多彩的秦川如画卷一样,渭水如绵长的细丝横穿其间,离别国都之际,这美丽的风光使罢官的失落感倍增;结句写原本美丽的山花却触动了自己的羞于回乡见父老的愁肠。两处乐景皆称托出作者的伤感之情。(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在结构上,该句前句写景,后面的诗句抒情,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可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关键诗句分析作答。由注释1可知,诗人失官还乡,寂寂无闻,由此可体会出诗人的失落情绪。故该句起着点明背景的作用。从后两句可知,此句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情感基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可线根据常见的诗歌情与景的关系种类的积累,例如,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情景分写等等,然后联系具体诗句,分别答出哪些写景,哪些抒情,二者具有什么样的关系。读后可知,第一句写景,如画如丝,可见是乐景,从后文“莫好”“断肠”可知,是哀情,由此得出以乐景衬哀情的反衬手法表现作者的感伤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①重叠②金③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④绣罗襦⑤,双双金鹧鸪。
【注】①小山:晚唐五代眉妆的名目,为“十眉”(十种眉妆)中的一种样式。②叠:“蹙”字义。③金:唐时妇女眉际妆饰的“额黄”。④新帖:新鲜的花样子,用纸剪成画样,贴于绫罗之上,作为刺绣的蓝本。⑤罗襦:绫罗缝制的短袄。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女性形象? ?
答: ? ?
参考答案: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深闺独处、多愁善感的美丽女性的形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①,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②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③。曾是洛阳花下客④,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天涯:极边远的地方。当时诗人被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②冻雷:春天的雷声。③物华:自然美景。④诗人曾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
小题1:一、二两联写了山城夷陵的自然环境,请简要概括其特点。(2分)
?
小题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
小题3:关于这首诗的情感,有人认为体现了诗人豁达超脱的精神,有人则认为充满了无奈和凄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严酷(恶劣、酷寒荒僻)而不失生机。
小题2:触景生情。(1分)诗人夜里听到归雁的鸣叫,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拖着病躯进入新年看到春景又至不由感慨一年时光又逝。作者因耳中所闻之声眼前所见之景的触发而不由生出一种思念家乡、时光易逝的感慨,从而表达出谪居僻地的沉痛之情。
小题3:示例一:我认为体现了豁达超脱的精神。虽然诗人被贬谪到荒僻之地,以抱病之躯而又无奈度过一年,但从颔联和尾联来看,作者仍不失积极的心态。颔联写景不失生机,尾联则直说自己曾经在洛阳欣赏过牡丹花,虽然夷陵的野花开放较晚,不如洛阳的牡丹花,但是也不必嗟叹。这就体现了诗人豁达的精神。示例二:我认为体现了诗人的无奈何凄凉之情。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是故作豁达,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而且这种无奈何凄凉是与前面思乡、时光易逝的感受一脉相承的。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一联写山城荒僻冷落;二联承前细写山城荒凉之景,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所以,特点应是严酷(恶劣、酷寒荒僻)而不失生机。
点评:赏析诗歌中的景物特点,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将画面描述出来,才能加以概括。
小题2:试题分析:第三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春色有感而发。而这种思乡之情完全是因为听到了归雁的啼叫,这是很明显的触景生情。
点评:赏析诗歌的语言可以有很多角度,可以从修辞的角度,也可以从感情色彩的角度等等。该题所使用的抒情手法很明显,就是触景生情。
小题3:试题分析:欧阳修在这样一首普通的诗中表达了决不屈服的昂扬之志,道出了作者哲理性的人生思考。正是在这一点上,欧阳修的这首诗体现了宋诗注重理趣的革新特征。
点评: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这一类的题,最好能知人论世,知道诗人的生平,什么时期是什么诗风,遭遇过什么事。但是如果这个诗人不是你所熟悉的,就应该结合诗文作答,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都是在诗歌当中体现出来的。只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观雨
陈与义①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此诗写于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②海:暴雨。
小题1: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
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暴雨打得竹枝低伏了又顽强地挺起,大风吹得乌云翻
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小题1:示例:①双关。“晦”“明”“阴晴”等既是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
“雨”既指自然之雨,又指有助于抗金的政策、措施等。②用典。尾联上句用《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下句用《洗兵马》中“净洗甲兵长不用”的诗句(或
武王与姜子牙的典故),表达了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本诗为观雨,第二联和第三联具体写了雨前和雨中,然后结合诗句具体说明每句都写了什么。其中总说1分,描述每句1分。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诗手法很多,如寓情于景”“虚实结合”“象征”“联想”“比喻”等,只要选其中两种,分析合理即可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②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BE
②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